论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浅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调查分析,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促进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迷误与困惑,也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从而说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当成为我们长时期的战略基点。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观念 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必然会引发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人们追求效益,竞争进取,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从而,道德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分析评价,不能脱离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我们观察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视角和标准,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

唯物史观认为,归根结底,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的。市场经济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以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从总体上带动着道德的进步。

近两年多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也从不同侧面直接、间接地反映出这种道德进步的趋向。总的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在多元趋向中呈现明显的二重性,其中进步趋向居于主导方面。这种二重性的表现,一是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实惠、务实,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二是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注重尽可能舒适丰厚的物质生活,崇尚知识而苦恼于知识界低收入的窘境;三是既注重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对暴发户不服气,痛恨腐败现象。总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更多地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利益调整的支配,受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前进。

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牵动着大学生的思想情绪、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从而,辩证地具体地分析大学生价值取向及思想道德的变化,准确地把握哪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进步的变化趋势,哪些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悖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变化,清醒地认识这些变化同市场经济的双面效应有什么本质联系,就成为当前思想教育中迫切需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必须科学地分析在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效应中,哪些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长期起作用的影响,哪些是不属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或不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目标和内容,而且直接关系着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正在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步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

首先,市场经济强化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使国家、集体的利益同个人利益明显地联系在一起;企业、经济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成为市场交换的基础。这就把人们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铁饭碗等社会依附中解放出来。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具有了空前的价值。关心经济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兴衰,真正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变化趋向,在大学生身上有着明显的反映。表现在当前大学生观察形势的视角,以经济建设为轴心,围绕经济变革而展开。他们观察政治局势的稳定,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分析影响政局稳定的因素,更多地从经济发展方面考虑。从而,对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14大以来我国出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热潮,普遍感到振奋和欣喜;对中央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措,普遍表示信赖和肯定;而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如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悬殊,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一切向钱看及腐败现象蔓延等,也成为大学生的困惑所在。据1994年上半年对大学生进行滚动调查的答卷,对关于影响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项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占84.3%;其次是“经济失控”,占45.7%;第三是“农业问题未解决好”,占34.7%。他们普遍担心大中型企业步履艰难,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担心分配差距拉大“富了东南,亏了西北”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改革和现代化的建设前景,大学生还是更多地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视角考虑,对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景有68.7%的人回答“一定会顺利成功”或“最终会成功”。

这都表明,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对经济发展的热切关注,表面看似乎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不如过去浓烈,好像轻淡了政治,实际上是大学生的政治思考力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真正转移,政治热情向支持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富强的转移。表明他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已从过去高谈阔论、感情冲动式的忧国忧民,转向更多的冷静思考与实践,实事求是地思考中国的事情,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正强化。

其次,市场经济激励着大学生竞争进取、完善自己的紧迫感。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杠杆。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通行的原则,它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渴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人们从竞争的成败中体验到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交流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拓宽着人们的视野与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选择能力。市场机制的这种驱动力,激励着青年大学生。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从德、识、才、学各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步伐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开拓,大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现状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对教改抱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对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紧迫感更强了。从问卷调查统计看,回答“对大学生的状况进行心态描述”这一选择题,比例最高的是“想学一些实用知识的心情更迫切了”,占72.3%;选择“还没有毕业,就跃跃欲试,想大干一场”,占37.6%;“担心自己将来竞争不过别人”,占35.4%。许多大学生从接触社会中感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有明显的落伍感”。有的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有能力则上,无能力则退。必须锻炼我们的生存能力,否则,大学生的称号只是一个耀眼的肥皂泡。”前几年那种“时代精英”的自眩不见了,“天之骄子”的灵光也消失了。不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选学经济类、人文类课程,参加计算机、强化英语、文秘、法律、摄影、公关等培训班,以多学几套适应社会的本领。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勤工俭学,蔚然成风。不少学生干起家教、促销、礼仪等业余活动,也不乏试探商海的弄潮儿。调查表明,在校内外经商、充当生意中介人或参与其它经济活动的,占43%;从事家教的,占34%;打工的,占14.7%;未参加的占32.3%。这些趋向,同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理解紧密联系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理解,认同比例最高的观点是:“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占88%;“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占69%;“应破除‘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占64.4%。多数学生愿意积极地适应市场经济,从而增强了正确评价自己、加紧充实自己的意识和动力,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发挥所学的专长。

再次,市场经济拓展着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商品、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遵从价值规律,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级观念、门第观念及官本位思想。在商品与货币面前,传统的职业等第及择业观念,在社会生活以及人们心目中,黯然失色。选择的必要,权利意识和对利益、需要的追求,成为人们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反映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上,出现了由虚向实、由依赖向自强、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的变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认同。过去攀铁饭碗,一切靠在国家身上,现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靠本事和个人的能动性,普遍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去年上半年的调查中,就“如果国家不包分配,让学生自主择业”,自己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回答,“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占50.7%;“心中没有底”的,占31.7%;“几乎或完全没有信心”的,占5.6%。特别是高校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指挥棒从填报志愿、刚入校门就热切关注本专业毕业去向和行业经济效益。问卷调查对“选择工作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作三项选择,按百分比排序,“经济收入”为第一位,占91%;“能否发挥专长”为第二位,占66.7%;“工作舒适程度”为第三位,占42.3%;“社会地位”屈居第五位,只占30.4%。“对毕业后最希望去哪里”的三项选择,按百分比排序:“沿海特区”居第一位,占53.5%;“三资企业”居第二位,占50.3%;“大专院校”与“个体户”并列,仅占第六位,占18.3%。可见对“经济收入”、实际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基本取向。但这并不表明大学生对崇高信仰和集体主义原则的背弃。问卷调查对“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持肯定态度的,占53.4%,持否定态度的,占13.7%;对“人要有信仰”持肯定态度的,占65.7%,持否定态度的,占13.7%;对“钱越多,人的价值越大”持否定态度的,占65%,持肯定态度的,占17.4%;对“传统的‘重义轻利’应当颠倒过来”,持否定态度的,占59.4%,持肯定态度的占15.7%。

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上述几方面变化,鲜明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促进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然而,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能不能旗帜鲜明地肯定这些进步,能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变动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学生前进,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课题,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真正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问题在于我们过去很长时期,把思想道德同经济割裂开来,把思想道德同利益、效益及金钱对立起来。用这种观念和标准进行价值评价和道德评价,就不能把个人的利益意向与利己主义加以区别,就不能把追求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同拜金主义、道德沦丧加以区别,从而就看不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应当看到,在社会生活中,谋利、获利赚钱,具有同人类一样长久的历史,并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独有,并非都具有资产阶级道德的属性。中国传统道德中并不否定谋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从宏观上讲,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效的经济行为本身就具有伦理性。市场经济要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借助竞争的杠杆繁荣企业和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使更多的人充分发挥才能和积极性,活得更有价值,这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一种伦理的目的,也是道义之所在。从个体说,个人利益意向,市场行为的利益追求,是市场机制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动因,也是人们成才成德、成就事业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志向和追求,或对自己的利益关系失去了取舍的自由,或失去了根据自己的良心安排自己的生活、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那又有什么道德可言呢?这不正是十年动乱及“左”的统治时期伦理道德的悲剧所在吗?

我们考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不能离开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同样,研究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取向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脱离开市场经济及其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迷误与困惑,很多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直接间接地联系着。

现在大学生对人生价值标准的流行说法是实现自我。但很多人却不懂得实现自我的程度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的道理。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对“就人生价值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进行归类分析,222人中,从个人本位理解人生价值的,比如“实现自我”、“寻找真的自我”、“挣更多的钱”、“不枉红尘走一遭”之类的话,共124人,占55.9%;从社会本位角度理解人生价值的,回答如“新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重在奉献”、“为别人做的事越多,价值越大”之类的话,共57人,占25.7%,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等格言作答案者41人,占18.4%。更现实一点说,对人生价值,很多学生是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大多数学生信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持肯定态度的占68%,持否定态度的,只占5.4%。想钱,挣钱,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价值混乱、迷惘、困惑,在大学生中有着明显的反映,对大学生的成才及全面实现培养目标,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深切体会到,改革使人们在社会上的位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脑体倒挂,知识和知识分子被压价,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两难选择:要不就丢掉心爱的专业,要不就恪守清贫。有的学生说,过去觉得考上大学能上一个阶层,现实却把知识分子抛到十分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学人文科学的,过去觉得做学问很高雅,现在一落千丈。看到社会上搞经济的得利,搞意识形态的背时,心里产生一种灰蒙蒙的感觉。正是这些感受,扰动着大学生的心态,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为了什么以及知识的价值,产生了疑惑。

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价值观上的这些迷误与困惑,分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与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改革的理解,特别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应该看到,它们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思想实质上说,这是更根本的将长期起作用的原因。

第一,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益、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更加得到肯定和一定程度的强化,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如果没有正确的规范导向和政策引导,就会产生只看到个人和局部利益而忽视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倾向,导致个人本位价值观。

第二,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是对伦理上公平原则的否定,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价值观,不考虑各人在能力和境遇条件上的差异。这种价值观,在本质上同适应公有制为主体的集体主义原则及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冲突的,它的自发作用也必然助长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和利益追求。

第三,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造成市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矛盾,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的矛盾;把等价交换原则扩展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非经济领域,必然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侵蚀我们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追求。

这些负面效应,必然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切入大学生的生活,直接、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影响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比如大学生趋向求实、实惠、务实的追求,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也有可能走向相对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由于市场经济所创造的万花筒式的世界,以使人应接不暇的节奏,给青年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和物质享受,就有可能使他们与外在世界只保持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接触,缺乏持久性的价值体验,无从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容易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产生迷惘,产生不稳定和相对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选择机会伴随着对风险的担忧,常规与变易同存共生,敦促青年人要有一种突破传统和理性的应变能力;与此同时,利益趋向和囿于眼前现实的行动方案,使他们容易产生实用主义,而淡漠了远大理想。当前大学在对待知识与能力、“下海”与“上山”、基础理论与应用课程的关系上的某些片面性,在择业观、道德观上的一些迷误,与市场经济的这种机制和氛围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有丝毫的削弱。高扬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坚持正确导向,应该成为我们长时期的战略基点。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环境,它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变革的脉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长期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因此,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对社会意识及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客观依据,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改进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课题。

标签:;  ;  ;  ;  ;  ;  ;  

论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