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工业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的作用,在使企业(微观)经济效益普遍好转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国工业的宏观经济效益。
一、加快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改进生产工艺装备,从节约资本和劳动以及改善产品性能等角度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多数工业的经济效益。
1.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今后我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核心是需要进一步增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七五”时期我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36%,比“六五”时期上升了7.3个百分点。然而这一比例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如美国1979~1991年间的同一指标值竟高达78%。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国家在作计划安排时,要注意提高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扩大技术改造投资的范围和比重。②作为技术改造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至少确保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等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③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和国家有关产业发展规划,改部分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为加速折旧,同时适当提高折旧率,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2.强化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工作。强化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工作,不仅是加速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而且同时也是增强我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潜力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包括:①调整技术引进的重点,使技术引进由以往的速度型为主向效益型为主转变。也就是说,应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以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增加品种、改善质量和提高产出效率为中心,最终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长期经济效益。②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依靠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力量,通过资金、人力、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工作,做到所谓“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制造、三号机出口”。
3.依靠技术进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是现代工业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技术特征表现在大型、高效和专用的生产设备和设备组合(即流水线)的大量运用。积极依靠技术进步,在工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生产中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不失为今后我国提高工业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措施主要有:①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之间的合理兼并,扶值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整个工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②在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中有针对地促进一些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改善企业管理,通过管理手段和决策的科学化,改进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强化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无论是在“七五”时期还是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这对于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显然将较为不利。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水平,同时探索出一种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新模式;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各种行政或是社会的途径,大力宣传和普及企业管理知识,在企业中提倡树立管理与经营并重的科学观念,不仅要向经营要效益,而且也要向管理要效益。
2.树立企业管理中的效益第一原则。在企业管理中树立效益第一原则,主要是指:(1)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上,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一切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都必须有利于提高企业短期或是长期的经济效益。(2)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并合理抑制那些无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并且,还要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制度建设,特别是企业财务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等的建设。
3.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监督。政府和社会公众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监督,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完善企业法、公司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通过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司法监督,严格规制那些有损于工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和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对中短期内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工作和企业执行财经纪律的司法监督,以规范化的企业制度来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2)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有效监督,从外部环境上约束企业和经营管理行为,使其经营管理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最终使工业经济效益获得提高。
三、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和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求得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主要是指通过进一步加快基础产业的增长,使其与加工业的增长之间相互协调,做到供需基本平衡。具体措施包括:①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投资政策,扩大基础产业的投资规模。如筹建国家一级的投资开发银行,专门从事基础产业的投资开发工作;建立国家控股的专业性投资公司,担负有关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并积极引导预算外资金转入基础产业领域等。②通过调整政府的消费政策和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适当校正消费结构,抑制某些加工业的过度增长,从而使有限资源能够更多更有效地用于基础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调整和约束不同投资主体的行为来达到控制某些消费品工业过度增长的目的。
2.加快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包括:①扶持支柱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政府对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由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较大贡献率。对于支柱产业的发展,应当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在资金和市场结构调整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②积极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推动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政府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应在于努力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此,政府可采取投资倾斜、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以及必要的财税支持等措施。
四、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尽可能减少宏观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建立并完善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体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这一以间接干预为主要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实际上也是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决定着市场制度是否完善,而且也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仅从提高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其具体措施基本包括: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制度和财政制度,特别是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制度,最终使中央银行成为相对独立的决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枢纽机构。②随着新型金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建立,政府必须相应减少并避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行政干预,特别是要争取彻底消除造成类似“治理整顿”期间那种以简单行政命令粗暴干预宏观经济运行行为的制度根源。③在税收改革和财政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投资管理体制,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行为和国家投资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克服以往那种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的现象。
2.完善并适当加强政府有关的反周期政策。反周期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政策。实践证明,科学、适当的反周期政策对于控制经济波动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也是促进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对于我国而言,在通过经济高速增长以实现民族经济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政府反周期政策的重点内容大致有:①以速度和效益并重为原则,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的短期波动,从而在总体上减少这种增长波动给经济带来的损失,最终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②以抑制乃至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此基础上,积极维护经济的高速增长。③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本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兼顾的原则,合理应对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灵活调控经济运行,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