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有谁知道,我党领导的对西部的开发最早已在1939年的大生产时期开始了。
关键字:西部大开发;大生产;先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之手的《凉州词》,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雄伟壮阔而又荒凉森然的景象,尤其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千古绝句。人们吟诵此诗,似乎觉得崇山峻岭和戈壁大漠的西部一直是与春风隔缘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将西部长久地定格在荒凉、贫穷的字眼里,尽管这是人们不情愿的,但也实属无奈。
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对于这些地区,有人用八个字来形容:“荒、远、边、穷、大、才、宝、美”。
“荒”即是荒芜,相当多的地方未及开发或是开发程度低;“远”主要是指交通不便,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边”是指边境线漫长,经济上就存在与交接国家经济往来的可能和便利;“穷”是指经济相对落后,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大”是指广大,西部地区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占有540万平方公里;“才”是指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欠发达,但人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国不少顶尖的人才“原产地”是中国西部地区,只是西部经济落后,人往高处走,目前未能较好留住人才;“宝”说的是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地上地下蕴藏无数宝茂;“美”是指自然环境、自然风光优美。
西部虽穷,然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却十分重要。历朝历代的事实证明,西部宁则国家兴,西部乱则国家衰。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是通向东南亚、西亚、中亚以及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有12747公里陆地边境线。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尤其是航海业还比较落后的古代,东南地区的万里海疆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区区几个海盗对国家来说不足以构成威胁,东南无虞。那时,西部地区的安宁与稳定对我国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历朝统治者都十分关注西部。中国历史的走向,无不说明:得西部,国力必强;失西部,国力必衰。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王朝的日益衰败,边疆危机开始日甚一日,蒙受了一个又一个的耻辱。
黑河作证:昔日最屈辱的地方,《中俄瑷珲条约》与后来的《中俄北京条约》一起,先后将1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沙俄,相当于两个法国,四个英国。
阿拉山口作证:1883年中俄签订的《塔尔巴哈台西南条约》看似平等,实为沙俄霸权凌弱提供了方便。
麦克马洪线作证:1903年英军相继攻陷西藏的春丕、亚东等地。1914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叫麦克马洪的英国外事秘书,单方面随意在一张地图上画了一道线,便将错那等县一分为二。如今,这9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还在他人占领之下。
……
故以史为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现在,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加快,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英明决定的真实体现。但是,溯本追源,不难发现,我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西部大开发,那就是1939年开始的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从狭义上讲,仅指1943年至1945年的生产高潮期;从广义上讲,延安大生产运动始于1939年留守兵团开始农幅业生产、部分解决生活用品起,到1947年春中共中央安排好春耕撤离延安,前后长达九年。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人民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
大生产运动开始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党中央领导为了克服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将抗战进行到底、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动和领导了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各方面的生产运动。这一运动的缘起,既有根据地的内部原因,也与当时的客观历史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从解放区内部因素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是解放区的中心任务。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就把经济建设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提出来,并且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一切可能和必要的经济方面的建设。抗战时期,我们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在解放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和巩固之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便成为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之一。虽然这个中心任务在抗战初期并没有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充分认识,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解放区的普遍建立,便逐步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识;其次,发展生产、保证供给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曾说过:“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日本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发动侵略战争,不但在其占领区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而且在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民党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面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动员抗日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此后,又发表了《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等文章和讲话,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
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响应号召,首先开展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从而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随即,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
党、政、军、民、学参加的大生产运动是从军队开始的。当时,朱德首先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1939年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于1940年底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南泥湾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军队参加大生产运动,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对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敌后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
大生产运动达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度难关,既进行革命,又进行生产自足的目的。
史料显示,解放区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更加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生产的热忱。1943年春,延安劳动竞赛中,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1943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仅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六区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达1500万公斤。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达到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陕甘宁边区已建有公营工厂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公营工业职工达万人,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火。农业得到了大发展,1943年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粮食产量为181万石,除总消费量162石,可余22万石;棉花生产自给率达50%。这样,缺衣少食的边区呈现出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就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全旅指战员开荒20.1万多亩,把野狼成群、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并每年向政府交纳1万石公粮,创造了古今中外建军史上的奇迹。1943年9月,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时看到他们取得的成绩,非常兴奋,他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如有了外援也还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并把它与1942年整风运动一起称为当时整个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子。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同时,“通过参加生产,提高劳动观念,增强官兵关系、上下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保证我们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使他们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从现实意义上讲,大生产运动为我们当代人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带来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要使我们国家发展壮大,主要还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例子,说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虽然,当时解放区地域面积远远无法与当今的整个西部相比。但是,作为主体的陕甘宁、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其中有大部或一部都属于现在的西部区域,尤其是陕甘宁根据地。所以,笔者认为当年的大生产运动已经是现在西部大开发真正意义上的先河了。追本溯源,不能忘记先辈,不能忘记历史,更要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前进,不断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认真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保证西部开发扎扎实实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五中学校 030002)
论文作者:肖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解放区论文; 西部论文; 陕甘宁边区论文; 军民论文; 南泥湾论文; 大开发论文; 自力更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