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微平 张军 孟建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 新疆 塔城 834600)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的认识,有效解除骨科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我院自2014年3月以来,首先在骨科创建无痛示范病房。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的比较 术后第1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5±1.2)分,对照组(5.8±1.5);术后第2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2±1.0)分,对照组(5.5±1.2);术后第3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0±0.8对照组(4.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一);实验组术后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二);实验组对医护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按时给药;超前镇痛给药;硬膜外途径镇痛。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105-02
疼痛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持续性疼痛会引起患者心理及精神异常。近年来疼痛控制及规范化的疼痛管理的出现,乃至无痛病房的建立均表明疼痛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的认识,有效解除骨科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我院自2014年3月以来,首先在骨科创建无痛示范病房,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骨科住院患者400例(均为手术后患者,低于14岁儿童除外),分属两个不同病区,其中一病区实施无痛病房管理(为实验组),另一病区实施普通病房管理(对照组)。实验组350例。对照组50例(注 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对疼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后期300例疼痛患者全部纳入实验组 表3)。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为有疼痛症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治疗模式,当患者诉疼痛时才予以镇痛药止痛,但由于患者及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识不足及偏见,认为镇痛药尽量不用或少用能忍就忍,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更好的疼痛护理,从而影响患者的住院质量。实验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无痛病房”设置后,由骨科医生与药剂科药师、骨科护士、麻醉科医生共同组成无痛病房疼痛管理小组,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治疗、围手术期间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人员培训 疼痛管理小组搜集、整理疼痛病房管理的材料,派人前往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并完善无痛病房建设的资料制定。
1.2.2无痛病房建设 实验组病房内设有无痛病房的宣传栏和标示。
1.2.3健康宣教 患者疼痛健康教育、无痛病房无痛理念、疼痛评分方法等。
1.2.4疼痛管理模式 (1)以病区医生为基础,药剂师、麻醉师、病区护士共同组成疼痛管理小组。(2)疼痛管理小组共同制定个体化、多模式、分阶梯镇痛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医生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种类来选择镇痛方式和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提倡多模式镇痛,同时充分考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确保既让患者达到镇痛的目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副作用。药师参照资料制定分阶梯的镇痛治疗方案以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当疼痛评分≤3 即轻度疼痛实施非药物治疗(心理安慰);当疼痛评分为4~6 分时即中度疼痛,口服尼美舒利胶囊和吲哚美辛栓剂联合应用的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盐酸曲玛多针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对于顽固性疼痛,与麻醉师共同制定镇痛方案。反复评估,及时按阶梯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确定患者保持无痛状态。
积极主动治疗、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注重个体化镇痛是骨科无痛病房疼痛治疗的关键。我科围手术期疼痛处理为:术后镇痛为入病房后立即给予吲哚美辛栓剂直肠给药,术后6小时再次口服尼美舒利胶囊,术后1天内可以根据疼痛评分选择口服给药、直肠给药、肌肉注射、静脉给药、椎管内给药等,药物种类选择可根据制定的分阶梯的镇痛治疗方案。强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倾向、疼痛的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镇痛方案,用药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应个体化。(3)病区护士进行疼痛评估、疼痛教育、心理护理、镇痛方案实施、镇痛效果观察。(4)疼痛护理路径:以患者手术后至出院的时间轴线为序,制定疼痛护理路径表。内容包括:评估实验组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无痛病房无痛理念的宣传、教会患者正确陈述疼痛程度(疼痛量表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的结合使用)、疼痛的分级及缓解疼痛的措施、术后疼痛评估、疼痛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镇痛计划的完成情况。疼痛护理路径由责任护士实施,护士长或护理组长评价疼痛护理路径实施的情况,对未能完成的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对路径进行完善、修订、补充。
1.3 疼痛评估标准及方法
1.3.1 疼痛等级及评分 (1)无痛0分,症状表现为无痛。(2)轻度疼痛1~3分,症状表现为:安静平卧不痛,翻身咳嗽时疼痛(1分);咳嗽疼痛,深呼吸不痛(2分);安静平卧不痛,咳嗽深呼吸疼痛(3分)。(3)中度疼痛4~6分,症状表现:安静平卧间隙疼痛(开始影响生活质量)(4分);安静平卧持续疼痛(5分);安静平卧时疼痛较重(6分)。(4)重度疼痛7~10分,症状表现:疼痛较重,翻转不安,疲乏,无法入睡(7分);持续疼痛难忍,全身大汗(8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9分);最疼痛,生不如死(10分)。
1.3.2疼痛评估方法: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由6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记录方法:采用疼痛评估记录表格,对疼痛进行评估记录。
1.3.3疼痛评估流程(1)术后即刻进行疼痛评估,6h后再评估1次。每日至少评估4次,直至≤3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小夜班、大夜班时各评估1次)。(2)手术后3d或≥4分者,3次/d(连测3 d在4分以下,改1次/d)。(3)≥7分者,及时进行疼痛评估直至(连测3 d在4分以下,改1次/d)。
1.4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无痛病房)与对照组(普通病房)镇痛方法。包括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的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镇痛方式的比较
对照组(普通病房):单一口服用药,疼痛不能耐受时静脉、皮下途径给药;实验组(无痛病房):多模式镇痛,按时给药,超前镇痛给药,硬膜外途径镇痛。
2.2 两组镇痛效果的比较
术后第1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5±1.2)分,对照组(5.8±1.5);术后第2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2±1.0)分,对照组(5.5±1.2);术后第3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0±0.8对照组(4.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实验组术后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2);实验组对医护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从两组患者镇痛方式来看,实验组多模式镇痛优于对照组单一用药,超前镇痛用药好于疼痛时给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术后第1天实验组疼痛评分(2.0±1.0)分,对照组(4.5±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按时给药镇痛与对照组按需给药治疗后患者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率92%高于照组满意率68%。
4.总结
骨科作为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科室之一,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等级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创伤、手术、术后固定等均可引发不同等级的疼痛,而疼痛已经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减轻和防止疼痛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骨科患者多为急性疼痛患者,且持续时间较短。若疼痛的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则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疼痛,进而会使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降低。
通过我科室无痛病房的建立,即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医护人员共同施行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无痛管理,使400例患者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了疗效和病人满意度,做到了人性化、整体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我院首先在骨科开展无痛病房建设,进而向全院推广是非常必要的,我科计划将术前患者也纳入疼痛规范化管理。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1]杨金星,杨欣建,李旭春等.超前镇痛在骨科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99-201.
[2]覃丽.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329.
[3]叶霞,宁宁,吕娟等.无痛病房的建立及管理进展[J].华西医学,2011,26(9):1437—1439.
[4]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意见[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81.
[5]程金焱,沈洁.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初步探讨.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40-141.
论文作者:付微平,张军,孟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疼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病房论文; 骨科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