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方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从经济范畴来审视,深圳经济形成了两个鲜明的板块:一块是由“移民”创造的都市经济;另一块是村镇形成的农村经济。与前一板块经济相比,后一板块较多地受到历史重负的牵制,带来了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彻底性,造成了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本文就是要揭示深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指明深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深圳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三靠经济
深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深圳内部都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差别上,而且反映在深圳农村与其它先进农村地区的差别上。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沿海地区,中国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道路出现了三个典型,即苏南、温州和珠江模式。深圳农村的工业化道路与珠江模式属于同类,但由于香港因素在深圳表现得尤其强烈,两者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与珠江模式相比,我们的农村经济离开了外商的拐棍就无以站立;与苏南的乡镇企业相比,深圳农村缺少自营的企业;与以私有经济为特色的温州农村相比,我们缺乏自有的企业。深圳农村经济问题的要害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自有、自主、自营的经济,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三靠经济”,即村民依靠集体,集体依靠“三来一补”,“三来一补”依靠外商。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依赖型经济。时至今日,深圳农村经济与其它一些经济活跃的地区相比,已经显露出后劲不足的症状。
1.“三来一补”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已经减弱。
“三来一补”曾经被视为农村地区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但是,有利必有弊,在运作了20年之后,“三来一补”潜在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一是“三来一补”企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三来一补”就会感冒咳嗽。二是这种经济导致深圳农村经济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并非产品的竞争,而是争夺外商的竞争。这种争夺往往通过压低租金来实现,因此,很容易变成恶性竞争。随着周边经济的开放和土地供应的增加,深圳农村的竞争力显得十分脆弱,边际效益正在下降。三是土地的开发利用终有极限,当土地的利用密度已经饱和时,深圳农村经济将失去经济增长点。四是“三来一补”产业关联度低,聚合质量差,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它使农村经济与都市经济之间、农村经济内部之间的产业结构长期处于无序和散离的状态,无法实现互动和联动。五是“三来一补”企业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给镇村的生态环境、村民的身体健康都带来了损害,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深圳农村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却没有能力迈进工业化的大厦。
从表面上看,深圳的农村经济似乎已经出现了类似工业化的繁荣。1999年,龙岗区工业增加值达到91.2亿元,占国内总产值的61.9%,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4.4%。但是,创造这些数字,主要是“三来一补”企业和外资企业。深圳农村经济的依赖性结构,使其很难走上一条健康的、自有工业化和自有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由于外商控制着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三来一补”企业产生不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培育不出独立自主的企业家群体,更无法形成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市场。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非农化与工业化本应当是社会经济转型中合二为一的过程,而在“三靠经济”模式中被分离成两个阶段。一方面,深圳农村已经完成了非农化过程,摆脱了自然经济,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5%以下;另一方面,它在工业化这个历史课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迈不开步。
目前,深圳全市村镇集体企业约在1200~1300家左右,真正从事实业的极少,大部分依靠物业出租。在这个经营模式中,深圳农村已出现资源闲置与资源缺少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厂房、宿舍闲置,另一方面是各村仍把注意力放在建厂房上,使得一些村镇的土地由于过度开发而耗竭已尽。这种背反的现象说明,深圳的农村经济如果仍然停留在80年代形成的开发模式中,很难有所作为。
3.深圳农村至今缺乏一个健全的市场竞争主体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农村普遍成立了股份公司。这些公司在股份的设置上略有区别,有的是由行政村或村民小组单一的集体财产组建的公司,有的是在集体所有财产折股的基础上募集部分村民的资金而组建的公司。究其性质,这些企业都带有行政、福利的性质,表现为村委会和企业经营班子合为一本,分红人人有份。这个企业制度能够出现和长期存在,一是因为它挂着公有制的招牌,容易被渐进式的改革所接受;二是因为它保护了当地户的既得利益,在“一人一票”制的议事方式中容易被通过。实际上,深圳农村股份合作公司只是所有制改革中的一个过渡形式。这种企业制度仍旧存在产权不清晰、责权利脱节以及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等问题。它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种集体所有制另一个侧面的问题,即一个坐享其成的分配制度往往要借助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而所谓的集体经济实际上成为这种行为的庇护所。从这个侧面看,留恋集体经济并非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它可能是抑制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现有村镇企业有碍于改革的深入。
目前,村镇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负债率高,资源固化,不能盘活,部分村镇企业负债率已经高于70%;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或财务核算混乱,或冗员繁多,或办事懒散,或损公肥私;三是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四是村级集体企业对外严格封闭,人才难以吸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无法提高,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制约。
上述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深圳农村股份合作制已经滞后于改革的要求。我们平时常说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形成于80年代初期。为了能够在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些地区从来没有停止过所有制的改革。苏南乡镇企业已经对产权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温州的私营企业则在着力冲破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而深圳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三靠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真正拿产品去接触市场的是外商,市场的压力难以直接传递到以地租为生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中。只要“三来一补”的势头良好,村委会和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经营者就无法感受到改革的紧迫性,这导致了深圳农村的改革,与苏南、温州相比,可能已经落后了5~10年的时间。
5.深圳的都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
现代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同时存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与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劳作同时存在,这本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化和产业化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工业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逐步消除这些现象,使之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一元化。问题是,在深圳,我们还看不到两者能够融合,同步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可能性。当深圳特区内经济正在加强技术投入的时候,农村经济仍在增加土地、厂房和劳动力的投入。这将扩大而不是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依赖性经济的弊病:“三靠经济”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推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它只以等待外部企业的进入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过渡。这种“外部输入法”也可称为“消极等待法”,它意味着深圳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道路将十分缓慢,并且会反过来拖整个城市现代化的后腿。
6.两个文明建设遭遇基础性的深层制约。
在“三靠经济”中,外商投入资金、管理和技术,外来劳务工提供劳动要素,而本地居民主要提供天然的土地。因此,就本地居民而言,“三靠经济”是一种惰性经济。在这个经济格局中,很难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深圳农村经济要登上新台阶,遇到了明显的制约因素,它将导致农村经济对未来形势的不适应。分析这种不适应性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三靠经济”靠不住,越靠越落后。
二、深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转型
如何把当地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激活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自己的产业,是当前深圳农村的一个紧迫问题。
1.深圳农村经济正面临提升与转型的历史关头
深圳市农村地区的依赖型经济不可能一下子取消,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它还可能存在10~20年的时间。但利用它,不等于固化依赖型经济。从“三靠经济”自身运行的情况来看,它的长期存在最终会导致深圳市农村地区产业的落后,拉大了深圳市农村地区与国内和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从“三靠经济”外部的运行环境来看,则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国际上的出口加工区一般只有二十来年的寿命,深圳的“三来一补”最终要受到这个周期率的影响。
第二,中国加入WTO,对农村经济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三资”企业产值获的比重较大。加入WTO以后,这些企业的市场准入环境将更加宽松,能够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说,在改革开放早期,外商有短期心态,投资规模也小,物业出租方式适合其需要,那末,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商都会产生长期打算。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下调,将有利于降低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成本,从而给深圳农村发展“三资”和自营经济提供契机。
第三、当前,深圳市正在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片区的建设。对都市经济而言,它能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周边区域培育新的或次级增长极;对深圳农村而言,它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在空间上的渗透。它的客观效果是,先由片区产生集聚效应,随之产生扩散效应。抓住这个机遇,农村地区可以籍此大力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生产配套的各种产品。这样,产业结构的二元化也将顺乎自然地解决。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机遇,深圳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制度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造。从战略上说,要把经济结构的重心从“三来一补”转为“三来一补”和自营产业并存,在“三来一补”产业继续运行的同时,大力发展自营企业,坚持合资企业和自营企业并重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从企业制度上说,要彻底改革股份合作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自营企业与外资合作,逐步组建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配套加工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出口增长点,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提升与转型。
2.深圳市具有发展自营产业的良好条件。
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以后,本是深圳农村地区自营产业大发展的第一时间。而当时的自营产业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为“地理优势”所累。拿“三来一补”与自营产业相比,前者省事省力,安全保险;后者费劲拔力,沉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三来一补”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任何一个村委会都会选择前者。因此,深圳农村至今尚未充分体验在拼搏和风险后面所可能带来的丰硕成果。苏南和珠江的乡镇企业在经过十来年的拼打以后,许多企业已成长为上市公司,有的镇已经拥有不止一个上市公司,而深圳的农村经济至今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其实,深圳农村有着比国内其它地区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概括地说,有四大优势:
(1)资金优势。深圳市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每个镇银行储蓄存款达十多亿,经济落后的镇也达几亿元。
(2)品牌优势。深圳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品牌,在全国已与北京、上海齐名。深圳市农村地区可以借助深圳品牌,发展自营产业,开创一个新局面。
(3)市场优势。深圳市有400多万人口,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珠江三角洲地区有2000多万人口,近5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能力,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它拥有很强的集团购买力和配套产品需求量。
(4)交通条件优势。深圳市是全国唯一拥有陆海空港的城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深圳的公路通到每一个村落,高速公路和交通干线贯穿每一个镇。
3.自营产业的经济主体是民营经济
深圳市历史上也曾多次强调发展自营产业,深圳市一些村镇集体企业也曾办过很多自营工业,但最后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这里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公有企业缺乏应付市场竞争的内在机制,很难充当竞争性产业的主体。如果分析一下农村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大多成功的自营工业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深圳市今后要注意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要引导和促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社会联系的原有村民兴办民营工业企业,引导他们摆脱对集体经济的依赖,改变无所事事的局面,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如果这部分力量能调动起来,发展民营企业就具有很大的潜力。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农村地区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很多人具有较高的素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发展民营企业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4.创造拳头产品
培养专业化拳头产品,是发展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营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独自创新能力,需要靠群体的力量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镇为单位,形成一种专业化拳头产品,就使本镇内每个村民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环境中,学会了办企业。同时,专业化的拳头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形象,能吸引国内外用户、经销商前来购买、采购、经销,把产地变成销地,解决了村民们的产品销售问题。佛山南海陶瓷三镇,每天有来自国内外上千辆大型运输车前来采购产品、供应各种原材料;村民们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过程,这就是培养专业化拳头产品的作用。深圳市农村地区应以镇为单位,认真规划和发展专业化拳头产品。
5.培养专业市场
专业化产品的形成,拳头产品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产品销售渠道,为此,要有专业市场与之配套,形成以市场为牵引,带动生产企业发展的局面。东莞市虎门镇自建立了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以后,促进了几百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发展。温州市是一个民营企业和自营工业产品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是一个专业市场发达的农村地区,全市超亿元的市场有40个,超10亿元的市场有5个。深圳市华强北地区的电子产品市场是深圳市高科技企业产品的一个重要“出口”地。众多的例子都说明,深圳市农村地区各镇在规划发展专业化拳头产品的同时,还要规划发展专业市场,与专业化拳头产品的发展相配套。
(执笔:魏达志、许明达、查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