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材料企业的未来与命运_市场营销论文

论材料企业的未来与命运_市场营销论文

试论物资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前途论文,物资论文,命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国有物资企业销售额持续下滑,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以致一度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现象,进而引发出物资企业发展方向的争议。作者分析了我国物资企业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认为:物资企业走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专业流通组织不断完善、进而成为物资流通的主导力量,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此,文章提出了急需采取的对策:①开展规模经营,调整组织结构;②重视组织体系,转换经营模式;③强化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份额;④改革工商关系,转变经营方式。

近两年,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物资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变化是:①物资市场环境由紧缺变为宽松,除了少数几种物资资源偏紧、供不应求以外,多数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已经趋于缓和,以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②物资价格由高价位攀升变为总水平下降或缓升。例如:1993年,物资市场上的生产资料价格曾普遍上涨,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38%;到了1994年,物资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了3%;1995年1~4月,物资价格总水平虽然上升, 但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③生产资料购销活动由旺盛转为平淡。据统计,1994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2298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2%,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12%。

值得注意的是,在物资价格持续下跌、市场上物资购销活动转为平淡的形势下,一些专业流通组织(特别是物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一度呈现出了直线下滑、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的态势。1993年上半年,全国县及县以下物资供销企业购销的生产资料总值达74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2.1%; 在此期间, 物资系统各企业销售的各种生产资料总值为34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但到了下半年,由于形势发生变化,物资系统购销的生产资料总额则呈现出了下滑的态势。1993年1~9月,全国物资系统完成的物资销售额为4886亿元,同比增长速度由上产年的69.4%下降到了49.5%。回落了近20个百分点,到了10月份和11月份,物资系统部属公司和地方企业购销的生产资料总额均继续锐减,其中,10月份地方物资企业购销的物资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8%和13.6%。1994年上半年,全国物资系统销售的生产资料共计198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2.2%;购进的生产资料共计181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3.6%。从全年情况来看,1994年,物资系统名企业购销的生产资料分别为4151亿元和4561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7%和32.1%。〔1〕

随着物资购销额的持续下降,这两年,物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减少。就几种主要物资而言,1992年,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了34.8%(系平均数),其中,在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等物资的购销总量中,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了50%。然而,近两年,其市场占有率却在明显下降。1994年,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降至16%(见表1说明)。

表1:各种经营组织市场占有率一览表。〔2〕

流通渠道1993年 1994年

生产企业直销50.7%

67.1%

物资系统纯销售 28.7%16%

物资供销企业纯销售 17.6%

13.6%

集体、个体企业销售 3.0% 3.3%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主要靠物资企业中转的物资(俗称“传统物资”),其市场占有率也已明显下降(见表2说明)。

表2:

在一些主要物资的营销总额中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表

物资 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名称 1993年上半年 1994年上半年

钢材54.9% 28.2%

木材34.9% 14.2%

铜 48.3% 27.6%

汽车47.6% 34.3%

物资企业销售额持续下滑,其市场占率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事实上,近两年,由于物资购销活动由旺转淡,企业销售额大幅度下滑及物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许多经营组织的利润随之递减,以致一度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景象。据统计,1994年上半年,全国物资系统完成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2.2%。此间,物资企业亏损了12.4亿元,亏损面达54.4%。到年末,企业亏损增至42亿元,亏损面达58.1%,与上年相比,减少利润70多亿元。1995年上半年,因成本增加、生意清淡,物资企业继续亏损。统计结果表明,1~3月,亏损额为1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45.86%;1~4月,亏损额增至1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68.65%;1~5月,全系统亏损21.04 亿元,同比增亏7.67亿元,增亏幅度为56%。

上述事实说明,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格局业已变化的新形势下,物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已经陷入了困境,不仅其“主渠道”地位已经动摇,而且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危机。

面对上述情况,国营物资企业何去何从?目前,流行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看法。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些关系到物资企业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仍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早在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在讨论物资流通体制改革问题时就曾经提出过物资产、供、销活动“一条龙”的主张。他们认为,由物资部门中转生产资料等于增加了流通环节,无益于生产发展,言外之意,应由生产企业和生产部门组织物资流通,相应地弱化物资企业;与此相反,也有不少人主张改革和完善物资企业,强化其功能,以此发展专业化流通。虽然两种观点各执一辞,但在以后的改革实践中,基本上是朝着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流通和强化物资企业功能和作用的方向推进或演变的。然而,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专业化流通组织(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产、供、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在某一时期又有所发展。不仅如此,近两年,受高额利润的诱导和利益驱使,在流通实践中,物资供、产、销一体化甚至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生产企业自购和自销生产资料的数额明显增长,其市场份额明显在扩大(如1994年,生产企业直销物资的比率曾达到67.1%)。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理论界又有人对现存的物资企业发出了种种贵难,个别人甚至主张取消物资企业。

笔者认为,从我国的生产和物资流通实际出发,适当地采取直购、直销的方式来流通物资、衔接产需关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以此为由,全面否定专业化流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主张弱化物资企业、代之以产销合一的流通形式,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那种把物资企业与计划经济等同起来,从而提出取消这类组织的说法,更值得研究。诚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由于受传统势力的影响,物资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等,都不同程度地还保留着计划经济的一些痕迹,这类经济组织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物资企业的功能和作用,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专业化、社会化流通形式。国内外实践证明,随着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将对流通提出更新的要求。当生产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不仅要求媒介某运动的流通速度加快,而且要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化。此外,从效益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流通运动必须同时走上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有利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很明显,欲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和达到上述目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把流通引上专业化、社会化的轨道。须知,专业化流通是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经济运动,它能把许多生产企业购销产品的业务集中到一个当事者身上。专业化生产与专业化流通二者是统一的、对称的经济运动。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带有自我服务性质的产销合一式的流通形式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某些特殊的产需活动而言是适宜采用的,对于一般性的物资产需,通常宜采用产销(活动)分离、专业化流通的方式去媒介其运动。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便于提高流通速度和流通质量,从而促进生产快速运转。既然专业化、社会化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主要流通形式,那么,从事这项经济活动的职能组织——物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不断发展。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的角度说,专业流通组织也应当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在我国,物资企业乃是专门从事生产资料流通活动的经济组织。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还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物资企业(主要是国营物资企业)一直都是我国专业化流通的主要当事人。目前,这类经济组织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其经济实力也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到1991年,全国物资企业设置的经营网点已达6万多个,职工人数超过了100万;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140多亿元,原值191亿元;拥有的各种仓库(总面积)2430万平方米,拥有货场1.16万平方米。 目前, 全国物资系统资产总额已增至2303亿元。显然,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流通大军。无论是从发展专业化流通的角度来进行推理,还是从物资企业的功能、作用和已经达到的规模和水平来进行判断,都应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物资企业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能消亡。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保留物资企业、发展不发展物资企业,而是如何在困境中扶植和完善这类企业,使其健康发展;不是要不要发挥物资企业的流通主渠道作用,而是如何在变化了的经济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物资流通演化成独立的运动,从而走上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专业流通组织不断完善、进而成为物资流通的主导力量(主渠道),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然而,要使国有物资企业在物资流通实践中发挥专业组织的主导作用、巩固其主渠道地位,既需要国家按照发展专业化流通的方针政策扶植这类经济组织,为其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更需要这类组织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增强其实力,在此基础上去奋力拼搏。鉴于此,我们在研究物资企业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时,在探讨物资企业振兴之路时,首先应当在全面考察物资企业现状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根据目前我国物资企业的实际情况,急需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1、开展规模经营,调整组织结构。

在当今社会,规模经济已成为人们投资和组织生产、组织流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规模运动,才能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达到节约社会劳动、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此外,就流通而言,也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规模经营活动,才能在购进物资时享受到优惠价格待遇,进而提高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难看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的物资流通只有走上规模经济的轨道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物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转上规模经济轨道,也是减少内耗、发挥其整体优势、摆脱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然而,要想按照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生产和组织流通,经营者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设备和设施,即必须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大型的流通组织或集团公司才具备这样的条件。基于此,欲把我国物资流通引上规模经济的轨道,从组织结构上说,须通过改组旧企业、培育起紧密的物资企业集团,进而构建起新型的、能够联合开展大规模经营活动的企业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大部分物资企业已经改组,相继成立了集团公司。各集团公司以经营为纽带进一步组建起了物资企业集团。但是,从运作情况来看,许多物资企业集团还只是一种初级形态的、松散性的组织体系,尚未实现资产联合经营。在物资经营活动中,“散、小、差”现象还时有表露。对此,从凝聚力量、形成规模流通运动的愿望出发,我们应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机,在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把物资企业集团改革成“母子公司”式的企业联合体。在物资流通实践中采取集中管理、分散而协调运作的方式去开展物资经营活动。

2、重构组织体系,转换经营模式。

物资企业的组织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它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在物资及其经营活动越来越放开的新形势下,物资企业的组织体系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实践证明,依托行政机构,利用行政力量而构筑成的企业组织体系,不仅存在着机构重叠、减弱物资企业整体优势等种种弊端,而且极易分割和封锁市场,针对这种情况,从提高物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发挥物资企业整体优势的目的出发,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重新构筑企业组织体系。初步设想,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筛选出一批经济效益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以此为核心兼并和淘汰一部分包袱沉重、发展无望的企业,或合并某些重叠性的组织,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重新规划和设置物资企业,由此形成高效的、有利于开展规模经营活动的物资流通体系。具体方案是:①在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通过筛选,保留若干个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物资企业作为批发业的骨干力量,以此为基础培育出能服务于全社会的、并且有很强凝聚力的物资集团公司,使之成为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物资流通中心。②在为数众多的小城市,通过调整或兼并,选择一些功能较强、素质较高的物资企业,充当二级批发组织,以物资流通中心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形式参与地区范围内的物资流通活动。③在县和县以下地区,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数量不等的终端性企业,重点开展生产资料零售业务,为基层生产建设单位提供“后勤服务”。

3、强化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份额。

这里所讲的强化服务功能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其二是指提高服务水平。经验证明,在流通实践中,专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其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知道,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技术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且对于经营者来说,也是其服务功能强弱的较量。国内外实践证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谁能向社会提供廉价、优质商品的同时,双能提供周到的、系列化的后勤服务,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反之则相反。鉴于此,物资企业强化服务功能已势在必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资企业强化其服务功能,不仅是提高竞争力、摆脱困境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生产领域内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产品行销区域的日渐扩大,生产者不但要求物资商流活动快速而有效地向前推进,而且要求生产资料物流运动与商流活动紧密衔接、形成一体化运动。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适应专业化生产高效和高速度运转需要,已将部分辅助性的生产活动(如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装配等活动)扩散到了流通领域。换言之,一些大型的流通组织在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已经颇有成效地把流通加工、仓储、物资配送等活动与商品交易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系列化、配套性的后勤服务。面对这种现实(或发展趋势),我国物资企业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向生产建设单位提供多项目、配套性后勤服务方面大胆探索,以此来寻找新的生长点。具体到改革实践,笔者认为,我国物资企业在调整组织结构、重构经营网络和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尽快聚集力量,开拓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朝着向生产者和建设单位提供优质、廉价、一揽子后勤服务的方向不断进取。可以说,物资企业只有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之后,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改革工商关系,转变经营方式。

从理论上讲,工商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实践中,工业企业常常要依靠商业企业为其推销产品和供应原材料;商业企业则需要从生产企业那里购到商品和依托后者去开拓市场。从本质上说,工商企业之间既是一种服务关系,又是一种利益关系。既然如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商业企业代表之一的物资企业就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垄断物资和物资流通的作法,相应地树立并增强服务观念和平等竞争意识。经历了近两年的痛苦磨难,物资企业应当看到:随着物资流通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多元化流通格局的形成,物资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下,若再以老大自居,固守原来那种买断物资、赚取价差的经营方式,其发展之路无疑会越走越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按照建立“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关系的行为准则来组织物资流通。据此,物资企业须改变传统经营方式,代之以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借鉴他国经验,在物资流通实践中应积极推行配送制和代理制。即是,物资企业在向生产建设单位出售或供应原材料的时候,要更多地采用配送的办法,以此增强其服务功能和提高物流效率;在组织物资资源或为生产企业销售物资时,可适当地选用代理的办法,充当代理商,以此搞活物资流通,使物资企业成为生产企业信得过、离不开、靠得注的贸易伙伴。

注释:

〔1〕〔2〕《中国物资信息》1995(17)第15页。

标签:;  ;  

论材料企业的未来与命运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