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正确论文,方向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方向和原则方针,都作了重要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才能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75年的奋斗历程中高高举起的理论旗帜,也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本。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科学。作为意识形态,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方法论问题上,在为谁服务问题上,仍然有一个以什么思想为指导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会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和学术观点,但根本的方法都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不论什么学科、什么学派、什么观点,都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能偏离这个政治方向。因此,必须明确,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列宁说过:“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我们特别强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一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坚持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对于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对这个理论的共识和信念,是我们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坚定的信念,那将是一盘散沙。坚持这个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实践这个理论,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事业的主心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列主义传到中国,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我们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说明了一个真理,没有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跨越世纪的通往富裕繁荣的正确道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跨世纪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主心骨,坚持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真正针对当代的情况认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以当代现实为根据,以实践检验真理为标准,科学地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通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决不是简单地、公式化地套用其基本原理,而是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以当代中国现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和体现到这两个“服务”上。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搞好两个服务,就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而且是因为这一转折触及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要从根本上变革原有的体制。完成这一革命,固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历史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它要解决继承与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并将面临和不断面临一系列过去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矛盾。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讲,这是发展的极好机遇,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就是研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揭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规律,提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案。

近年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我省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有些重大实际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回答还不够有力。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主攻方向放到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深入地、系统地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碰到的一系列问题,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紧紧围绕我省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研究论证如何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等全局性课题;要研究如何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造就国有经济新优势为重点,实行六大战略,实施四强工程,发展支柱产业,壮大十大企业集团,建设经济强省,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等历史性课题,为党和政府及实际工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案。

我们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决不是要削弱基础理论研究。无论是重大理论问题,还是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都有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在实践中发生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时候,没有基础理论的深入和突破,应用研究也难以深入和突破。因此,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各种思潮,要注意研究,科学分析,正确认识。

三、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导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工作,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工作。它的导向正确与否,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在历史大转折和国际格局大变动时期,也出现一些噪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远离政治、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当前形势等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对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又不能草木皆兵,草率从事。

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贯彻“双百”方针。要大力提倡和鼓励理论上的探索精神和学术上的争鸣精神。党和政府要给这种探索和争鸣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必要条件,要保护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促进学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也要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帮助,不要因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而形成狭隘的门户之见,影响整个队伍的团结,影响学术上的发展。

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那些违反马克思主义、违反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论,一定要拿起批评的武器,进行坚决的斗争。对学术问题,还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开展正常的学术研讨。对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坚持说服教育,正面疏导,解疑释惑,增进团结。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最根本的,要坚定、自觉地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坚定、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自觉地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自觉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坚定、自觉地遵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团结稳定鼓劲,重在建设,不搞论战。

四、坚持重在建设,多出精品

重在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也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重在建设,要敢于触及现实的矛盾,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刻反思、缜密研究和科学总结,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要对历史大变革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消极的、负面的社会现象和过去未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大胆的研究和探索,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重在建设,要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并借鉴一切对我有益的科学文化、管理经验和文化知识,但决不能照搬照套,要警惕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重在建设,要对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和伟大创造,进行挖掘、总结、推广,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重在建设,首要的是深入实践。一切伟大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深入实践,就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处于主动地位,勇于和善于对实践活动做出符合其内在规律的解释,把握其发展趋向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人民天天都在创造新事物,天天都在深化着对中国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在建设,有所作为的最深厚、最可靠的基础。

坚持重在建设,要多出精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精品应该是那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服务全党全国大局,反映时代主旋律,思想深刻,科学严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和针对性,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品标志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一篇优秀文章,一部优秀著作,对社会和群众的影响,远远胜过几十篇、几十部乃至几百部平庸之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精品,广大干部群众企盼精品,学术文化建设也期待精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把主要精力和功夫切实放在多出优秀成果、多出精品力作上。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多出精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严谨的学风。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勇于突破那些已为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论,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而决不能用僵化的观念去剪裁实际生活,从固有的模式出发,拿既定的现成观点去套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牢牢扎根于群众和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从生气勃勃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不断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进行新的理论概括;要对伟大的历史转折在人们思想上引起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做出有针对性的解答。要精益求精,严细慎实。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慎重务实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每提出一个理论观点,都要反复论证;每进行一次调研,都要深入扎实;每提出一份研究成果,都要反复推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着也促进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标签:;  ;  ;  ;  ;  ;  ;  ;  

正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