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观察植物论文_戴俏

浅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观察植物论文_戴俏

(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长沙市 410205)

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离不开观察,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才能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达到对科学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材安排了观察植物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观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存在三种特点:

(1)随意性。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分散,容易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学生观察一棵树,或观察植物的叶,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大。如教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在第一次让学生观察大树时,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片段式”的观察:如“我观察树叶叶子的颜色”、“叶子是怎么样的”、“茎是怎么样的”等等,而不是像科学课所提倡的要“一口气能说出很多点”。观察学习很随意。

(2)情趣性。学生情绪易波动,对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

如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学生在观察叶子时,对叶子的颜色,形状比较感兴趣,则对叶子的大小很少进行思考过。在《植物的叶》中一节课是针对于叶子的大小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叶子的大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就容易使整堂课科学味浓重但情趣性不足,学生的兴趣大减,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3)笼统性。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粗线条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局部,因而常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中需要设计拓印叶片的拓展活动。教师的教学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教学生用各种颜色在捡来的叶子上上色,然后拓印在纸上,同学们非常高兴,课堂非常热闹,有的同学用各种叶子组成简单的风景,然后拓印下来;有的印成熊猫状…看着一张张漂亮的作品欣喜不已,教师表扬拓印得漂亮学生,还进行了展示。这样上的确学生很感兴趣,可是课后经过反思发现这样做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美,在科学课堂里不能从这个活动里感受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正因为三年级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具有随意性、情趣性和笼统性这样一些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二、根据观察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观察活动

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过程。通过开展观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客观经验,学会正确的认识观察,了解观察。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设计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观察活动

学生的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和效果的影响极为重要,教师只有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片金钥匙,精心设计观察活动,细心引导,以兴趣调动学生的感觉,使其不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三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深刻,以直接兴趣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首先向学生出示栩栩如生的腊叶标本,利用丰富多彩的树叶拼贴画和树叶拓印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带学生去自然界中采集各种植物的叶,亲自观察叶的形状和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明确观察的目的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观察要达到的目的,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才能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在观察中积极地去伪存真,形成较清晰、正确的知觉。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五课观察植物的叶,在这一堂课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观察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叶的不同特点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具体研究,所以在这一堂课里到底是观察叶的相同是重点,还是观察叶的不同是重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师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展开观察活动。这样才能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克服观察的盲目性,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和教学效果。

3、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具有随意性、情趣性和笼统性,因此我们布置的观察任务除了要围绕观察目的,还应该培养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做好观察记录,以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做好观察记录不仅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仔细地观察,冷静地思考,使学生在经历科学的活动中获得许多新的认识。正确的记录才能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明晰,认识趋于一致,在语言的组织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实现从现象到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要想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全面观察,细致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观察方法很多,我认为在三年级上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运用感官观察:感觉器官包括眼、耳、手、鼻、口,教材中“我们看,我们听,我们摸,我们闻”正是表达了观察的这一层含义。

教材中要求观察大树,首先问学生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过什么?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看一棵大树到学习观察方法,科学的观察一棵大树,这样学生才可以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学生有了前面方法的指导,来到大树下后才会知道观察大树时可以看,听,摸,闻,----才可以看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

(2)借助工具观察:这种观察方法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运用工具进行观察。课堂中,学生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是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教材提到的科学方法还有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实物标本,拓印树皮图案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借助工具观察。

(3)观察要有顺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秩序。例如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我首先让学生去校园内找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讲给大家听,然后做总结,讲第二课《我的大树》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你想观察大树的什么?你想怎么去观察?观察时按什么顺序去观察?”。当上第三课《植物的叶》时,不仅要让学生有顺序观察,还要发现叶的多种属性,发展学生的观察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这样逐步地提升要求,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感觉兴趣浓厚,获得了“自由”的乐趣,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观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用眼睛看,他们的观察则是不全面的。在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原因,观察往往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者简介:戴俏(1988-),女,湖南涟源市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戴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观察植物论文_戴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