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中的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以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历史活动课中的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以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历史活动课中的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以活动课“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为例论文,性教育论文,主体论文,活动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不囿于成规、能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对有关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辩证批判思维;能不被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所禁锢,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史为鉴的联动性思维;等等。而所有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过程式教学和主体性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过程式教学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它是一种开放的、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其最大特色就是让学生以主体介入教学过程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让学生做学习过程的主人。创新教育与主体性教育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没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最终归宿。

新版历史教材新增的活动课较能体现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之特色。《中国近代史》上册在第四章结尾设有“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活动课。活动课的方式有多种,如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讨论会、举办辩论赛、办墙报、社会调查等等。实际上,一堂活动课往往是多种方式的揉合。现以“您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课为例,来讲述如何在活动课中实施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

一、前期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提醒学生资料来源尽量要广,并能从中筛选出为自己观点服务的有效信息,每人撰写一篇小论文。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书本框框,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

3.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研习兴趣,使之积极投入,为下一步展开讨论打下基础。

二、组织讨论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说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通过点拨、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基本程序包括:

1.要求学生表明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向性思维。

通过讨论,学生们认为,衡量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有:

标准(一):根据《政治学辞典》的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以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使之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标志着革命的结束。

标准(二):列宁关于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学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也就是说,要以反封建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来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

标准(三):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环境中,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这一任务,革命就算成功。

标准(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产阶级革命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而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社会发生质的飞跃。

标准(五):成功的含义是预期目的的实现,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阐述当初发动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非仅仅在于推翻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为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界。”据此衡量辛亥革命达到预期目的了吗?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标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发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

如:采用标准(一)(二)可以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了革命的基本任务,辛亥革命是反封建的,并且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以它是成功的。

采用标准(三)(四)(五)可以说明,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作为社会革命,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得到根本变革,社会未发生质的飞跃;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得以彻底改造,中国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地位,革命的预期目的并未实现,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3.引导学生例举大量史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

如证明辛亥革命是反封建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

(1)它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国进入共和政治时代,其主要表现是:①民主宪政在实验中(如临时参议院成立,国会设立,临时约法颁布,实行内阁制,三权分立,政党社团成立);②民众享有一定民主、自由权利,参政意识浓厚(如报纸发行数巨增,人们开始议论时政,连阿Q这样的下层群众也心向革命);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如袁氏、张勋复辟均以失败而告终,其后没有人再敢问津帝制)。

(2)它使封建的纲常名教发生动摇,其主要表现是:①封建等级意识和尊卑身份发生变化,人们由子民、臣民变成了公民(如禁止跪拜,改变贱民身份,取消大人、老爷称号,禁止买卖人品、蓄妇等);②妇女摆脱三从四德束缚,开始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接受教育,参加工作,投身革命(如秋瑾等一批女权运动者、革命先烈)。

(3)它使社会风俗、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变化:①如辛亥革命后学校教育兴起,知识普及;②人们革除了许多旧的社会积弊,提倡新风尚,放足、剪辫、服饰变化,改革婚嫁仪式,妇女改嫁等等。

4.在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批判的思维。

有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它虽然打倒了皇权思想,但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全方位、正面冲击,许多封建残余沿袭至今,比如当今社会还存在干部家长制作风、官本位思想、封建迷信、法轮功现象,这些都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后果。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法轮功是一种邪教,邪教不仅中国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例如,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而且经历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美国不也是存在“大卫教”、“天堂之门”、“人民圣殿教”吗?这怎能说邪教都是封建主义残余的产物呢?当今中国社会之所以存在这些丑陋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铸成了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基础,经过儒家精心论证和灌输而确定下来的旧的道德规范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还有现实社会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民主与法制的加强。如果说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必须一次性扫除一切封建主义,那么比资产阶级革命更高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更应如此,但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封建主义顽症,我们能否据此就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成功呢?

其实,这涉及到一个是否以反封建彻底性来作为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彻底的?就连号称“世界革命”国度的法国,从革命爆发到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其间也经历了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确立共和制,费时80余年。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较好的英国,至今还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头衔,能否据此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没有成功?英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辩证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学生掌握了它,考虑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或非此即彼,而是要把问题放到一定历史环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从这一堂课中又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教师应当指出,看待任何事物都需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辛亥革命既有它的丰功伟绩,也有它的局限之处,研究这段历史是为了更真切地了解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长智慧;通过这堂课的研讨活动,学会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克服固有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不能“尽信书”,一定要敢于跳出旧有知识的框架与巢臼,大胆质疑求新,拓展思维空间。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以学习主人的地位积极参与。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火花就无法迸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落实。可以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附]关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辩论词(要点)

正方辩题: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反方辩题: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一、阐述立场

正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首先,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据《辞海》和《政治学词典》中的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革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使其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标志着革命的结束,也就是革命的成功。据此,我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了革命基本任务,它应该是成功的。

其次,我们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来阐述:

第一,它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加强。

第二,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时期。

第三,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第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规模宏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是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反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对方一开始就大谈关于资产阶级革命评价标准问题,但只注意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辛亥革命是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环境中的,它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这一任务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说它是成功了。再者,从革命者发动革命的目的来看,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阐述当年自己发动革命的目的是“非仅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独立的中国,以屹然于世界。”而事实又是怎样呢?辛亥革命后中国得以彻底改造了吗?中国废除了封建主义,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吗?中国变为独立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了吗?

其次,我们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的观点:

第一,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就连孙中山在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也不得不承认“满清鼎革,继有袁氏;洪宪堕废,乃生无数专制一方小朝廷,军阀横行,政客流毒。党人附逆,议员卖身,有如深山蔓草,烧而益生。”这哪里还见得到一点民主的影子?

第二,对方辩友称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春天,但却有意省略了两个字“短暂”。这次的发展不过是美丽的昙花只有一瞬间的芳香。

第三,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主义思想发起正面的直接的冲击,正如大家所知的,真正直接地对封建主义思想发动全方位猛烈轰击的是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并非辛亥革命。

我方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成功,它只赶跑了一个皇帝,剪掉一根辫子,它没有变革封建关系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它是一次不彻底的、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正二辩:刚才我方一辩已阐明了评价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准是什么,现我将从理论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和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

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仅从1912-1916年经济立法就达86项之多,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这难道不是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吗?

反二辩:我方一辩刚才已声明,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也就是看它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因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社会革命范畴,是社会革命的一种类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据此原理我们再来衡量一下辛亥革命是否成功。

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是中国买办、封建势力总头子,对内依靠封建地主阶级支持,对外投靠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依旧。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多少触动了旧的体制和观念,但绝谈不上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更没有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当政的政府,但它的生命只有三个月,其后虽号称“民国”,而实质还是旧封建军阀专制统治,这与清王朝专制统治,实质又有什么变化?

第二,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只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平均主义”思想,而且它也从来就没有实施过;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触动。那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交相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能茁壮成长吗?

正三辩:刚才我方辩友已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我方观点,下面我就从事实方面再进一步例证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首先,对方辩友声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只是一块可摘可挂的空招牌。如是这样,请问人称“强人”的袁世凯要扯下这块空招牌,岂不比当年程德全在高高的抚署屋顶上凿烂几块玻璃瓦片更容易,为何偏要等到四年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出“洪宪”旗号,而且当相距数千里的蔡锷护国军一声断喝,又立即化为灰烬呢?以“三造共和”自诩的段祺瑞为何又打着“共和”旗号来扩张自己实力呢?这不恰恰说明了共和政治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任何逆潮流而动者均没有好下场吗?

其次,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据统计民初全国报纸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或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言”。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

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了1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动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引以为耻辱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秋瑾堪称其中女中豪杰。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今天在座的各位俊男靓女又会是一幅什么模样?不管谁见了上级都得屈膝下跪,点头哈腰,您受得了吗?

反三辩:首先我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民初政党政治已建立起来的说法。袁世凯上台后,刺杀宋教仁,破坏责任内阁制,废除了《临时约法》,取消了国会;段祺瑞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即使国会有时开开,也不过充当一块橡皮图章,中国实际还是处于军阀专制统治之下。

至于谈到阿Q参加“革命”,那么让我们看看鲁迅笔下的未庄是怎么闹革命的吧!以“造反了”、“革命党来了”的喊叫声中,几个未庄人盘起了辫子,还不是剪掉了辫子,尼姑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被砸了,一伙白盔白甲的人来抢了些东西,不过就发生了这点骚乱,阿Q想造反,只不过是想得到一些“元宝、洋钱和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只是想“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难道革命就是如此吗?

其次,辛亥革命到底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据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书中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两个时期公司资本总额比较,如上海缫丝业1895年华商8个厂,资本总额共135万两,每个厂平均资本为16.875万两,1912年华商47个厂,资本共计282万两,每个厂平均资本却少了10万余两。实际上辛亥革命时期新增企业多为力量弱小的中小资本。再加上南京临时政府旋即垮台,原由它出台的各项鼓励工商业发展措施又有多少能够落实?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势头不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也就结束了吗?

另外,对方辩友说到放足,剪辫,妇女解放,事实上这些变化只是局部现象,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辛亥革命后好长一段时间,有些母亲还在强迫自己的女儿缠小脚。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陋习才得以彻底革除。至于剪辫,正像《阿Q正传》所说:“钱太爷儿子因留了洋,剪了辫,害了他母亲哭了十几场,他老婆跳了三回井;假洋鬼子只好重新留起了一尺多长的发”。农村青年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青壮寡妇还是很少改嫁,民国初年军阀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还有表彰“节烈”条款,“节孝坊”、“节烈碑”随处可见,祥林嫂一生的悲剧,不正是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民精神虐杀的最好见证吗?

二、自由辩论

正:对方辩友声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不彻底性,请问它的不彻底性到底表现在哪儿?

反: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却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它赶走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却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它提出了打倒封建主义,却没有铲除封建主义思想。

正: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彻底的?

反: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

正:好,对方提到了法国,号称“世界革命”国度的法国真正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在何时?

反:19世纪70年代。

正: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到确立民主共和制,费时82年,期间经历了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波折,这说明封建主义及其残余仅仅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就能彻底铲除的吗?

反:但这些国家终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啊,说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成功的。

正:对方已默认了不能仅以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来作为衡量革命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那么请问对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又该是什么呢?

反: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

正:那么这两种制度都属于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它们可以在许多方面妥协、融洽、并存。比如说,英国至今尚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难道这就可以说英国国体未变,还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吗?就可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成功吗?

反:对方滔滔不绝地大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偏离今天的主题,我们谈论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它有它的特殊性。

正:但同属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本质就应该是一样的,有其共性和可比性。就彻底铲除帝制这一点上,中国的辛亥革命是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的,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能够第一年起义,第二年推翻帝制,其后又迅速平息两次复辟活动,从此无人再敢问津帝制,这不就是它的成功之处吗?

反: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仅仅推翻君主专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真正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在多大程度上铲除了封建主义。而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是做得远远不够的,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请问对方辩友,你如何解释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家长制、官本位,还有那封建迷信、法轮功邪教现象?

正:这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南京临时政府并未设部级省长、副部级院士、处级教授、局级和尚呀?

反:请对方不要回避问题。这种家长制、官本位现象和封建主义有没有关系?追根溯源是不是来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正:不知对方是真没听懂还是假没听懂,我方已说过了这和辛亥革命并没有关系。我倒要问对方辩友,辛亥革命已叫男子剪辫子,可当今歌坛巨星刘欢还留着一头让多少歌迷倾倒的长辫,你难道还要追本溯源到清代去吗?告诉你,这是一种时尚,说不定哪天你也会加入其中呢?

反:辛亥革命既然大讲破除封建迷信,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痴迷于法轮功,对李洪志顶礼膜拜,执迷不悟,这是不是封建社会残留的愚忠和迷信思想在作怪?

正:对方可要知道,即使在当今物质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不也存在什么“奥姆真理教”“太阳圣殿教”“大卫教”吗?难道这些也要归罪于几百年前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吗?更何况当今的“法轮功”已不是什么简单的封建迷信,它已成了西方反华势力用来反华的一种工具了。

反:辛亥革命既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为什么未能铲除封建主义滋生的土壤?

正: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铸成了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基础,经过儒家论证和灌输而确定下来的旧的道德规范长期内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还有现实社会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建设。

反:正方同学所说的这一切不正说明了辛亥革命未能彻底废除封建主义吗?封建主义未除又怎能说辛亥革命是胜利的呢?

正:说到底,对方还是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成败的标准有所偏颇,据对方的逻辑,资产阶级革命应彻底消除封建主义,那么比资产阶级革命更高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更应如此,但今天社会依然存在一些封建主义现象,那你能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也未成功吗?

三、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我方认为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选择的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败的标准有失偏颇。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到底成功与否,关键应看它有没有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稳固的统治,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作为辛亥革命:

第一,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依然遗留下来。

第二,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三,民初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有过真实的描述和揭露,尤其是革命先烈尸骨未寒,帝制复辟就接踵而来,难怪人们哀叹“无量英雄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连孙中山先生自己也承认“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这里孙中山甚至认为辛亥革命后的情形还不如清朝。因为清朝至少表面上是统一的,“中华民国”就连这点表面的统一都没有了,它完全按照帝国主义划定的势力范围分裂成了军阀统治各自为政的地区。

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第一,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中国的资产阶级认为清朝统治是腐败的,不中用的,学了西方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就一切都好了。他们甚至相信帝国主义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发展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事实很快表明,先生并不乐于培养学生,而乐于侵略学生,他们支持的是反动派而不是革命党。另外受帝国主义支持的买办和地主豪绅在中国有着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支配力量,要摇撼这股反动势力没有强大的力量是不行的。

第二,它反映了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软弱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因此也就不能明确地分清敌友,没有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这就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决定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历史赋于它的使命,充其量只能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正方四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没有此后新文化运动到来。

我方认为对方所举论据不足以表明辛亥革命就已失败了。

首先:既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国政权,那么就很难说中国近代社会仍无变化。

其次,以革命发动者的政权转移为依据来断定革命全局就已失败,其说服力也显得不够。孙中山等人失去了政权,充其量只能说革命发动者和领导者在这场革命中遭到了失败,并不等于就是整个革命全局的失败。人们一边说孙中山“让位”,一边又说袁世凯“窃位”,这本身就显得自相矛盾,既然有让在先,何来“窃位”之有?其实当时孙中山等人推翻清王朝的力量相对不够,让位于袁世凯,争取袁倒向革命党人一边,可以马上结束战争,避免内乱和列强干涉,促使清王朝早日结束,这又有何不好?实际上这也是当时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对比的结果,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审时度势的灵活性和最佳选择表现。

再次,至于鲁迅等当事人对民国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不等于就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总结和科学评价。一场亘古未有的民主革命运动之后,必然会产生社会动荡,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或革命征途的颓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般民众,他们最能感觉到的主要就是革命政权的旁落以及社会的动荡与腐败,他们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去冷静地估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至于洪宪帝制,张勋复辟还不是被共和制的威力迅速粉碎,这本身不就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所在?

历史展示给人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

四、自由提问

自由提问一

问反方: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请问它的失败对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个问题请反方一辩回答。

回答:反方一辩: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是给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他们找到了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几乎无例外的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过这次革命影响,正如林伯渠所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次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此外,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教训,告诫共产党人必须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此为诫,进行土地革命,解放战争,解放后继续土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

自由提问二

问正方:正方认定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请问这种成功是完全的、绝对的成功吗?

正方一辩回答: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看待事物必须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但同时又要抓住事物主流,我方认为辛亥革命总体上是成功的,成功所在我们前面详尽论述时,但同时我们也承认其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又变成了后来革命者吸取的经验教训,这是否验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名话呢?失败与成功也是相对的。相比较它之前的任何一次革命,辛亥革命的功绩是巨大的。

标签:;  ;  ;  ;  ;  ;  ;  ;  ;  ;  ;  ;  

历史活动课中的主体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以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