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模式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无限增长和高校读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普遍采取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完善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联盟是指一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校图书馆按照自愿的原则签订一定的合同或协议,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结成的图书馆合作组织[1]。从国内文献看,当前高校图书馆联盟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资源建设与各项服务的拓展,以节约经费与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较少有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研究图书馆联盟的学习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探讨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学习代理模式,提高联盟组织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并促进图书馆联盟的知识转移。
1 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概念解析
1.1 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动力分析
高校图书馆联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图书馆知识转移与共享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联盟成员馆之间的馆际合作、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采购、联机编目、参考咨询是典型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图书馆联盟以知识资源共享为宗旨,是一种知识资源共享联盟。
对于成员馆而言,其所拥有的资源是联盟所有的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是联盟所有成员所能提供的知识服务,所面对的读者是联盟内的所有用户。图书馆员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素质对于联盟的知识增长与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要求远远不够,存在着高校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信息环境的变革与图书馆知识提供能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从图书馆员的核心竞争力看,图书馆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具备三种信息能力,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服务掌控能力[2]。同时,各成员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途径存在差异,各成员馆之间需要进行业务知识与服务能力的交流、互补,共同提高。
图书馆联盟所具有的独立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图书馆联盟存在不稳定因素。为了减少联盟成员馆之间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需要各成员馆从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协同。通过学习,分散于各成员馆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联盟以外的知识得以交流、集成、扩散和应用,转换为成员馆和馆员自身知识和服务能力,从而提高联盟的稳定性,提升整个联盟的服务水平。在联盟学习中,科学地设计与选择联盟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方式和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1.2 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概念
组织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管理学和组织学研究领域。不同学者给予组织学习不同的定义,但都包含了相同学习主体,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人类群体;包含了相同的学习目的,即改变和调整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过程,通过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共享和形成机制,实现组织成员及组织整体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水平,即知识水平的提高[3-4]。从以上定义可知,在整个组织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是组织的个体成员,它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它同时又是一种集体行为,通过个体有规则的学习,使个体的知识得到提高,最终使组织的知识总量得到提高,并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基于以上组织学习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联盟可以作为组织层次开展学习。从国内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看,各联盟都处于扩大联盟规模、整合信息资源和拓展联盟服务项目阶段。如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TALIS),在原有19家本科高校图书馆成员的基础上,逐步吸纳独立学院图书馆、高职学院图书馆、军队院校图书馆参加;在服务项目上,先后开展了原文传递、虚拟参考咨询、联合参考咨询、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服务。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逐步推广CALIS三期服务项目,包括统一认证、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上海图书馆于2011年11月,与CALIS签署馆际互借协议,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CALL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的公共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联盟需要不断开展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学习,缩小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
首先,图书馆联盟通过一定的协议而开展协作,具有共同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遵守完全一致的文献编目规则,通过集团采购与资源共享而保持资源建设的同步进行。其次,图书馆联盟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需要馆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来完成。最后,各个成员馆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提高资源使用率、拓展服务形式、建设特色数据库等,需要学习其他馆的互补性知识来解决。因此,图书馆联盟具备组织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的形式解决联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是指各成员馆为了应对文献资源建设与深层次读者服务的挑战,按照一定的联盟学习规制,不断开展图书馆业务技能、管理经验和文化传统的全员学习,以提高整个联盟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2 高校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模式
在组织内部,少数精英特别关注知识的获取与应用,通过学习解决自身和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再扩散到其他成员,主导、代理了组织的学习过程,即学习代理模式,这些精英被称为学习代理人[5-6]。对高校图书馆联盟而言,也存在这样的精英成员馆和馆员。他们作为联盟的重要成员馆(馆员),拥有技术、设备、人员和原有知识结构的优势,时刻关注图书馆学的最新研究领域,愿意并善于学习和应用图书馆的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相关服务,并具备在联盟范围内开展知识共享的条件。图书馆联盟可以通过这些精英成员馆和馆员,按照联盟的学习规制,开展联盟的组织学习活动,再向其他馆员和成员馆扩散相关知识,我们称之为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模式。资源共享和知识共享是图书馆联盟建立的主要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途径是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7],包括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通过转移知识提升各个成员的资源利用水平,进而提升整个联盟的知识服务能力,而学习代理过程是联盟知识转移的重要形式。
2.1 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人的确定
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馆员、团队、成员馆、图书馆联盟不同层面来完成的,因此,在整个联盟内存在不同层面的学习代理人。
2.1.1 联盟层面学习代理人
在整个联盟层面存在三种学习代理人:(1)联盟中的教育部重点高校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历史悠久,专业技术力量雄厚,一般是联盟的最早成员,并首先使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个性化、数字化服务手段,拥有大型馆舍、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在图书馆联盟内学习、利用、示范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联盟内的一些具有专业特色或个性化服务特色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虽然不是人员、资源和技术上的大型图书馆,但他们往往具有专业或技术特点与优势,如外语类高校图书馆在小语种西文编目方面具有技术、人员的优势,而音乐(艺术)类高校在非书资料编目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这类图书馆可以成为某一业务方面的技术专家。(3)与联盟关系密切的资源和技术供应商,如清华同方(CNKI)不仅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还研发了同方TPI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从资源到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图书馆全面解决方案。
2.1.2 成员馆层面学习代理人
(1)馆长。馆长是图书馆联盟中最重要的领导者与学习代理人。从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看,馆长主要由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图书馆学博士(教授)组成,都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并具备一定的管理学、领导学和公共关系学知识,参加过各层次和形式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与高级研讨班。他们在图书馆的战略决策与规划、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校读者需求调研等方面具有其他馆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把握图书馆整体发展趋势,并向其他馆员讲授。
(2)学科馆员。学科馆员是全体馆员中的精英,他们一般是图书馆各岗位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各部门的主任或业务主管,具有较长的图书馆工作经验或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一般具有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服务技能。他们对于本职工作和图书馆发展具有良好的愿景,能够将个人前途与图书馆工作结合,具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可以胜任学习代理人的职责。
(3)团队。当图书馆某项工作或技能过于复杂,个体的知识结构不足以胜任时,往往需要一个由不同知识背景和岗位的馆员组成的群体共同担任学习代理人的角色,也就是学习团队。例如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应用需要技术支持、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等不同模块的主管共同学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与使用技巧,再向其他岗位的馆员扩散。
2.2 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类型
根据学习主体的范围,可以划分为联盟层次学习代理和成员馆层次学习代理。
(1)联盟层次的学习代理类型。一种是单一图书馆代理,由联盟内具有技术优势的图书馆首先学习、应用某一新技术、新服务,然后在联盟范围内传播、应用。另一种是成员馆集体代理,由联盟各成员馆委派1~2名技术精英,共同学习,再向各自成员馆馆员讲授。
(2)成员馆层次的学习代理类型。一是精英馆员学习代理,由某一部门或领域的馆员学习后,向其他馆员讲授。二是团队学习代理,由某一部门、岗位或项目团队集体学习后再向其他馆员讲授。
3 高校图书馆联盟学习代理模式
根据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知识获取阶段和知识扩散阶段的学习代理模式。
3.1 知识获取阶段学习代理模式
(1)参加与岗位和工作相关的业务培训与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有明确的知识源和学习目的,如CALLS每年定期举办“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和“中外文文献编目培训”等业务培训活动,TALIS也经常举办数据库培训、部门主管技术交流和UNICORN系统应用培训,这些活动要求成员馆委派1~2名技术人员(主管)参加。参加人员实际上就是作为各馆的学习代理人来参加学习,并负责向本馆馆员开展知识培训与知识共享。学习代理人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数据库特点、基本使用方法和CALIS编目规则与著录格式等)和隐性知识(数据库使用技巧、图书馆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应用经验与心得体会等)。
(2)通过图书、期刊、网络获取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馆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个人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会产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动力。馆员的自主学习一般通过阅读相关的图书、期刊,检索相关网页来获取知识,例如专业学科馆员必须学习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学科信息选择与评价技能和文献推送、虚拟参考咨询技能以及学科文献综述撰写方法等。这部分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为主,贮存在专业教材、学术期刊上,需要学科馆员通过阅读、理解、记忆、实践等自主学习方式来获得,再与自身原有知识相融合,形成新的知识。
(3)学习代理人通过参与或合作联盟内的项目开发与系统利用等获取知识。学习代理人参与联盟或其他成员馆的项目建设、系统应用、新服务方式拓展等具体工作,通过边干边学、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获得资源(技术)供应商或其他成员馆的隐性知识。对于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成员馆,可以采取多馆合作方式,参与到建库过程中。通过参与或合作的方式熟悉项目申请、论证、建设全部流程,掌握数字资源制作加工管理系统工作平台,及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并在建库过程中观察、模仿、反思、学习其他馆的建库经验与技巧,获得了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3.2 知识共享阶段学习代理模式
(1)知识外在化模式。学习代理人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个人的理解、吸收和应用后,编制成本馆(联盟)工作手册、工作流程、技术规则等标准化文件或档案材料,以编码化的知识形式(文本、图像、视频等)贮存在本馆(联盟)文件库或知识库中,供其他馆员学习、参考、借鉴和应用。当其他馆员在工作中需要相关知识时,可以自行在文件库或知识库中查找。这种学习代理模式主要传递的是图书馆联盟显性知识,最终形成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建库到共享应用系统集成、信息发布与服务等系列标准体系[8]。
(2)知识内在化模式。学习代理人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个人吸收后,转化为自身的工作经验与技能,再向其他馆员直接讲授或在具体工作中指导、共同完成某项工作。学习代理人与馆员直接面对面,通过示范、演示、讲解、讨论、交谈等方式将编码化知识或经验、技能传授给其他馆员。而学习者通过面对面的观察、模仿、提问、操作等方式获得新知识,这样个人的经验、知识、创意转化成组织的工作流程、工作技巧和技术诀窍。如学科馆员参加CALIS组织的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活动后,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及为读者开展的查新、查收、查引等服务活动,针对某一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与技巧,通过积累的数据库使用案例发表了相关学术文章,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了升华。然后,在部门、全馆或联盟范围内开展讲座活动,并指导其他馆员和成员馆的业务活动。同时,通过这些讲授活动中得到的反馈与建议,又促进了学科馆员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使得学科馆员的再学习、再应用、再讲授、再共享成为联盟组织学习循环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