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城乡儿童社会化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城乡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乡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一个刚出生的自然人要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行为准则,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这是每个人社会化的共同内容,但在城乡两种不同的具体社会环境中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却明显不同。
首先,城市儿童从小接受的是城市行为规范、城市的价值观念和交际准则。如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接触,不要接受别人的东西,一个人在家不要为陌生人开门,不吃不干净的食物,饭前要洗手等。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较强的警戒心和防范意识。农村儿童接受的是农村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如长子(女)在饮食、着衣、劳动等各方面都应照顾弟妹,别人给小孩食物、衣物是对小孩的疼爱应该接受,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等。
其次,大多数城市儿童在家中犹如“掌上明珠”,被父母百般疼爱。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疼爱就应该从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在家中少吃苦少受累。过分的疼爱使得许多城市儿童基本生活技能很低,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据赵延东对武汉市15—29岁的青年家庭生活的调查,15—17岁组青年有52.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做到生活自理,18—21岁青年有23.1%的人认为自己不能生活自理,22岁以上的人中有9%的人不能自理。其中17.9%的人平时“基本不做家务”, 24.3%的人“只做少量家务(半小时以下)”,多数人做过的家务是整理房间、洗自己的衣服、清洗餐具等。(注:赵延东:《武汉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青年研究》,1997年第8期。)
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农村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偷懒、不会劳动在农村是被人瞧不起的,所以农村孩子从小要学会自己吃饭、洗澡穿衣,学会扫地、洗碗、做饭,还要帮家里喂猪、放牛、干农活等。在劳动中农村孩子的身心能得到较好地锻炼。
另外,城市儿童社会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特长。城市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他们不仅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出色。还有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因而将孩子的生活计划得周密而充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识字、背诗、弹琴、画画。上各种培优班,请家庭教师,几乎成了城市孩子的必修课,绝大多数城市孩子上小学前就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这与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和家长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
农村孩子则有着更多的自由时间,上学前他们在已上学孩子的感染下能模仿一些儿歌、舞蹈和进行简单的数数识字,就会得到家长和村里人的夸奖了。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是他们上小学以后的事。在小学阶段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考试的成绩,平时的学习却介入较少。可以说学习只是农村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内容而已,它对农村儿童的重要性远不如对城市儿童的重要性大。
二、城乡儿童社会化的目标
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目标与社会的培养标准密切相关。而儿童社会化的目标首先体现在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和具体培养方式上。
城市家长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首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因而特别注重对孩子身体健康的投入,各种补品、保健药品毫不吝啬地按专家(广告)的说明配给孩子,日常饮食、营养调配更不敢马虎。其次,家长希望孩子聪明过人,出类拔萃,他们会不惜代价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希望很高,他们将儿童时期看作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以后成才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据上官子木1997年对北京市1500名家长的调查,87.42 %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全部被调查者中有近1/3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历超过大学本科,20.7%的家长还希望孩子能取得博士学位。对孩子未来状况的期望排名中,“有显著的工作成就”被排在第一位。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最基本也是最朴实的愿望是孩子健康成长、懂事能干、懂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在孩子健康成长方面,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能吃饱睡好少生病。对孩子的未来不少有知识的年轻家长也给予了较高的希望。据浙江省新家庭计划活动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在来自27个村的1620名育龄夫妇中有93.9%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达到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54.32 %的人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注:上官子木:《当代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社会》,1997年第12期。)还有些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能跳出“农门”走出农家,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农家孩子只要会认字、会计算、不笨不懒、不偷不抢就行,他们读完初中就可以做自己的好帮手,还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为将来成家做准备了。这些不同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必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城乡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城市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1.家庭。城市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儿童父母承担。转型期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城市家庭正向核心家庭转变,大多数城市儿童是独生子女。1995年对武汉、荆沙、黄冈三城市调查发现,三城市的独生子女比率高达98.6%,每户平均人口数为3.27人,在家庭内部,孩子们有小伙伴可以交往的仅占2.07%。(注:新家庭计划活动研究课题组:《关于浙江省新家庭计划活动的调查》,《人口研究》,1998年第2期。)小家庭中,孩子逐渐成了中心, 城市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发展,更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天才教育、全才教育一时兴起。同时,孩子在家庭中可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这恐怕是城里孩子早熟的原因之一,也导致了部分孩子过早出现成人化倾向。另外,城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出现对儿童的社会化有不利影响。
2.幼儿园、学校。城市孩子出生后不久被送往托儿所、幼儿园,接受专职照顾,学习游戏、音乐、舞蹈、基础的文化知识等。幼儿园的学习中,孩子们较早的感受到集体与家庭的不同,老师与父母的不同,并初步学会了在家庭和学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过几年的学前教育,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艺术才能和应变能力。入学后,他们接受的是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家长的高期望、老师的严要求下,儿童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上课、做家庭作业、补习是他们的主要生活。
3.大众传媒。城市儿童从小生活在一个被传媒包围的世界里。电视、广播、路牌、灯箱、图书、报纸无处不在,对人们进行说服、诱导和号召。其中电视动画片、少儿节目、小图书、贴画、电脑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最大、最显著。一方面,大众传媒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性,教会了孩子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科学常识;另一方面,大量充满暴力、污秽内容的媒体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一些节目过分渲染了人间阴暗、自私功利的一面,淡化了对人的善良、正义的宣传,容易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农村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家庭、村落。农村孩子的早期社会化主要在家庭和村落里进行。在农村,一个孩子往往并不只属于某一个家庭,在很多时候他(她)还属于家庭所在的家族、村落。在一个村落社区里,开放的居住环境和高频率的交往使一个孩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听百家言是很正常的。对孩子进行初期教育不自觉地成为家长和邻里的共同责任。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孩子行走、奔跑、说话、自己吃饭、模仿各种动作,并培养孩子和大人间的感情。大人们习惯于采用说、逗、笑、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至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则较晚,大多是在孩子入学前一段时间教他们数数、认些字。
2.学校。农村孩子一般到五六岁时开始上小学(之前可能需上一年的幼儿园),接受系统的教育。上学时大多数孩子的文化基础很浅。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客观问题普遍存在,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还有相当的差距,必然导致农村儿童社会化受到限制。
3.同辈群体。农村孩子从会走会跑的时候起就自由地活动于邻里之间、村落内外了。他们的成长就是在兄弟姐妹、大龄伙伴的带领下熟悉村落的每个角落,做游戏、弄玩具(商品包装盒、钥匙串、泥巴人、小动物等都是他们的玩具),四处嬉戏打闹。在与伙伴的交往中他们接受到农村最朴实的风土人情、兄弟邻里间的亲情温暖和各个不同的农村家庭。
四、城乡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往往由家长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带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许多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社会化的客体出现的,作为主体的孩子的接纳能力、内心想法常常被家长忽视,不少孩子由此被剥夺了游耍的权力和轻松快乐的童年。
农村家长由于生活的奔波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孩子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对孩子的培养主要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本能的情感进行。所以农村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是松散零星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农村儿童接受的学校教育目前还很不尽如人意,是农村儿童社会化程度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城市家长重视儿童早期智力教育,从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来说,是一种好现象。但容易使一些家长陷入一种思维怪圈,以为早期教育是为了培养超常儿童,而天才教育等于智力教育或特长教育,从而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刻意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忽视了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高度社会化甚至过度社会化无疑是对儿童正常社会化的一大冲击。
相比之下农村儿童的童年轻松得多,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尤其在入学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寻找自己的爱好。但另一方面,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淡化和零散对他们的全面成长又是一种缺陷。在几年的游玩中他们的兴趣爱好难以得到发展,他们自身潜在的能力和天赋不能得到发掘和良好的训练,一些天赋较好的儿童由此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培养时期。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教育也不能很好培养儿童的个性和提高其整体素质,多种原因使一部分农村儿童的社会化不足。
(三)城市儿童从小生活在社会迅速发展、各种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从小就培养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新奇事物反应快,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儿童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容易使他们产生特殊感、优越感和个人主义倾向,而缺乏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社会责任感,少数儿童受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思想行为怪异,易发生越轨行为。
农村儿童自小生活在邻里村间,受农村朴素民风的感染,待人真诚热心,乐于助人。他们从小帮父母干农活,较早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质。但由于他们与外界接触少,生活的环境相对单一,部分儿童受小农思想的影响较深因而缺乏远大的目标,容易安于现状。一般说农村儿童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在自我意识发展、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城乡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目的都是使孩子学会和掌握适应本地区社会环境的社会技能,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一员。因此对城乡儿童社会化的内容,无从判断何优何劣。但从我国当前城乡的实际差别来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较落后,教育水平较差,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儿童的社会化水平与城市儿童社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将影响到城乡儿童的进一步发展。而城乡儿童将是城乡社会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发展又将直接影响我国城乡社会的发展和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