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与海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泡沫经济论文

“泡沫经济”与海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泡沫经济论文

“泡沫经济”与海南经济发展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泡沫经济论文,海南论文,新阶段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海南为实现新兴工业省制订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导致海南只完成经济起飞的经济总量,但结构严重失衡,具有很重的泡沫经济色彩;三次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阻碍了海南经济达到起飞的临界点。泡沫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后遗症,延缓了海南工业化进程。因此,对海南泡沫经济程度进行全面分析,有助干我们理解海南经济增长的特殊性、更加清醒地认识海南经济所处的阶段。

一、主要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十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海南建省制定了发展战略:“坚持以开放、改革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别省,最终建成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性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在近期目标(三、五年内解决全岛的温饱问题,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10年内,使GNP达到210亿元,人均3000元;产业结构则1987年的50:25:25上升到30:35:35左右。按此发展速度,20年内,可以达到人均GNP2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台湾80年代初的水平。可以自豪的是,经过10年奋斗,海南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达到和超过了上述战略目标的两期设想。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41.68亿元,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GDP总值达到225亿元。超过了预定的中期目标。1996年已达到374亿元,人均GDP达到5225元。在引进外资方面,“八五”期间平均递增50.3%,建省10年平均每年递增88.5%,由1978年的0.09亿美元提高到1995年的14.5亿美元。能源、通讯和部分交通设施超前发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海南已初步达到了战略目标。中国领导多次肯定海南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此作了“海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的专题调查,从理论上充分肯定了10年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大量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形成,也许较之经济总量的进步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为海南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有令人甚感遗憾和值得特别重视的另一面:即发展的方式虽然是超常规的,这种超常规造成的结果与海南经济起飞程序是互相矛盾的,它集中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1995年,三次产业之构成比例为35.93:21.59:42.48;96和97年,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有进一步僵化的趋势。同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之产业结构设想对比,第三产业已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差近四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最小,差距达13个百分点之多。而且在第二产业内部构成上,重工业只占57.9%,轻工业占42.1%;这种产业结构表明,尽管我省在经济总最上和人均GNP上已处于高位,达到经济起飞的水平,但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与经济起飞的产业结构要求相距尚远。而经济结构较之经济总量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此外,海南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也是严格制约着经济起飞的条件,所谓对外依存度,是指出口创汇和旅游创汇占GDP的比例。1995年,本省经济的对海南外市场的依存度为20.52%(其中农业为3.6%,工业外贸为18.73%,旅游为12.95%),仅比1988年的19.8%略有进步,在沿海10省市中排第9位。换言之,我省经济仍然是内向经济,距外向性经济指标还有很大差距。

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外向度低的基本原因在于海南经济具有很浓的泡沫经济色彩,走的是一条在特殊条件下:(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央政府的特殊政策及相应定值战略,海南自身的特殊条件)以优惠的政策效应激发区位效应的泡沫经济之路。形成一条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引资效应——泡沫经济的反应链,一旦政策效应减弱和消逝,区位效应亦会随之消失,甚至会产生负值,泡沫就会破灭,真可谓进也政策,退也政策。先得泡沫之利者,后亦必食泡沫之苦果。93年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后,海南省政府的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尽力消除泡沫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省情,提出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新思路。从而进人海南特区二次创业的新时期。

二、海南经济中的泡沫成份及其消极影响

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中泡沫成份的必然性。客观地说,没有泡沫经济,就不会有海南今天的发展,这是泡沫经济的正确效应。同样,辩证地说,只有泡沫经济,才使我们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是泡沫经济的负面影响。

(1)股市中的泡沫

海南的股票市场始于90年之后,企业开始发行债券,社会发行房地产投资券,金融同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91年按规范改革发行了三家内部股票;92年加快了股份制改造步伐,发行33家公司股票。总股本40多亿元。至93年底股份公司达125家,各类证券交易机构30多个。股本总额达210亿元,发行各类证券近60亿元。在内地流入巨额资金的支配下,内部股票炒作到其原始股价的十多倍。五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更是被炒得离了谱,扶摇直上,涨到发行价的20至40倍。股市如此牛气冲天,把有点积蓄的人们都卷了进去,一时间,岛上的炒股热成了海南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这般天价,是否真是物超所值?非也,而是大量银行贷款进入股市,以致供求关系严重扭曲,造成了“炒股包赚”的虚幻印象,误导人们投资心理。对比92年和93年之股价与94年以后之股价的差,就不难看出其中泡沫经济的成份之多。

(2)房地产中的泡沫

1987年,海南仅有11家房地产公司。1988年建省以后掀起的“海南热”使房地产成为追逐暴利的首选对象。开发企业增加至204家,开发土地7000多公顷,商品房施工面积29万立方米。1992年6月至12月,经历了三年经济低潮后房地产热再度兴起;首先是房地产公司数量由372家猛增至1069家。房地产交易机构30多家。1993年底更上一层楼,登记注册有房地产经营项目的开发企业达4830家。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商品房开发完成投资58亿元,出让和开发土地近9000公顷。商品房施工面积达800万平方米。但如此之多的土地和房屋,皆处在不断炒作之中,当时的海口、三亚竟无房可购。一月甚至半月之内,同一栋房屋已数易其主。在数以千亿计的资金推动之下,房价扶摇直上:1991年,住宅楼为1200~1800/平方米,写字楼为2000~2500元1平方米,别墅为1700~2600元1平方米;92年三种房屋的价格区分别达到4000元;平方米,4700元/平方米和10000元/平方米;93年春节之后又上升到6000至10000元以上。与房价狂涨相对应,土地价格也被炒得价位惊人。首先是圈地浪潮,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开发区”名义出让,以致琼山、海口、三亚无地可置。凡公路、海边、旅游区之被看好的土地,皆被抢购一空。一般地价高达每亩近百万元。市区之黄金地段有被炒到400万元和600万元者,巨额暴利落入“炒倒一族”手中。94年初开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显示威力,房价暴跌,至今已跌到1991年的价位上。土地之价格跌得比房屋更惨。迄今为止,当年圈地过的土地已大量荒芜,2500万平方米的房产难以售出,沉淀资金500亿元,房地产供求关系极端失衡,充分展示了海南泡沫经济的真正面目。

(3)旅游项目上的泡沫

岛外巨额资金涌入,使各开发公司头脑膨胀,雄心勃勃,都想独自开发旅游区。于是度假村全面开花。动辄要计划投资数亿至十数亿元。由于布局分散,大大增加了开发成本。分散单一型的度假村同样要求旅游专线方可运营,而没有专线的度假村所投入的资金有的回收遥遥无期,有的则如泥牛入海,造成资金的巨大损失。仅以旅游项目算,成为银行呆帐的已在上百亿元左右。泡沫经济,造成了海南旅游项目的广种薄收。在时间进程上,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严重超前,总体上供过于求。1996年定点宾馆和度假村338家,客房3万多间,床位6万张,全年接待能力达2160万人,实际上度假村的开房率在20%以下,宾馆开房率在45%以下。项目开发总量增长远快于客源增长,大量旅游资产闲置。

(4)高消费中泡沫

股票与房地产泡沫直接带来了高消费。泡沫经济高潮对的海南,身价百万元以上的高级房车人们已不陌生;劳斯莱斯,奔驰,卡迪拉克等高级汽车比比皆是,车价涨到同类进口车价(含进口税)的两倍以上。有的公司只有200余人,却有百余辆小车,对此一位日本友人戏谑道:海口高级车之多超过了香港,使人疑心是在东京银座。除车辆之外,还有服务的高消费和旧用品的高消费,导致(诸如大型商夏,娱乐城等)服务设施的错误定位。造成商品大量积压,固定商业资产利用率低。车辆大批闲置。据初步统计,上述资金的沉淀与浪费达数亿元之巨。

除上述分析的外,泡沫经济的消退给海南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

(1)直接导致财政紧张,捉襟见肘,无力进行新的有效投资和完成在建的重要项目。据有关调查,96年财政资金缺口达14.46亿元人民币,97年可能超过这一数字。能用于工业项目的只有大项目的前期论证费和微量资金。GDP增长率对财政建设增长率的弹性仅为0.0984。而且,如果没有特殊的巨额资金注入,这一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为了保证海南经济的正常运行,每年需200多亿元资金。实际可资利用的只有70多亿元,缺口达130亿元左右。

(2)泡沫经济造成的资金充盈的假象,易误导决策失误,造成政府规划过度超前和项目布局不合理或项目选择失误。误导决策明显的有下述例子:

某交通基础项目投资15亿元人民币,是按国际水平设施施工的,目标是迎接大量国外游客和投资者。但事实证明,该项目的利用率极低,亏损严重,负债累累。而东线高速公路因资金不足,只好实行单幅四车道,以致路面质量低劣,交通事故频繁,损失巨大。如果当时将用于该项目的费用改用在环岛高速路或过海铁路通道上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大项目决策失误,浪费巨额资金。有的项目,贷款7亿多元,1995年底投产,现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7%;由于基建和流动资金双缺口的存在,生产无规模,边际生产成本上升,越生产越亏损,陷入生产与亏损的恶性循环。有的项目耗资十多亿元,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和管理上的问题,至今未能投产,利息负担已达三亿多元。整个项目破产的可能性很大。

我省的供电能力,是比照当时的泡沫经济展示的前景规划的,投资90亿元,达到133亿度/年,实际利用32.5亿度/年,利用率仅为总发电能力的25%;违反了基础建设适度超前原则,造成双重浪费。

(3)泡沫经济把人们的思想搞得远离生产力标准。这相对于项目的失误而言,对长远发展有更大消极影响。海南自改革以来,先富起来的几乎都是“倒炒一族”;1984年富了一批倒汽车的,1988年富了一批倒批文的,92、93年发了一批炒房地产的,间或发了一些倒股票和彩票的。一浪接一浪的寻租狂潮搞得人心浮躁,无心为农为工,无意学科学、学技术。一门心思的是如何去“炒”去“倒”,走捷径富起来。这样产生了一批批的富翁,但对发展生产力却帮助不大。反而给国内外造成一种印象,海南是低生产、高消费,不是工业投资的地方。迄今为止,海南没有一个创有名牌的中外合资企业,而国际上有名的大企业或财团,没有一家投资海南,这值得我们深思。

三、海南泡沫经济的成因

海南泡沫经济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海南泡沫经济成分的变化及过早破灭又有其偶然性。第一:所周知,海南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在重工业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建省以后资本原始积累严重不足,要靠其自身的经济水平来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原始积累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只有两条路可以不同程度地完成原始积累的任务;一是全面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吸纳内资为辅,在两个引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建省之初规划的洋浦成片开发,海口保税区及争取自由港政策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按这条思路设计的。二是以吸引内资为主,引进外资为辅,同时争取中央政府在海南投资兴建有影响的大项目,形成海南工业的基础。从邓小平当时对海南发展起来的两次谈话和中央政府给予海南更优惠政策的角度而言,第一种设想会成为现实。虽然这一思路同样会形成经济泡沫,但其中能沉淀下来的工业项目成份肯定会大大增加,而且洋浦开发区的性质已经奠定了这基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洋浦风波”和“六·四”事件相继发生,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使吸引外资为主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内资也因治理整顿而纷纷抽回。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海南重新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然而国际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外国资本对洋浦及整个海南的投资较之建省之初更加谨慎。加之93年中国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过早地导致外资引进不多,内资大多抽走,沉淀下来的多集中于房地产业。中央政府亦因开放重点向中西部及浦东转移而对海南投资大项目另有总体上的考虑。使海南的发展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也许有人问,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也经历过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投资优势的发展之路,为何这些特区走上了经济起飞之途而未深受泡沫经济之害呢?所谓经济特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泡沫经济特征。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其一皆是城邦经济,其二建立的时间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以吸引内资多是第二产业,吸引的外资又有相当部分从事“三来一补”,以深圳为例。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8万家,“三来一补”企业1.4万家。经过84年至92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等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再次回忆改革开放步伐,虽一度形成经济泡沫,但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第三产业不足之缺陷。可谓“福星高照,左右逢源”。故期其经济虽有泡沫之嫌,但负作用并不大,负面影响亦好消除。相形之下,海南特区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第二,海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也显示出一种不成熟的浮躁的暴富心态。开放必“炒”,发展必“倒”,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1984年的“汽车事件”及其后的倒洋货的“全民皆贸”,这是海南寻租的第一冲击波,建省之后的海南开发热,其中不乏大量的泡沫成份,“六·四”事件及国际制裁使泡沫消逝,又风行大炒批文以谋暴利。这是海南的第二次寻租。1992年以后的房地产热,则是第三次寻租高潮,其后还有94年的炒股票热。炒波不断,倒浪翻涌,形成了不断寻租的恶性循环。第三,长期的封闭的计划经济,使决策层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经验,而理论界对开放的成本和泡沫经济危害之烈的特点等相对陌生,缺乏研究,因而也不善于利用泡沫经济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1992年底。海南经济泛起泡沫之时,日本原经济企划厅次官,佳友财团副理事长海野恒男来海南进行了四天的考察,考察结束时,他向海南方面提出了建设任意见,一是关于工业发展,海南经济起飞,最终还有待工业的发展。目前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引资、增加就业非常重要。但要预留工用地,以免随土地炒作、地价过高而使投资工业的外商望而却步;要特别注意不动产业的发展引起“泡沫经济”出现。二是关于旅游业,海南旅游主要是吸引国内游客,发展成大规模吸引外国游客还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方有可能;三是关于交通,建议修环岛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比三亚机场更有经济意义;修建机场投资若能用于道路或其它设施更加有效,岛上300公里修两个机场似无必要。海野先生之所以有此敏感和高见,一则是因其是资深经济专家:再则日本刚处于“平成泡沫”破灭之时,举国深受泡沫经济之害,故对泡沫经济体会尤深,遗憾的是在寻租热潮中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击鼓传花式的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海野恒男先生的忠告自然也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以上是在中央给予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海南自身易产生泡沫经济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宏观上的形成局部地区泡沫经济的基础,泡沫经济仍难以产生。从国家宏观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具有共性的,即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遵循这一规律。日本、“平成泡沫”在国际很有代表性,影响最大而且在时间上几乎与我们同步,我们不妨对照分析:

(一)金融政策失控、宏观调控乏力

80年代后期,日本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一直奉行低利率政策。对于货币供应量也放松了控制。在1986年以后的四年中,货币供应年平均增长率为10.8%,面对过热的经济,未能及时紧缩银根,致使金融机构有可能以巨额低息资金介入房地产和股市投机。中国当时的金融政策也与日本相似。中央银行超额发行货币,1992年全年货币投放量比上年增长36.7%,1993年比1992年则增长35.3%,使大量资金由内陆各省流向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短短两年之中,这笔资金已达数干亿元人民币。仅海南一地,就有一千多亿元的资金涌入。

(二)金融环境宽松,纪律松驰

日本银行法明文规定限制银行介入房地产和证券业。但银行却出资建立8家住宅金融专业公司(简称“住专”),避开银行限制专营房地产。于是形成一条金融机构——住专——不动产公司的债务链。由于日本房地产市场所需资金3/4来自住专,随泡沫经济的破灭,房地产价暴跌,银行就背上了沉重的呆帐,坏帐包袱,其总额达65万亿日元,约相当于日本GDP的13%左右。

中国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的金融环境之宽松较之日本则有过之,因当时为中国没有商业银行法,更没有限制金融机构介入房地产和股市的法律,所以金融系统不但以低息贷款支持不动产公司和企业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而且直接从事房地产及股票炒作。同时,大量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金融秩序混乱。乃至中央政府深感通货膨胀威胁,紧缩银根,房地产价格暴跌,股市萎缩。呆帐,坏帐几乎全背到了金融机构身上。据统计,1996年9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达贷款总额的35%至43%,而12家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已达到12.23%。

(三)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存在诸多弊端

日本金融体制虽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大相异于欧美的自由经济体制,而是受日本政府保护、扶持的“温床式”体制。不利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缺乏透明度,易滋生腐败。使政府在处理不良债权时处处受掣肘,坏帐越滚越大。

中国的金融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市场化程度很低,几乎不存在竞争,是一种高度垄断的体制,是国之骄子。银行国有,企业国有,贷款靠银行。所以泡沫经济时期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资金对于债务人来说,是没有什么责任的,所以,较之市场经济体制恶意贷款人更多,一旦泡沫破灭,银行既是债权人亦是债务人,但债务则以呆帐形式挂起来,或中央财政拨款冲销(97年中央政府拨款1200亿元为大中型国营企业冲销呆帐)。相对于市场经济的银行体制而言,中国之恶意贷款者更甚;近几年金融大案屡屡发生(非法融资十数亿元人民币的即有四起),无不反映出金融体制自身的弊端。

四、立中省情,二次创业

泡沫经济破灭后,支撑本省财政的是一批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符合省情的农业综合开发及深加工项目,以及布局合理,管理水平高的旅游项目。其中海口罐头厂,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寰岛泰得大酒店,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恒泰芒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在琼台商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是其典型。在一片经济低潮中,上述项目的利润却节节上升。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海南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决不是靠寻租寻出来的,即使炒得多么火热,暴富者再多,也得回过头来重新走工业发展之路。必须明确的是1993年底的紧缩银根及长达三年之久的软着陆政策,是中央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大起大落和沿海地区的泡沫经济引发的经济运荡之教训以后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些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决不允许金融系统为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温床”。对海南而言,天上掉馅饼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守株待兔的机会也成了昔日黄花;人们不要用幻想“一夜发财”。只有立足于省情,搞好现已投资的大中型项目的管理工作,使之成为新的税收来源,同时从现有的基础出发,充分利用海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认真扎实地作好主导产业的转换,升级和扩大开放的具体工作,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标签:;  ;  ;  ;  ;  ;  ;  ;  ;  ;  ;  

“泡沫经济”与海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泡沫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