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理论发展十论论文

新中国文化理论发展十论论文

新中国文化理论发展十论

程惠哲

【摘要】 没有文化理论指导的文化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文化实践支撑的文化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升华新的文化理论,实现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建性生成,并持续用文化新理论指导、引领文化实践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工作 文化自信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逐渐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横向比,视通万里,当今中国可以媲美任何现代文明国家,中华文化能够骄傲地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纵向比,思接千载,当今中国可以媲美任何时代的国家,中华文化理论能够自豪地闪耀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70年来,一代代领导核心、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推动了文化实践不断取得新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理论的大创新。

文化根脉论:建设民族的文化,坚守文化根脉

早在抗日峰火正酣的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著名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工作的理论指南、实践遵循。文化工作、文化理论据此渐次展开,由涓涓细流到滚滚长河,终成波澜壮阔、蔚为大观的海洋。

建设民族的文化,就是要坚守民族的文化根脉,而文化根脉就是文脉。在救亡图存的战争年代就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提出这样的理论指南、政策主张以及工作方针,是需要极为清醒的头脑、极为深刻的卓见的。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奉行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西方的思想、外来的理论。在这样的建党基础、发展环境下,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民族的文化,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过人的智慧以及超凡的胆识。而这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过人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不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承文化根脉,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坚守文化根脉,是文化自尊的需要、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自强的底气;坚守文化根脉,是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的表现;坚守文化根脉,对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两岸三地都是中国人,同属炎黄子孙,具有共同的血脉亲情和文化源流,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不能否认、也无法改变的。

文化规律论:科学对待文化,遵守文化规律

“科学的文化”提法,已经包含了文化规律的意味。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强调的科学的文化,有其特殊所指和意义,目的在于破除封建迷信,提倡崇尚科学、遵守规律。这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五四精神的两大核心理念——民主和科学,对中国共产党人影响深远。提倡科学的文化强调要尊重文化自身的规律、适应文化发展的规律。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唯古不行,唯洋不行,唯上也不行。只有尊重、遵守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活跃、兴盛。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俱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尊重多样多向多元,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创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和环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要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碰撞,敞开交流交融交汇的大门。

文化民权论:让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

作为以工人、农民为建党基础、阶级基础,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政策主张,一直都是不尚空谈、不尚奢华、力戒冗杂繁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文字上,推行简体字,弃用繁体字;在书面语言上,推行白话文,弃用文言文,推动言语一致、言文一致;在纪年上,采用公元纪年,放弃朝代纪年,为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的、开放的基本观念;在历法上,采用农历和公历并用,既照顾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生产习俗,又为融入世界提供基础、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文化的简易实用上继续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化弘扬开来。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先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范式,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传播、实体的建设,有助于我国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形成、强化世界性的话题设置权、话语引导权。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文化智库的对策研究与党政部门的政策研究紧密结合的体现。美国开创了国家公园的范式,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方面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潮流。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开创的新的文化范式,开辟了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有限的空间内,集中、鲜活地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方便、高效、完整地认知。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新的文化范式,正从理论变为现实。

玻璃管从肚脐下一寸的地方插下,五寸长的玻璃管只有半段在肚皮外闪光。于是人们捉紧孩子,使他仰卧不得摇动。“鬼子”开始一个人提起冷水壶,另一个对准那个长长的橡皮管顶端的漏水器。看起来“鬼子”像修理一架机器。四面围观的人好像有叹气的,好像大家一起在缩肩膀。孩子只是作出“呀!呀”的短叫,很快一壶水灌完了!最后在滚胀的肚子上擦了一点黄色药水,用小剪子剪一块白棉贴住破口。就这样白衣“鬼子”提了提包轻便地走了!又到别人家去。

文化易用论:注重简易、实用的理论、理念

让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世代累积的文化遗产、文化财富,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追求。在毛泽东同志的语境中,大众的文化就是平民的文化、普通人的文化。在战争年代、开国之初的环境里强调大众的文化,就是强调文化工作的指向一定要平民化。努力使平民有文化、掌握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这都是对大众的文化、平民的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软实力理论的流行,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的力量早有深入论述,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力量、文化作用的认识不仅入手早,而且入行深。毛泽东同志在艰巨复杂的革命战争年代不仅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还深入论述了“笔杆子”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作用、文化力量的认识十分深入和深刻。“枪杆子”打下的是物质的江山、土地的江山,“笔杆子”打下的是精神的江山、文化的江山。在和平时期,文化的力量仍然不可缺少、极端重要。

文化同心论: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心同德、同志同向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始终有一个要求,即高举旗帜。旗帜引领前进方向、影响发展道路。只有高举旗帜,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便于仰望、易于跟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旗帜的内容、表述也有所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工作的旗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旗帜的表述逐渐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后来又加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耀眼的旗帜。虽然内容和表述有所不同,但高高飘扬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大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时代,也要用旗帜加强对网络世界的引导,引领网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网民,通过线上线下同心同德的局面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也要高举旗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导向不改、阵地不丢、旗帜不换、颜色不变。文化旗帜飘扬得越高,文化自信就越坚实,文化吸引力、文化凝聚力就越强大。

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文化旗帜论: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艺是服从、服务于政治的,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明确提出文艺不再从属于政治。这是因为我国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发生改变,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就是文化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形象表现。到了新世纪,我国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价值取向,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事实上,无论是政治中心论、经济建设中心论、人民中心论,都要求文化服从、服务于中心,即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心同德、同志同向。

文化实力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涧河调蓄水库大坝、溢洪道、泄洪隧洞、补水泵站和连通洞进水塔的土建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金属结构设备安装调试已完成;安全监测设备安装埋设基本完成;枢纽区输变电工程尚未完成。

文化范式论:开创国家文化建设新范式

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这些太太们在旁边虎视眈眈的。也许应当一搭上他就找个什么借口搬出来,他可以拨个公寓给她住,上两次就是在公寓见面,两次地方不同,都是英美人的房子,主人进了集中营。但是那反而更难下手了——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要来也是忽然从天而降,不然预先约定也会临时有事,来不成。打电话给他又难,他太太看得紧,几个办公处大概都安插得有耳目。便没有,只要有人知道就会坏事,打小报告讨好他太太的人太多。

文化高峰论:人才和作品是攀登高峰的必经途径

文艺工作的一个终极追求,就是攀登高峰。攀登高峰离不开两条途径,即人才和作品。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作品是传世之要、立身之本。攀登高峰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一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二要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文化高峰,要有好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文化高峰,要创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创造文化高峰,要直面时代,只有把我们置身的伟大时代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创造文化高峰,要有好的发展理念,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文化国运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现在常说的文运,实际上是指文化国运。文运同国运相牵,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要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一举一动反映着、呼应着时代的一呼一吸,文化总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各界之先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战略调整,进一步把文化繁荣同国家富强联系了起来,把文运同国运联系了起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无非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除了发展文化、丰富文化、繁荣文化,别无他途。要破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把文化和经济统筹起来,文运同国运统筹起来,建设文化强国同建设现代化强国统筹起来。必须有效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一定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之日。

文铸国魂、文化民心,文固国本、文续族类,文昭国运、文开民智。没有文化理论指导的文化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文化实践支撑的文化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伟大的新时代,在阔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升华新的文化理论,实现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建性生成,并持续用文化新理论指导、引领文化实践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标签:;  ;  ;  ;  

新中国文化理论发展十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