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切入点深入理解文本,而且能够促进思维发展。但当前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为了充分彰显课堂提问价值,笔者从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缘由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质疑探究。[1]课堂提问无疑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方式之一,研究当前课堂提问现状及缘由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一)提问类型单一
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提问目标的不同,分为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2]
当前语文课堂上,一些语文教师更倾向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理解,而忽视知识的运用,分散思维以及综合思维的训练、以及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发展,这种思想倾向使就知识型、理解型提问占据课堂提问的半壁江山,而应用型、评价型等提问形式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容易导致语文课堂的“工具论”,教师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将这些知识作为自己做题或者考试的工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课的精髓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人格的人,而分析型、评价型问题的缺失使这一任务难以完成。通过课堂观察我们还发现,多数语文课堂缺乏内在“张力”,往往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教师提问的类型脱不了干系。一些教师经常提一些“封闭型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敢对学生放手,自己取代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受限,语文课堂处于“人文性”缺乏的境地。
(二)提问质量欠佳
教育家格拉伊赛尔认为高质量的提问应具有如下特点:清楚、有目的、简短、有序、发人深醒。[3]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要求,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互动性”滥用提问手段,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确实得到了加强,然而提问的质量有待提高。笔者发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会出现“冷场”,学生回答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犹如一潭死水;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简洁,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思考,这样的问题可能教师自己都不明白;通过观摩语文课堂,笔者还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对问题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不准确,存在“偏难”和“偏易”的两极对立。“偏难”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从而产生一种挫败感;“偏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不屑回答,尤其是已经形成自己独特思想和个性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甚至还认为老师的水平低。在进行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不仅要追求“量”的提高,同时也应该兼顾“质”的发展,两者的结合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新的生机。
(三)评价方式不当
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回答后,要进行适当和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评价不仅能够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评价不及时。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及时的评价,而是搁置评价,这种提问就失去了意义;缺乏鼓励性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这种答案不一定符合教师的预设但是有一定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他们的信心;“无标准式”的评价。一些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将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正价值弃之不顾,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恰当也不进行指正;评价缺乏启发性。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评价语言单一,例如:“你真棒”等无意义的评价,这种评价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有效地评价应该是对学生认知及情感具有启发性。
二、课堂现状的缘由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以“科举制”作为代表,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强调考生对于其中的知识以及道义的掌握,而这些道义的习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现代社会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他们丧失了主动性几乎不会主动提出质疑使语文课堂“主客倒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课堂是学生在积极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教师以及书本的质疑,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他们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出现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书本就是最高权威,所以学生不敢向自己的教师提问,不敢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
(二)评价制度
语文课堂提问是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状况也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重在知识理解型而缺乏探究迁移型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更是置之不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前教育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的能力以学生的升学率来衡量的教育评价背景有关。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能以提高学生的外显知识作为目标,因为考试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知识理解型的题目,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题目基本无涉,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教师提问的类型不平衡,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现状。更有甚者,在公开课上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流畅顺利得到学科专家的好评,在上课之前先将问题留给学生甚至告诉学生答案,这种行为将语文课堂提问功利化,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和学生的真正发展。
(三)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和科研素养,两者缺一不可。在语文课上,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的提问质量欠佳,例如:“文章的作者是谁?”等无思想深度问题,这与教师的文化素养不足有关,有的教师自己对文本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层对文本缺乏精细研读,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在上课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直接走向讲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出对学生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几乎是不可能。还有一些语文教师缺乏科研的进取精神,自身对于学习不重视、不潜心钻研文本,仅仅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意义活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难提出具有生成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结语:
笔者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并试图从社会文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原因探究,希望能够对课堂效率的提高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14
[3][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 著[M].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24.
作者简介:刘丹(1994.1—),女,汉族,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论文作者:刘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