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_生猪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_生猪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猪业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几年,中国的猪肉出口量开始下降,进口量逐渐上升。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猪肉的出口以活猪为主,鲜、冷、冻猪肉次之,再次为猪肉制品和猪杂碎;同时,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是主要的进口产品。经测算,90年代以来,中国猪肉的比较优势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入WTO后, 中国目前的猪肉生产所具有的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很可能难以继续维持下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猪肉的生产和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猪肉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我国生猪年末存栏42256万头,肉猪年出栏50215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388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7.8%),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6.6%、62.0%和70.3%。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猪肉生产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中国生猪存栏数约占世界总存栏量的42.3%,肉猪出栏数约占世界总出栏数的33.6%,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2.6%;到1998年,中国生猪存栏数达到了世界总存栏量的44.3%,肉猪出栏数达到了世界总出栏数的46.2%,猪肉产量达到了世界总产量的46.1%,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0、12.6和13.5个百分点。 中国猪肉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猪肉(生猪)的生产大国,而且是猪肉的消费大国。我国生产猪肉的绝大部分(98%左右)用于居民消费。我国猪肉的消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的猪肉数量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我们对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一方面,1990—199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而且猪肉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的增加。

二、我国猪肉的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

90年代以来,我国猪肉的出口总量基本保持在35—50万吨之间,但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却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1990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比重为2.1%,到199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1%(0.9%),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猪肉的进口量从1990年到1998年基本上是递增的态势,尤其是1998年进口量急剧增加,达到了2.72万吨,而我国其它年份的猪肉进口量从来没有超过1万吨。 总体上看,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进口量相对于出口量来说,数量不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对中国猪肉的贸易实物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一)活猪 据国家海关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出口活猪(不含种猪,下同)约220—300万头,如折算成胴体猪肉,其数量约占我国猪肉出口总量的50%。可见,活猪出口在我国猪肉出口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算得上二分天下有其一;与出口量相比,我国进口活猪头数非常少,最高年份进口量仅1.14万头。但是,我国出口活猪头数呈逐年递减趋势,1998年,我国食用活猪的出口头数为220万头, 比1990年的300万头下降了26.67%。再从我国出口食用活猪的个体活重结构来看:我国出口食用活猪的个体活重在50公斤以上的约占75%—80%左右,个体活重在10公斤以上、50公斤以下的约占15%—20%,个体活重在10公斤以下的仅占5%左右。

(二)鲜、冷、冻猪肉 90年代以来,除1992、1993年外,我国鲜、冷、冻猪肉的出口量基本保持在10—15万吨,折算成胴体猪肉后,则占我国猪肉出口总量的30%左右;同时,鲜、冷、冻猪肉的进口量目前还没有突破2万吨,但其占我国猪肉进口总量的比重却在飞速增长,由1990年的1%,猛增到1998年的68.1%,超过了猪肉进口总量的2/3,成为我国猪肉进口的主要构成部分;除去1992、1993和1998年以外,我国鲜、冷、冻猪肉的净出口量都维持在10万吨以上,但是自1995年以来,我国鲜、冷、冻猪肉的净出口量及其折算成胴体猪肉后占我国猪肉净出口总量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

(三)猪肉制品(香肠、罐头以及干、熏猪肉等)从出口数量来看,近三年我国猪肉制品的出口量都是6万吨以上, 出口的猪肉制品折算成胴体猪肉占猪肉出口总量的比重在20%左右;进口猪肉制品的数量自90年代以来一直在0.2万吨以下, 但其折算成胴体猪肉后占猪肉进口总量的比重由1994年的72.4%,锐减到1998年的6.7%,也就是说, 1995年以前猪肉制品是我国猪肉类产品进口的最主要构成,而近三年在我国猪肉类产品进口构成中,猪肉制品已处于次要地位;由于猪肉制品的进口数量与出口量相比很小,因此,净出口量及其在猪肉净出口总量所占比重与出口量相差不大。

此外,从猪肉制品的出口结构来看,猪肉及其杂碎罐头占的比重最大,一直在50 %以上, 但这一比值自90 年代以后开始逐渐递减, 由1990年的94.4%下降到1998年的53.5%,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而香肠和干、熏猪肉所占比重却有所上升。

(四)猪杂碎 与活猪、鲜冷冻猪肉和猪肉制品相比较而言,猪杂碎在我国猪肉的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自1990年以来始终在1 %以下;由于我国居民对猪杂碎消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好,其进口量在猪肉的进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90年代初这一比重曾达到了50%以上,近三年也高达25%以上,由此导致我国猪杂碎由1995年以前的净出口国变为目前的净进口国。

从整体来看,我国猪肉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具有强劲的出口态势。从我国猪肉的出口结构来看,活猪的出口量最大,约占出口总量的50%;其次为鲜、冷、冻猪肉,约占出口总量的30%;再次为猪肉制品,约占出口总量的20%;猪杂碎出口量非常小。从我国猪肉的进口结构来看,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是主要的进口产品。

三、我国猪肉的比较优势与生产成本分析

我们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法(RCA )对中国猪肉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RCA法的测算结果表明:1991—1997年间, 中国猪肉生产均具有比较优势(RCA值均大于1),但比较优势值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1991年,我国猪肉生产的显示比较优势值为4.0,1992 年这一值迅速下降到2.4,之后虽有所回升,但始终无法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1997 年,我国猪肉生产的显示比较优势值进一步又下降到1.8。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猪肉显示比较优势值的下降主要是由我国猪肉出口量的减少造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猪肉出口量的下降呢?

近年来,我国生猪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受新的粮改政策的影响,我国的饲料价格上升,养猪的饲料成本因而提高。比如,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广西等原生猪的主产区,玉米一直靠调入,新的粮食购销政策就使这些地区养猪专业户、生猪规模养殖场实际用粮成本有所增加。另据山东省的调查表明,1999年三月份饲料粮(主要是玉米)顺价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平均每公斤高0.10—0.16元,每头肥猪饲养成本增加20元以上。

但是,与世界上其它主要养猪国相比,我国的猪肉生产仍具有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见表1)。1998年, 中国生产每公斤生猪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7.05元人民币,而美国生猪生产成本平均为每公斤7.17元,日本的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则高达20.49元,是中国相应值的3倍。进一步分析生猪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饲料费用和劳动力费用可以发现,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费用分别为:日本3.44元,美国1.01元,而中国仅仅为0.76元;从每公斤猪肉的饲料费用来看,美国为5.13元,日本为12.52元,而中国的饲料费用只有4元。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在饲料成本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农户家庭养猪常常以生活废料代替部分精料,因而成本较低,有些甚至根本不计入成本。从我国生猪的饲养方式来看,虽然农户散养和专业户养猪的生产成本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是国营集体养猪生产成本已高于美国,而我国出口猪肉的大部分来自国营集体养猪,因此,考虑到这一点,我国出口猪肉的成本优势将会大打折扣。

表1 中国、美国和日本每公斤活猪生产成本 元

类别总生产成本 其中: (1)劳动力费 (2)饲料费

中国 农户散养 6.941.36 3.55

专业户6.820.44 4.13

国营集体 7.420.41 4.40

全国平均 7.050.76 4.00

美国7.171.01 5.03

日本20.49

3.44 12.52

资料来源:(1)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9年;(2)《农林水产统计月报》1999年10月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编;(3 )《Livestock,Daily and Poultry Situation and Out look》EconomicResearch Service/USDA.1999.8

再从猪肉质量方面来看,发达国家所生产的都是瘦肉型猪肉,而我国所生产的猪肉中瘦肉型猪肉的比重小,脂肪型猪肉的比重大。由于生产瘦肉型猪肉会造成饲料成本和仔猪生产成本的加大,如果都按瘦肉型猪肉的生产成本相比较的话,我国瘦猪肉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就很难成立。在目前国内饲料粮的市场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我国猪肉生产在饲料成本方面的优势很可能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目前,我国养猪的生产方式有三类:一是农户散养,每户平均饲养3—5头猪,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是偏脂肪型的;二是专业户养猪,每户饲养规模从数百头到上千头,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是偏瘦肉型的;三是工厂化养猪,年出栏1—5万头,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 %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的。前两类生产的猪肉主要供给国内市场,工厂化猪场所生产的瘦肉型猪部分作供港活猪,部分供大城市消费。按生产水平来评价,部分工厂化猪场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养猪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我国工厂化猪场所生产的猪肉与发达国家猪肉之间的争夺战。

四、加入WTO对中国猪肉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但并不是世界上猪肉出口大国。猪肉的主要出口国为欧美的发达国家,如丹麦、荷兰和法国等。世界上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家和地区有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等地。

从世界猪肉的供需情况来看,80年代以来,世界猪肉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西欧作为一个整体,其养猪业规模仅次于我国。近20年来,西欧的猪肉生产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之国内需求增长的减缓,出口能力增强,出口量迅速扩大。美国历史上长期是猪肉进口国,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条件的变化,美国逐渐加强了本国猪肉的供给能力,从而成为了新的猪肉净出口国。到80年代后期,日本猪肉生产量大幅度的下降,猪肉进口量增加。我国台湾省随之成为重要的猪肉出口者,主要供应日本市场,但由于爆发口蹄疫病,使出口严重受阻,出口量显著下降,而同期香港由于猪肉消费量的下降,猪肉的进口量有所减少。韩国的猪肉消费在不断增长,目前,其国内的猪肉供给基本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根据新的WTO谈判协议的规定,世界猪肉市场将发生一些变化。 西欧需要降低对畜牧业产品生产的财政扶持和对畜产品出口的补贴,生产和出口的增长将趋于减缓,而猪肉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产品;韩国和日本均需扩大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在过渡期内,两国都会利用协议所允许的保障措施和技术壁垒来保护本国生产者。在台湾加入WTO 的谈判中,开放畜产品市场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会逐步减少对生产者的保护,畜产品市场可能会先放开。而且,根据台湾当局的政策,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今后将逐步压缩养猪业规模。这种转机有可能为我国提供扩大向日本出口猪肉的机会,但由于我国同样属于口蹄疫区,猪肉暂时无法对日出口。

为了加入WTO,中国政府承诺到2004 年将猪肉进口的关税税率减少到12%,但测算分析表明,由于生产成本与关税因素的影响,进口的猪肉及其制品很难在我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我国对港澳、东亚和东南亚出口活猪、猪肉及其制品,有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上的优势,因此加入WTO也不会对我国的猪肉出口产生太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头号养猪大国,我国的养猪业注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提高我国工厂化养猪水平,并提高疫病控制能力和解决猪肉中药物残留等问题,才能与发达国家所生产的猪肉抗衡。

五、对策建议

1.我国在猪肉生产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猪肉品质、疫病和药物残留问题限制了我国猪肉进入国际大市场,尤其是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为增加猪肉出口,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建议建立无污染猪肉出口保护区,在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卫生质量要求上应当完全同国际接轨,并应采取国际最新最高的一流标准。

2.我国的生猪生产既可以采用劳动集约技术,也可以采用资本集约技术。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在生产成本、适宜市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及时调整养猪的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养猪生产方式。

3.按照WTO的规则, 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加大养猪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保护本国养猪业的发展。国家应当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市场与信息体系、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养猪业自身发展的能力。

4.要按照养猪区域化发展的特点,不断推进我国养猪产业化的水平,实现生猪生产、屠宰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经营,以提高我国猪肉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5.要加强对猪种、猪病、产品检验、屠宰、加工、保鲜、贮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我国养猪的技术水平,以增强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6.在发展规模化养猪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加以保护,以促进养猪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_生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