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霍庄中学 300084
【摘要】合作学习日益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以真实课例为基础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的分组、多样的组织、有效的提问,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小组 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 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并未被广泛认识,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课堂参与度不高。为了改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面貌,更多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层面出发,选择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思考,循序渐进,经过分析、比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获得新知。学生则可以在小组活动中找到不同的角色,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参与知识探索,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发挥个人不同的优势,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以初中地理《欧洲西部》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的小组划分
科学的小组划分、合理的任务分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我首先采取就近原则,自愿组合,每组 4人,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初分。上一两节课后再按实际情况,对程度差异较大的小组进行微调,最后定组。每个小组里都包含A(最好)、B(较好)、C(中等)、D(较差)四种层次的同学。根据活动任务,按学生各自能力和专长分工合作,如为了促进后进生的学习,给成绩稍差的 D同学加分最多, 那 D同学就可以成为得分主力, A同学成绩最好,可以成为展示主力, B\ C同学可以成为总结主力或游戏主力, 这样就可以做到职责明确,确保小组每位成员的参与与协作。
在布置预习活动时,各小组可先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选择活动内容。 有的小组搜集欧洲西部旅游资源的图片或视频; 有的小组结合上册 “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的内容,搜集欧洲西部经济水平相关资料和数据; 有的小组通过翻阅上册“世界气候分布”的内容,查找欧洲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并制作PPT。调整后,发现完成课前活动任务的学生增多了,任务质量也提高了,既完成了预习,也实现了复习。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任务,兴趣大、参与多,上课精神自然就集中了。
二、灵活的组织形式
1、互动合作的讨论式
这是最常见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活动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聆听、有讲解,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热烈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取新知,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广为应用,得益于其设计简单,容易操作,参与度高。教材中如果涉及通过读图或材料分析某特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我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案习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生教生”“生查生”,教师把讲授的时间变为辅导的时间,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本课中的自主学习环节,读“世界发达国家分布”图,概括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伦敦气温降水量柱状图”、“欧洲西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等自然环境特点等环节,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这种形式来完成。
2、激励合作的竞赛式
竞赛形式可以是辩论赛、展示赛或游戏竞技赛。辩论赛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考、组织能力等。如讲授欧洲西部农业特征知识点时,引出论题“欧洲西部降水丰富,到底适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有的小组认为水分对生物生长起有利作用,自然利于生长;有的小组认为常年阴雨,光照条件差,不利于生长。 以此为题分正反两方,举证辩论,可以促进学生们思维的碰撞,全面的分析问题。
展示赛最常见的形式是让学生“当老师”来讲授知识。 初中地理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授,如讲授欧洲西部旅游业发展知识点时,难度不 大,完全可以教给学生来讲解。
竞技赛中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如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和完成课堂练习时可采用这种形式。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有效的问题设置
小组合作要围绕问题去探究。问题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多样化,提问的范围是否恰当,用词要明确,并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生硬的提出问题。如本课我的探究题目之一是“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对其农业发展特征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读图可看出欧洲西部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的气候特征;地形平坦、平原为主的地形地势特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得出地理位置影响了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地势条件利于草场的广布,这些条件又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一环扣一环,问题有递进、有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及其对人文生活的影响,进而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是否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探究材料是否吸引学生,是否能通过学生讨论引发思考,发散思维,只有考虑以上多方面因素才能让探究问题的设置更精确,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
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探讨,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小组合作有效化的根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活动留好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相信他们,放手把课堂交给他们,也许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也许会看到学生身上那无限的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多少次合作学习,究竟给学生多长时间探究,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来制定,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防止小组合作的随意性与形式化。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不断地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好每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宋 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欧洲论文; 西部论文; 特征论文; 地理论文; 形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