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作业魅力,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充分发挥论文,学习效率论文,魅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一部分小学生来说,重复枯燥的家庭作业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而如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我校已经结题的,由俞晓老师主持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实践研究”与正在研究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信息处理的实践研究”,为我们开拓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一、发挥作业个性化的魅力 在笔者研究的课题中是这样定义“个性化作业”的:所谓“个性化作业”,是集体作业、分层作业与个别化作业的合理组合与拓展,是教授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依据班级学生个体学情和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尽量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作业.个性化作业的基础是分层作业,核心是具有补救和促进发展意义的作业.个性化作业的口号,就是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每个学生都做属于他自己并最适合他自己的作业,使之获得基于个性基础上的最大发展,让每个孩子“吃饱”“吃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作业的“个性化”,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少而精”,去除了“已经会了还要做”的“抱怨”.“个性化作业”是完全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作业安排,针对性特别强.学生什么方面“欠缺”,就在什么方面“加餐”(作业题),在某个方面“营养过剩”了,就在什么方面“减餐”(不出或少出该类作业题).作业的“个性化”,其魅力之二就在于“情趣化”,让“呆板”的习题“故事化”“视频化”,适度的教育情景,让“作业”变得生动有趣,作业不再“枯燥而乏味”. 如何让作业“顺应”学生的特点,形成“差异化”,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收集个性信息,二是如何利用个性信息生成相应的作业.当然在此之前应当构建“足够”的习题库. 1.信息收集 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自己收集.例如在习题集上记录错误学号,在专用本上根据课堂、课间观察与练习测试情况,记录每个学生的双基(现为四基)情况、思维的准确度、离散性等诸多个性信息.再深入一些,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写好记录本,着重记录四个方面:一是学得特别好的内容,二是经常犯错的内容,三是获得的技能、方法、策略与智慧,四是自我小结.该本子每周上交一次,教师翻阅时就可以在教学观察记录本上进行相关补充,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缺陷,对学生的理解、记忆、思考水平、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更详细地描述.再高级一些,可以借助现代教育媒介,建立相应平台系统,直接自动记录各自的练习信息,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测试情况,获取相应的“等级”“财富”“角色”等. 2.个性设计 根据收集的个性化信息,设计富有“针对性”“发展性”的顺应性练习,是一项意义重大、能充分展示教师才能的繁杂任务.根据不同条件与环境,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层级的操作模式: (1)文本化模式.“个性化作业”分三大块:第一块为“分层作业”,根据不同的星级指定不同的习题,如后进学生做1星、2星题,中间生做2星、3星题,优生做3星、4星题等.第二块为“个别化作业”,由老师挑选近期错题改编类题(或称同题),谁错过的谁做,没错过的不做.第三块为“组内作业”,由组员相互布置,主要针对在小组交流中思路不顺畅的习题进行改编或创编,也可以自编自练. (2)题库化模式.利用VB与数据库建立系统平台,把“文本化模式”的前两种作业,由系统自动提供,省去了教师的负担,把“组内作业”改为“参数作业”,即系统根据输入的个性信息自动生成相应的作业题,并根据系统的参数设置估算作业量,控制题量.形成后的作业可以先模拟显示,老师随时可以增减修改,最后用打印机打出作业,同时平台系统为老师自动打印一份答案,方便教师批改. (3)网页化模式.在题库平台的基础上,架构网站,在第二模块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内容与操作.主要的变化为:一是增加“组员”“好友”“小老师”“专家”“家长”“网友”等编制作业题功能.针对“特殊”学生,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定制作业”,灵活性大大增强.二是“即时反馈”,每在网上解答1题,系统就会给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并作相应记录.三是增加了“自主性”,根据练习情况,平台会不断调整作业,“必做题”之外的题,学生可以选择少做与多做,可以选择进入“挑战区”,使得后进学生也有做更多星级习题的机会. 二、发挥作业自主化的引力 作业是“自由”的或者说是“自主”的,学生就成为了作业的“主人”.这种“自由”,自然而然地成为引力,引进“爱恋”之境.所谓作业的自由,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1.时空自主 借助于“网络”与终端设备,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做“作业”.在“等待”家长来接的时间、在体育锻炼之后“休息”的时间,在教室中、在车子里、在餐桌上等任何时空,都可以完成作业.这种“作业可以跟着走”的感觉,让“爱恋”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2.内容自主 作业的来源是自由的,可以是老师编的,可以来源于题库,可以来源于同学的创编;作业的量是“自定”的,我们构建的平台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师的部分指令生成“个性化的作业”,但作业的量,学生有权调整.如果做得快,可以接受“系统”的加餐,如果做得慢,自己可以选择“退餐”.作业的“难度”可以“自调”.我们构建的平台,会根据学生既往的学习情况给予一个恰当的“等级”,但这个等级,不仅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学生自己也可以“上浮”等级或“下浮”等级,并且这样的过程随时都可以操作.而系统“出作业”,其难度一般与“等级”相对应. 如何实现这样的“自主”,我们在系统后台设置了每个学生的多项属性,如基础成绩等级、练习速度等级、各类基本能力等级、个性思维特性等.而习题的设置有“难度”“内容类别”“思维属性”等多项属性.而可以“干预”的属性,除了教师的“指令”外,还有学生的“意愿”与系统平台自身的“预测”. 三、发挥作业游戏化的动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业的游戏化,能够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本文所指的游戏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业本身的游戏情景,二是作业评价的游戏化. 习题本身的游戏化,一种是习题情景设计故事化、游戏化,让孩子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规律.如“抢30”的策略游戏,可以让学生与系统设定的机器人“对战”,通过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悟出“抢30”所蕴含的规律.而游戏的“级别”是可以二次设计或更改的.如把上述游戏的“最少往后数一个数,最多数3个数”改为“最少数2个数,最多数5个数”,把“抢30”改为“抢50”,把“谁抢到30为胜”改为“谁数到30为败”等等,通过“游戏”设计的参与以及对规则的改变,更容易领悟其蕴含的数学智慧. 关于“评价”的游戏化,它适合所有作业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做对1题,给予10分的游戏分值,做错一次扣3~5分等.不同层级的奖励标准可以各不相同(由平台系统自动与手动调节),然后根据不同的游戏分值评定不同的游戏角色,如采取军衔制:普通兵—排头兵一特种兵—班长—排长—连长……如财富制:奴隶—雇农—平民—地主……可以标记为不同的花名,可以打造不同的建筑,可以拥有不同的土地等等. 此外,作业过程本身还可以以游戏为背景.如笔者曾经设计的“老虎”追“猴子”的游戏,每做对一题,猴子可以逃离老虎一大段距离,而做错一次,距离就会缩短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虎还会慢慢地追上猴子.如果直到猴子进了“山洞”,老虎还没追上,本次练习获得成功,如果进山洞之前猴子被老虎追上了,游戏结束. 笔者设计过VB版本的游戏化作业系统与网站系统,效果比较好,有些学生“玩”数学攻关可以玩到半夜12点多,后来不得不加入“控制”程序.唯一的不足,前者需要学生有电脑,后者还需要有网络. 四、发挥作业协同性的合力 作业,是一种具有调和力的亲子活动与社区网络,是参与感、创造感、成就感的结合,进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获取“社会”的认同.这样的“作业”,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交流与体验.这样的协同之力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 1.自编作业系统 我们编制的作业系统,学生是可以自己编题的.可以为小组成员编题,为做错题目的小组成员、自己的好友等编写难度稍小一些、同等难度或难度稍大一些的题目,可以在“我的社区”里邀请组员或班级里(包括整个系统内参与的其他学生)的好友或陌生人来参与自己编写题目的解答,也可以看到别的同学向我发出的邀请或挑战.而在老师编制单元练习之类的试卷时,往往会注明编题人,这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无上荣耀——真正的“小老师”,自豪感油然而生. 2.开放作业系统 我们的作业系统是开放的,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丰富我们的题库来源.我们规定,编题可以有趣一些,可以有一些小小的“陷阱”,但题目难度不能大.而家长参与编题,我们会给“孩子”一定的分值.不仅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成为自己的“后台”,还可以邀请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成为自己“架构”网络的基础.前提是,学生自己必须会解答,才能成为自己的“资源”,发出邀请、约战、挑战等不同等级的交往事项. 3.审核作业系统 我们的系统设计,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题”,但为了避免另一个极端(泛滥成灾),系统会设置权限,负责审核后通过.为增加神秘性,我们会邀请好友、亲戚、社区名人、企业家、工程师等参与,有时编题人一栏只呈现“昵称”或“代号”,有时老师们也会使用某个新代号出题,有时程序本身还可以编同类题,我们命名为“机器猫”“蜘蛛侠”等,让孩子感觉到一种神秘感与亲切感.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作业的个性魅力、自由引力、游戏动力与协同合力,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得学习成效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标签:系统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