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探讨论文_王君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300074

【摘 要】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城市问题,尤其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城市作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出,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进了城市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与内涵;景观设计

引言

伴随着生态学的出现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思想也逐步经历着“人定胜天”、“以人为本”到“遵循自然”3个阶段。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乡土化设计、自然式设计、保护性设计以及恢复性设计成为生态设计思想的4种倾向,在保护性设计中,麦克哈格开创了园林生态设计的科学时代。园林生态学是传统生态学向宏观方向发展的自然延伸,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尺度,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从研究层次来分,由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深入到城市园林绿地的范畴,其中生态评价、斑块和廊道等理论为园林绿地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与方法,使园林规划在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同时发挥着生态效益。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的提出

目前,我国城市出现的水问题非常严峻。传统的“以排为主”,依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管网设计标准来实现雨水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己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了。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己经开始反思研究并且着手实践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和做法。通过模拟自然状态下雨水的循环过程,结合城市绿地公园景观系统,通过一定的人工手段辅助,实现雨水的自然存蓄、下渗、净化、回用、缓排,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定的自然和人工手段将城市改造和建设成为一个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用水的如海绵一般的城市。在雨水天气时,吸纳消解雨水,降雨结束后通过下渗和净化回用,将雨水缓慢地释放出来,如海绵一般实现雨水的弹性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时刻以生态环境为优先考虑因素,通过自然原理与人工手段相结合,在确保城市雨水安全的情况下,实现雨水在城市的最大限度地积存、下渗和净化,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需要各地政府统筹多个环节、协调各个部门,建立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补给系统,统筹建设自然生态雨水调蓄与市政排水的协调运作,综合实现雨水的控制目标。

自2014年10月以来,住建部、国务院等多部委相继出台了多个有关海绵城市的政策及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会议上发表多个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根据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表,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区20%的土地将消纳城市70%的降水,实现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建设目标。同时应在建设中合理控制开发建设强度,预留、保护和恢复适当的自然生态空间,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二、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1、公共空间打造

积极地完善及提升公园现代化休闲生活区域空间功能。保留由居民长期生活习惯下形成的一些功能空间,进行场地修缮、设施优化等。并结合各个区域现有环境及人群组成,增设不同主题的休闲娱乐活动区域,提供多样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现代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其空间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对外开放,公园与周边居住用地无围墙设置,人们可随时随地进入公园与河流亲近。二是分区合理,在功能分区上全面体现健康景观空间生活的理念。公园内部有足底按摩区、遛狗区、河滨长廊区,以及池塘、草坪、游乐场等不同功能空间。三是注重教育,公园树干上有“放生之前请三思”字样的挂牌,引导公众正确对待动物;举办生态教育活动,如举办周末早间家庭趣味导览,并计划融入社区园艺,为“观察大自然”等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休闲活动空间多样,充分的丰富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同时丰富的活动空间让居民与环境相融合,从而将生态和谐于此完美展现。

2、建立雨水生态循环系统

建立雨水生态循环系统,基于以上“渗透”措施改造后,将渗透的雨水“蓄”住,即把雨水留下来。由于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貌,导致内水短时间汇集,形成内涝。所以要把雨水蓄积起来,达到调节蓄水和错开峰值的作用。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其次通过“滞”,通过微地形调节,延缓短时间形成的径流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3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和人工湿地。在边坡上选择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湿生植物,如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和纸莎草等;在浅水区选择净化力强,且湿并具有一定抗旱生的半湿生护坡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和野山姜等;在深水区选择耐湿耐旱植物及水陆两栖乔木、灌木和适当草本,如花叶芦竹、花菖蒲和美人蕉等。

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3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通过校园雨水区域收集的雨水,净化后用于浇灌、景观用水、抽水马桶等。最后,从节约用水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经过一系列流程净化处理回到校园水景中,形成良性的生物循环系统。当夏季来临,蒸发水景中的水又能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

3、道路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如图1所示。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红线外的绿地中,在绿地中设置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当道路绿带空间充足时,可以将红线外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引入并消纳。为了保证雨水排放顺畅,可以在道路绿带中设置溢流口与雨水管网相连。

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足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LID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如下:

(1)注意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设施,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外的绿地空间设置LID设施,协调设施与道路的衔接关系。

(2)在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时,道路应合理地设计横坡的坡向,协调路面与绿带、红线外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流入LID设施中。

(3)在选取LID设施时,注意选择具有净化功能的设施,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面源污染。

(4)LID设施中的植物应选择耐寒、耐淹、耐污的本地植物。

(5)由于城市道路下敷设有各类工程管线,雨水下渗可能会导致地基不稳,引起工程管线的错位、燃气管爆炸等不安全隐患。因此城市道路在采用LID设施时,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设计研究的一大突破,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它通过利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地上和地下相结合、人工和自然相结合,解决了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起到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分析借以提醒在园林规划中应秉承节水优先、系统整治的原则,着力建设集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2]董淑秋,韩志.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2):18-21.

论文作者:王君波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探讨论文_王君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