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成[1]2004年在《饲养模式对新引入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系杜洛克猪引入安徽后由于生态环境,管理方式和饲料营养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对其现有种质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它的生长速度、生长发育水平、胴体组成和肉质性状,为指导杜洛克猪的推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实验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对美系杜洛克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做了一整套的测定,初步探讨了屠宰体重,季节,限制饲喂等不同饲养模式在安徽饲养条件下对新引入美系杜洛克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参数的影响。试验一:新引入美系杜洛克猪在安徽省的性能表现。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2001年从美国引入100头原种杜洛克(85母15公),进行了一年半的扩繁后对原种和695头纯繁一代后裔进行了测定,目前测定的原种成绩为6月龄体长(♂)145±13cm,10月龄体长(♂)153±14cm,18月龄体长(♂)170±13cm,产仔数11.5±2.0头/窝(第二胎)。纯繁一代生长发育成绩为28日龄重8.3±2.1千克,70日龄重33.0±4.5千克,达100千克日龄148.0±13.2天,平均日增重为859克,饲料转化率达2.46:1。肉色L*值达51.70±2.44, 嫩度42.19±4.84N。该测定结果提示,新引进的杜洛克在生长速度、繁殖性能、肉质方面性能优秀,现代美系杜洛克的种质有较明显的改进。试验二:不同屠宰体重对美系杜洛克猪胴体肉质性能的影响。于2001年从美国引进杜洛克原种第二代种猪群中随机抽取28日龄48头杜洛克仔猪,并保育至70日龄,体重达33kg,在生长到肥育阶段饲喂含消化能l3.3~13.1MJ/Kg、粗蛋白质18.01%~16.03%的饲粮。分别在100kg、120kg、150kg体重级别从48头母猪中随机选择12头(4×3,每个体重级别4头)进行屠宰,检测体重和日龄对胴体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体重从100kg增至150kg时,瘦肉率从66.8%显着降至62.4%,即使在150kg体重,瘦肉率也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然而,板油和花油的增加值得注意。此外,肌内脂肪,体重120kg、150kg(3.32%、3.69%)高于100kg(2.86%)。这个结果提示,随着体重增大肌内脂肪提高而改善肉质,但嫩度降低。试验叁:季节对美系杜洛克猪胴体和肉质性能的影响。于秋冬季(季节1)与春夏季(季节2)分别在安徽省原种猪场第二代种猪群中选择日龄、体重相近的36头仔猪于28日龄断奶,并保育至70日龄,体重达33kg,在生长到肥育阶段饲喂含消化能l3.3~13.1MJ/Kg、粗蛋白质l8.01%~16.03%的饲粮,自由采食饲喂至100千克活重,再随机选取18头进行屠宰测定并进行肉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季节对本试验胴体品质无显着影响。在肉质参数中,秋冬季猪肉的红度(6.47±0.73)显着低于春夏季(8.78±0.85),贮存损失(3.26±0.88)也显着低于春夏季
成霞林[2]2014年在《新美系杜洛克猪的行为观察与性能测定的研究》文中指出杜洛克猪作为现代商品猪生产的终端父本,其高瘦肉率和优良的肉品质特性在现代化、规模化的猪场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不仅使我国养猪业得到快速发展,也在全世界养猪业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本试验对新美系杜洛克种猪的生理指标和采食规律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产仔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测定了新美系杜洛克种猪在湖南四个季节以及极高和极低气温下的体温、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叁项指标的正常值分别为:38.32±0.29℃、9.4±2.28次/min、67.24±7.03次/min。极高温时的体温为38.89±0.25℃,比正常体温高0.57℃,极低温期时的体温为37.78±0.23℃,比正常体温低0.54℃;高温期的呼吸频率极显着高于低温期(P<0.01),夏季的呼吸频率也极显着高于春季、秋季和冬季(P<0.01);极低温期的脉搏频率显着高于其它季节和极高温期(P<0.05),冬季极显着高于其他叁个季节(P<0.01),夏季显着高于春、秋季(P<0.05),春季显着高于秋季(P<0.05)。表明美系杜洛克猪对高温天气有较好的耐受性,而耐寒性则稍差。性行为观测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公猪爬跨出现日龄、初次射出分泌物日龄、性成熟日龄和最早实际配种日龄分别为22.9±4.01、162.27+4.97、184.46±5.19、273.53±6.12;新美系杜洛克母猪初情期183.13±14.36、发情持续时间3.61±0.72、断奶后第一次发情时间5.04±1.69、最早实际配种时间261.65±14.51。新美系杜洛克母猪的母性行为总体表现较好,护仔行为较为明显,其主动哺乳次数较多。屠宰试验结果显示,屠宰活重和胴体重分别为102.29kg和75.87kg,屠宰率达74.18%,胴体瘦肉率为64.95%,眼肌面积49.78cm2,胴体直长95.31cm,背膘厚8.41mm,后腿比例31.81%。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31,2.78,均处于正常的评分标准以内。失水率、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13.52%,1.27%,1.93%。公猪和母猪70日龄个体重分别为29.1和26.5kg,达100 kg体重日龄分别为153和164天,差异达显着水平,活体背膘厚分别为8.28、8.51mm,日增重分别为866.2和792.1g,总体平均日增重为825.3g,料肉比分别为2.41:1和2.49:1,平均料肉比为2.46:1。选取体重28.0+1.3kg新美系杜洛克母猪60头,采用美国奥斯本工业公司生产的FIRE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对新美系杜洛克种猪采食行为进行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30~60kg的新美系杜洛克猪全天平均采食次数9.4次,白天平均采食次数比例为63.8%,平均采食量为1.52kg,平均日增重为0.68kg,料肉比2.23:1。全天采食次数、采食量、日增重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采食时间和单次采食时间则逐渐减少。利用581窝新美系杜洛克母猪的产仔数据分析了胎次和配种季节对新美系杜洛克母猪的产仔性能的影响,包括总产仔数、活仔数、畸形数、死胎数、初生窝重、断奶窝重、断奶仔猪数、断奶成活率。结果表明:第2、3胎产活仔数显着高于第1胎,第2、4、5胎死胎数显着低于第1胎(P<0.05),第2、4胎初生窝和断奶仔猪数重显着高于第1胎(P<0.05),胎次对总产仔数、断奶窝重、断奶仔猪成活率和畸形数没有显着影响(P>0.05);配种季节对产畸形数和死胎数未见显着影响(P>0.05),秋季和冬季配怀的总产仔数显着高于夏季(P<0.05),秋季和冬季配怀的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着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表明秋、冬季配种有利于提高新美系杜洛克猪的产仔性能。
参考文献:
[1]. 饲养模式对新引入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D]. 徐继成. 安徽农业大学. 2004
[2]. 新美系杜洛克猪的行为观察与性能测定的研究[D]. 成霞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