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局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学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1-0055-05
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的基点,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如何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学科布局,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省域研究生教育不但有数量的增长,更有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差异
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来划分,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共包括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1个,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目前,硕士层次专业学位已有39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有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兽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和口腔医学博士共5种,学士层次专业学位有建筑学学士1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
如表1所示,2010年,我国各类硕士学位授予机构共授予453,756人硕士学位。分学科门类来看,工学所占比例最大,达25.46%,其他学科门类依次为:文学(8.03%)、理学(7.63%)、医学(6.76%)、管理学(6.71%)、法学(5.95%)、经济学(4.43%)、教育学(3.43%)、农学(2.68%)、历史学(0.95%)、哲学(0.90%)。此外,专业学位所占比重高达27.07%,超过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说明我国的专业学位授予数量在硕士阶段有了重大转变,硕士专业学位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我国各类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共授予50,242人博士学位。分学科门类来看,工学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5.89%,其他学科门类依次为:理学(18.65%)、医学(10.91%)、管理学(7.72%)、法学(4.69%)、经济学(4.64%)、文学(4.38%)、农学(3.85%)、教育学(1.73%)、历史学(1.59%)、哲学(1.32%)。此外,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为4.62%,这些专业学位都与医学相关,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和兽医专业学位。工学、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类别授予博士学位所占比例之和达到了65.45%,是我国博士教育的主体学科。
2010年,我国各类学位授予机构共授予专业博士2321人,专业硕士122842人。从数据来看,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人数最多的是工程硕士,占36.55%,其他依次为工商管理硕士(19.10%)、临床医学专业硕士(12.65%)、法律硕士(8.43%)、教育硕士(7.72%)、公共管理硕士(6.66%)。这六个专业学位占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总授予数量的91.11%。此外,在授予的博士专业学位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96.32%的比重占主导地位。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博士学位的学科授予比例变化不大。2010年,工学博士授予数量占博士学位总授予数量的比重为35.89%,与1996年的39.4%相比下降了几个百分点。管理学博士授予数量上升较快,由1996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7.72%。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科调整,即一部分专业归入管理学门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造成了管理学门类博士数量的增加。其次,由于医学专业博士的设置,导致了医学博士比例的下降,由1996年的15.2%下降到2010年的10.91%。2010年全国共授予专业博士2321人,皆为医学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博士2173人,占93.62%;口腔医学专业博士106人,占4.57%;兽医专业博士42人,占1.81%。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硕士学位授予最大的变化是工学、理学所占比例的下降和专业学位的快速崛起。工学硕士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42.90%下降到2010年的25.46%,理学硕士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13.2%下降到2010年的7.63%。[1]上述变化主要是缘于工程专业硕士的发展。如前所述,在2010年专业学位授予的学科中,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占到了36.55%,部分工学的学术型硕士转变为专业硕士。
从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变化不太大,反映了“存量决定增量”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教育各学科招生基本上保持了均衡增长的态势,科类结构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是适时的、必要的,这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的任务。
二、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的学科差异分析
表2列出了2010年我国学位授予的分省分布情况。从学士学位授予数量来看,授予数量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江苏、山东、湖北、北京和广东,各自占全国学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79%、7.00%、6.17%、5.85%和5.22%。
从硕士学位授予数量来看,授予数量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和辽宁,各自占全国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5.16%、7.69%、7.27%、6.28%和5.56%。
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来看,授予数量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和广东,各自占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1.60%、8.48%、7.88%、7.74%和4.33%。
北京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和硕士学位授予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1.60%和15.16%,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北京、江苏、湖北是全国的教育大省,其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均列于全国前五位;山东的学士学位授予数量排全国第二;广东的学士学位授予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均排在全国第五位;而辽宁的硕士学位授予数量排在全国第五位。
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世界经验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联结呈现出递减趋势,即专科层次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结合最为密切,本科教育次之,硕士生教育又次之,博士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依赖度和结合度最弱。2010年我国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的省域情况也充分说明了上述结论。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其省域之间的均衡度呈依次递减状态。这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反映了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如何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术性训练,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条件充分与否是制约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因素。博士生教育受到科研投入、氛围、师资等资源与条件的制约,需要发达的高等教育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作为支持,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良师益友。因此,博士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一些大学,体现出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博士的集聚效应。例如,美国是世界上博士生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德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地区,呈现出博士生教育的集聚效应。但是,我国博士生教育过度集中于少数地区,特别是集中于北京,也反映了其过度的不均衡。我们曾利用2006年的统计数据,比较过中美两国各省(州)博士授予规模与各省(州)高等教育总规模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即使剔除北京这个博士生教育中心,我国省域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与各省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629,低于美国的0.952。也就是说,我国各省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匹配度低于美国。这说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省域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合理性,还不能在省域内部形成一致的高等教育层级结构。[2]
受高等教育的历史布局、人口分布及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征。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湖北、陕西等几个省份。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均衡相比,研究生教育的地域不均衡程度则更大。各个省域的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匹配度呈现很大的反差。2010年,北京地区GDP为13723亿,占全国的3.45%,而硕士学位授予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5.16%和31.60%;同年,广东省GDP为45963亿,占全国的11.55%,而硕士学位授予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4.57%和4.33%。在此,笔者选择GDP作为衡量省域经济发展的指标,选择研究生学位授予量作为分析研究生布局的指标,因为GDP是反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被认为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及增长潜力的最重要指标,而且具有很高的可量化性和可比性。据统计,2000年和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和经济总量最小的省份就GDP占全国百分比而言差距均在10%左右,而同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好的省份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最为薄弱的省份就授予研究生学位占全国百分比而言差距均在16%以上;整体就标准差而言,GDP占全国百分比的标准差在2000年和2009年分别为2.56%和2.66%,而授予研究生学位占全国百分比的标准差在2000年和2009年分别为4.36%和3.34%。通过对我国各省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通过相关系数比较分析,除去北京后,2000年各省授予的研究生学位量占全国研究生学位总量的百分比与各省GDP及其所占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496,2009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594,这表明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在逐步适应各省经济的发展。[3]博士生与硕士生的人才培养规律不同:博士生的培养不宜过分强调区域均衡发展,主要是在需要前提下,根据条件进行布局;硕士生的培养则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主要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布局。
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问题是省域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问题。在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工学与专业硕士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体。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两个学科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二是这两个学科在我国硕士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比例较高,2010年硕士学位授予总量中,工学占25.46%,专业学位占27.07%。从全国范围来看,研究生教育发达省份的工学硕士、专业硕士占的比例较高;而在研究生教育较为薄弱的省域,其工学硕士、专业硕士占的比例很低,甚至低于这些省域占全国硕士学位授予数量的平均比例,如表3、表4所示。比如,在研究生教育发达省份中,除山东、广东工学硕士占全国比例较低外,其余均较高。其余各省中,只有黑龙江(4.93%)、湖南(3.74%)的工学硕士占全国比例较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我国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存量决定增量”的发展模式,以使研究生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要求,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要密切关注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先发展和支持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民生发展、重点发展区域、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产业、基础学科相关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联系。为此,要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力度,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一方面要根据博士生教育的特点,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聚集效应,保证博士教育的质量;同时,要考虑到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考虑到各省域教育层级结构的形成,考虑到博士生教育与区域、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改变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省份尤其是北京市的格局。
3、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薄弱省域而言,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调整结构,即要大力发展与工学等应用型学科相关的专业,而不是一味地发展原有学科、专业。广东、山东等经济大省也需要发展与工科门类相关的专业,扩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模。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工厂,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产业结构开始向中西部省份转移,在这些省域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着力发展工科门类,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对于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研究生论文; 博士生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 教育博士论文; 教育硕士论文; 大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