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城镇优势与乡镇企业集聚_小城镇论文

论小城镇优势与乡镇企业集聚_小城镇论文

论小城镇优势与乡镇企业聚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小城镇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脱胎于社队企业,在“村办村有,乡办乡有”、“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社区 分散决策和社区利益机制作用下,“小而全”的乡镇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扩 大规模和聚集发展的能力,而我国小城镇正是乡镇企业聚集的依托。面对WTO和经济全球化 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解决乡镇企业生产力由分散发展向聚集发展的问题,从而实现新世纪 的飞跃。

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及特点

1.小城镇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加以发展。根 据俄林的解释,在不同区域同一商品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国家或区域比较优势产生的根 源,在于各自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程度上的区别。 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结构和相对丰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另 一方面则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

小城镇尽管小,也具有五个方面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1)空间优势。由于小城镇所处的 特定的空间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优势,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优势、接受大城市辐射的优势和交 通运输优势。空间优势属基本因素,在小城镇经济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时间优 势。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不同区域之间常常由于在时间序列中的不平衡性 而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小城镇在时间方面的比较优势可分为传统优势、先发优势与后发优 势。传统优势是小城镇从其历史遗产中获得的优势,比如商业经营的传统、手工业传统等; 先发优势是由于把握商业上的先机而获得的领先一步的优势;而起步较晚的小城镇由于先进 小城镇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学习而少走弯路、节约成本,从而取得后发优势。(3)市场优 势。是指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获得的优势,它有助于小城镇规模经济的迅速形成。小城镇 市场优势往往产生于一个区域特定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环境。(4)资金优势。资金在小城镇发 育的初期常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小城镇由于能够获得国内外的大量投资而取得原始 资金的比较优势。但资金优势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缺乏原始启动资金的小城镇往往可以通过 发挥自己在其它方面的比较优势而逐渐取得在资金上的比较优势。(5)人力资源优势。在小 城镇的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便是其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优势也是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 积累的。

对于一个具体的小城镇而言,可能只具备其中的某几项比较优势的赋值,可能有的为正, 有的为负,有的为零。而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够“扬长避短”,从而使得以各项优势为 自变量的目标函数最大化。

2.我国小城镇的特点

发挥小城镇比较优势的核心在于确立小城镇的产业优势,优势产业必然是在小城镇特定的 发展阶段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也必然是能够作为小城镇的经济增 长点来推动小城镇各行业全面发展的产业。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速了小城镇的发展。到1998年全国共有区划县 2126个,乡镇4.55万个,其中建制镇1.91万个,镇区人口约1.62亿人,其中约有8300多万人 是由农民转移进镇的。城镇化进程20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目前约30%。尤其是在沿 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像雨后春笋,星罗棋布。

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在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显著提高。经过大量的抽样分析,小城镇 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二是就业人口的比率 明显高于城市;三是工商业正成为小城镇持久发展的最大动力源;四是出现了一些“小城镇 集群”;五是占有耕地的问题并不突出。

乡镇企业生产力分散的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投资、资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小而全的规模结构、趋同化的行业结 构和重复化的产品结构,导致乡镇企业生产力系统内部的摩擦与内耗不断加大,分散决策和 利益驱动使乡镇企业陷入投资、资源与市场的困境之中。分散的决策体系,分散的投资体系 ,生产力分散的空间格局,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1.投资分散与产业分散的制约

我国乡镇企业的投资行为既没有强有力的行政规划与指导,也不强调聚集机制与规模经济 效益,完全是一种市场导向的投资行为,乡镇企业投资体系多元化、投资规模小型化和投资 区位分散化,使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难以聚集发展。投资的分散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必然产生 乡镇产业结构的高度分散,乡镇工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地区的产品优势,又使乡镇企业的 投资利润率下降,乡镇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展示。投资的分散与企业的产业导 向相结合,必然产生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约束,尽管人们疾呼调整乡镇工业产业结构, 但也无力摆脱分散投资对乡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制约。

2.社区政府行为与利益机制的制约

乡镇企业经济前期高速增长的繁荣是建立在社区政府分散决策的基础上,乡镇企业的社区 属 性决定了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增长及社区收入的增 长,以及满足社区政府的财政需求,而社区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控制权,更好地满足社区政 府的目标,往往以提供更多优惠的信贷作为交换条件,激励乡镇企业更多地争取政府提供的 廉价资本,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同时,由于满足社区就业的目标,往往只能采取粗放式扩 大再生产,即采取劳动密集型技术,致使乡镇工业聚集扩张难以实现。

3.产权结构模糊的制约

投资资金沉淀在乡镇企业形成了刚性的产权结构,乡镇企业生产力聚集发展从本质上表现 为 产权所有者的数量增加或所有者产权数量的扩张,其前提必然是产权的激励以及所有者转移 产权的交易。然而,乡镇企业中初始产权是十分模糊的,更谈不上量化到人,名义上的所有 者 扩张产权的激励是很小的,因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很不明确的。总之 ,产权是乡镇企业内在激励的基础,也是乡镇工业在明确稳定预期下不断积累与发展的基本 动力。乡镇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企业组织各方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的建立也失去了依据,结 果必然产生侵权行为,导致乡镇工业资本难以聚集,企业组织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乡镇企业 生产力的聚集发展。

4.路径依赖和社区归属的制约

乡镇企业家更习惯于在乡村熟识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办事,“制度惯性”或“路径依赖” 产生了自我束缚。再则,乡镇企业初始定位形成的历史惰性,认定重新定位要付出较高的迁 移成本、运输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这种思维惯性也阻碍了乡镇企业生产力的空间流动和聚集 发展。同时,乡镇企业是归属于社区的,它与社区及其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若迁移到其他 社区,则意味着本社区利益的损失,这在表象上看是经济利益的社区归属,而在实质上是产 权的 社区性和不可转移性,它无形中抬高了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乡村社区自身构筑了乡镇企业 生产力在社区间流动的壁垒,限制了乡镇企业生产力的空间流动和聚集发展。

小城镇聚集乡镇企业的作用

1.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的必然性

乡镇企业必然向小城镇集中,这是由乡镇企业生产的性质特点和小城镇的功能特点所决定 的。乡镇企业虽然在农村地区,但它同样要求乡镇企业必须具备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足够的劳动力;二是要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基础;三是要有一定的满足生产要求的 厂房、机器设备;四是要有较为便捷的运输条件;五是要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公共服 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要求向城镇集中,这种集中主要表现为 人口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财产集中、技术信息集中和政治文化集中。作为我国乡镇 企业集中的首选地点和对象就是所在地区的小城镇。因为农村自然村落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不 可能满足乡镇工业发展的要求,而小城镇的功能基本符合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

2.小城镇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聚集作用

一般说来,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可以解决乡镇企业的很多问题: 一是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应,收到聚集效益。二是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作用,为乡镇企 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许多乡镇企业配置资源、销售产品就在小城镇上进行,这就顺畅了 乡镇企业的流通渠道;三是带动了产业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小城镇的发展对企业的产 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龙港镇建镇初期工业的主要特点是小 规模、大群体,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其工业结构逐步从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密集型向技 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组织形式也从家庭工业、合伙企业向股份 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发展,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四是发 挥城乡交通、邮电的枢纽作用,发挥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金融等服务中心作用, 为乡镇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服务,同时,也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条件,有利于提 高乡镇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五是能够拉动基础设 施建设投入,扩大内需。

3.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小城镇经济总规模偏小,发展不足,而大多数乡镇企业却不愿向小城镇集中。有关调查 表 明,目前全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落,12%在集镇、仅有7%在建制镇,1%在县以上城市 。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乡镇企业产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一 方面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不 足,大大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乡镇企业没有进入小城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聚集效应,这既有小城镇本身的原因,也与 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有关。一是小城镇“门坎”过高,企业难以承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小城 镇办企业用地价格过高。对于老企业,还要外加搬迁成本,更加大了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难 度。同时,在乡镇企业占用本村土地成本很小或基本上不需要支付什么成本的情况下,当然 不愿向小城镇集中。二是企业产权不清,难以突破社区壁垒。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建立,最初 是依托农村社区,以血地缘关系和行政权力为纽带,依赖于某些能人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 厚的社区色彩和较强的行政干预特征,企业产权主体也相当模糊。大多数社区干部和企业领 导人更多地从本社区角度考虑,以社区福利和就业最大化为目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不 仅会增加其生产经营成本,其发展也可能偏离其社区目标。

小城镇“门坎”过高及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晰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不 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城镇无法发挥其聚集效应。为此,我 们建议:(1)小城镇在严格建设规划、保持农业用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允许小城镇规 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降低企业进 入 小城镇的用地成本。(2)对于已分散在小城镇区以外的乡镇企业,要根据其占用土地面积和 质量的高低,采取适当方式,提高其用地成本。(3)改小城镇国有土地的出让为出租,按年 度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租金,以减少企业的初始投入。(4)除了合法的税、租、费以外,严禁 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向小城镇土地使用者乱收费。(5)继续推进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 明晰企业产权,划清企业的权责利关系,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追求要素报酬率的最大 化。同时,不再以乡镇企业的产值、速度作为评价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政绩的标准,降低企 业集中的阻力。(6)严禁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向乡镇企业乱摊派,降低企业在小城镇的经营成 本。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号为70073037)课题的一部分。

标签:;  ;  ;  ;  

论小城镇优势与乡镇企业集聚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