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文类型编制语文教材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文论文,类型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的编制有多种形态,文选型、知识主线型、方法引导型、多线交织型、专题型、模块型等。①虽然,语文教材的编制形态多样,但受传统语文教材的影响,文选型教材一直占着主流形态。如果继续文选型教材的编制路径,那么选文类型就不得不加以考虑。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选文类型②,后又加入“引子”这一类型③。十多年来,国内外语文教材编制与研究的经验表明,该研究具有课程论、教材论和教学论的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上述教材选文的五种类型,特别是对选文类型的价值与选文类型编制教材的策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材选文的五种类型
对选文类型的研究早已有之。1920年陈天启在《中学的国文问题》中谈到写实文、论理文、美术文三种类型,并首次把读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对其教法亦做了阐述。④此后,程其宝、黎锦熙、朱自清、叶圣陶、张志公等人对选文的分类也做过探讨。当代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读课文等是比较常用的选文类型。虽然对选文类型的探讨较多,但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似乎一直被忽略。“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五种选文类型的鉴别,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下面,我们吸纳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成果,对选文的五种类型加以简要阐述。
定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通过“定篇”,学生学习、理解这些经典名篇丰厚的文化蕴涵,切身体会它们所具有的魅力与伟大,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素养。
例文,是用以说明课程内容里“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或说“已经成型的知识”)的选文。因此,例文是不独立存在的,是为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服务的。在“例文”里,学生主要学习其中所具有的听说读写等知识。
样本,是用以指导同类型文本学习的选文。叶圣陶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⑤样本就相当于叶圣陶所说的“样品”,它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它让人理解与之相类相似的文章。样本的教学具有“以篇达类”的性质,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篇”的学习进而能够学会对“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或写作等。通过“样本”,学生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用件,是用以生发出去从事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选文。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语文教材里的用件大致有“语文知识”“引起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种类型。
引子,是用以由节选文本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的选文。其功能的发挥是把学生的学习由“部分”指引到对“整体”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长篇作品或整本书。教材中加强“引子”类型的选文,有助于扩展课程内容、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
二、选文类型的三重价值
上述五种选文类型的鉴别,“实际上也构成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⑥,为我们更好地设计课程、编制教材、指导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选文类型的课程论价值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材一直顶替着课程,按惯例,教材的篇目往往主要扮演着‘定篇’的角色。”⑦选文类型的鉴别不仅是选文类型的区分,而且也是对课程与教材混为一谈的有效区分,它使人们看到课程与教材是两回事情,而不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教材中只有“定篇”的课文才是课程内容,其他类型的课文都是为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语文知识、读写方法等服务的。对课程建设而言,一方面需要做好“定”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语文知识、读写方法等的研究开发与选择组织。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为“定篇”及其之外的选文提供编制的前提与基础。可见,选文类型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选文类型的教材论价值
王荣生教授最初是从语文教材编撰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这种思路有别于从教学的角度、学习的角度等来看待选文。他关心的是教材选文本身的功能,这一问题清楚了则不仅可以指导教材编制,而且可以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选文类型的鉴别是在现有语文教材选文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现有教材选文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也是对语文教材编制的一种反思与重构。五种选文类型为教材编制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认识框架与编制框架。这就为语文教材编制的选文提供了理论支撑。
3.选文类型的教学论价值
选文类型的鉴别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选文类型不同,功能各异,教学亦有别。比如,“定篇”类型的教学,往往要经历“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以及参读相关材料等过程,并辅之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等路径。“例文”类型的教学,则可把课文当做学习“客体知识”的例子、当做学习写作的例子等。“样本”类型的教学,基本上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的路径。“用件”类型的教学,已不是阅读教学中常规意义上的“学课文”,而是重在由选文“引发”至其他内容上。“引子”类型的教学由重在“立足本篇,指向全篇”。⑧这些区分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避免了把所有课文都用同一种方式或类似方式来处理。
4.选文类型三重价值的交互
课程、教材、教学是既有区分又一脉相承的三个方面。选文类型的鉴别是从教材编制出发的,意在区分教材里的选文在发挥何种功能,从而为教材编制提供指导,但在真正运用选文类型进行教材编制时却要求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做支撑,由此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根据选文类型对待教材选文进行教学时,则要求发挥各类选文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由此形成有区分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通过选文类型可以勾连起课程、教材和教学,使它们处在具有内在标准的基准线上,一脉相承地发挥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选文标准在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的运用,可以使语文课程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基于选文类型编制教材的策略
基于选文类型编制语文教材可以考虑以下策略。
1.做好教材的“定”篇
“定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虽然历代以来不乏经典名篇,但是哪些经典文本可以成为语文课程里的定篇,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既取决于经典名篇本身的影响力,取决于积淀文学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取决于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选择,也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等。可以说,经典名篇本身、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合宜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语文课程对经典名篇的选择。
语文课程里的“定篇”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这种规定又必须有一定的客观依据。这些客观依据是什么,也是需要研究的。“一部作品能否成为名篇,不是由某一个时期某一个人确定的,而是历史上由公众确认的。能够得到公众持久认同的作品,才是名篇。”⑨对经典名篇本身及其教学价值进行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是比较可靠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像王兆鹏等人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所做的“唐诗排行榜”“宋词排行榜”⑩,或许对语文教材选择定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衡定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篇,比较各名篇影响力的大小和知名度的高低,然后做出排行榜。这样得出来的排行榜比纯粹根据定性评价所得出来的结果相对更可靠。当然,如果进入课程还要考虑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要经过衡量之后才能决定能否成为语文课程中的定篇。
2.依据课程内容选择文本
在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编制中,编者往往先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才好,其选文取向是指向文本本身的,比如“文质兼美”,而较少考虑选择这样的文本背后的课程论价值,即它是为什么服务的。定篇之外的选文,不仅要考虑文本本身,更要考虑文本所服务的课程内容。因此,定篇之外的选文,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选文,而是课程内容,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文本。
3.依据文本开发课程内容
虽然“定篇”之外选文要根据课程内容加以选择,但有时反过来的思路也是可以的。这种思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遇有合适选文时,以此去支撑相应的课程内容。这项工作的核心是使选文与课程内容之间达到较高程度的适切。另一种情况是,根据文本开发课程内容,进而编进语文教材。当具有课程开发价值的选文已定,但课程内容未定时,可以通过对选文内容的开发,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当然,根据单篇选文确定出课程内容可能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对某种类型的选文进行开发,通过归纳概括等方式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再反过来,用这些文本来支撑课程内容。在目前语文课程内容不甚确定的状况下,这种教材编制兼有课程开发的任务,走的是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制合一的路子。
4.考虑选文类型的呈现
既然选文的类型已经鉴别出来,又根据选文类型进行了教材编制,那么选文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就要考虑。从显隐的角度看,选文类型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隐性的呈现,即不直接标注选文类型,教材仍然以文选的方式呈现,但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和要求上做出努力,通过课程内容的实现来规约和指导选文功能的实现。比如在单元目标或课时目标中,明确课程内容。另一种是显性呈现,即直接标注出选文类型。选文类型的标注可以通过语文文字的方式直接标注,也可以通过符号的方式来标注。比如,用●表示“定篇”,表示“例文”,表示“样本”,◎表示“用件”,♂表示“引子”。用符号标注的好处是比较简洁明了,教师一看到相应的符号就知道这是哪种类型的文本,应该怎么去对待它。正因如此,我们更倾向于在教材编制中使用相应的符号直接标注出选文类型以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编辑手记:文选型教材,教师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同文体的选文或者同一文体不同文章、同一文章不同学段应该有怎样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编者从阅读方式和阅读程度方面将选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至于选文对学生语文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功效并未明确。王荣生教授提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选文类型虽已长达十年之久,但至今还仅仅停留在研究层面,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涛声依旧。国外母语教材有类似“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选文类型区分,教师使用这样的教材就不会为教什么而纠结,也能够避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千篇一律”的问题。十年过去,王相文、李冲锋两位老师再度将此种选文类型划分引入研究视域,希望有更多同人关注这个问题,争取在研究和实践层面都能有实质性进展。
①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第10卷)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315-37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③⑧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153、153-16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④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第157-159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⑤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第十六卷)第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⑥⑦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第318、2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⑨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唐诗排行榜》第4页,中华书局2011年。
⑩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宋词排行榜》,中华书局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