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提高电力供应商和用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实施手段,因此应该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发展性的原则,有效的完成各项功能的集成,并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技术分析
1 电力配电自动化
1.1 电力配电自动化的概念及组成
电力配电自动化是一种综合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它集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现代设备管理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供电部门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种供电信息,比如配电网中的接线方式、开关状态等,并且可以快速的处理配电中发生的故障,使配电网修复的时间大大缩短、进而可以及时的恢复供电[1]。配电自动化使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还降低了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使用户用电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1.2 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快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了,这就给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高效性和低故障性。电力企业配电自动化建设为了满足当前用户的要求,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功能,比如引进先进的技术、改进原先的配电方式、改革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等,来提升配电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减少或避免供电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同时给电力企业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的改造配电网,并加强了配电网的自动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配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供电质量,缩短了配电网故障的维修时间,用户使用过程中断电的情况也减少了,这样就能保障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而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2]。配电系统的改造使电力企业的经济方式得到优化,在线路分段以及补偿方式上的投资力度也加大了,电力系统的网络耗损比之前减少了很多。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以及电力系统维护质量,用户的用电满意度大大增加,促进了新能源的使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 配电自动化的技术的方向
配电自动化发展至今.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①馈线自动化。即配电线路自动化;②用户自动化,这与需方管理含义是相同的;③变电站自动化,这里仅指其与配电有关的部分;④配电管理自动化,其中包括网络分析。
2.1 馈线自动化达到的4个主要功能
①运行状态监测。分为正常状态和事故状态下的监测。正常状态监测的量主要有电压幅值、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量等和开关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量是实时的,监测装置一般称为线路终端(FRU)。由于配电网内测点太多。因此要选择确有必要的量加以监测,以节省投资。
②控制。控制分为远方控制和就地控制,两种控制方式的选择与配电网中可控设备(主要是开关设备)的功能有关。如果开关设备是电动负荷开关,并有通信设备,那就可以实现远方控制分闸或合闸;如果开关设备是重合器、分段器、重合分段器。它们的分闸或合闸是由这些设备被设定的自身功能所控制,这称为就地控制。
③故障区隔离、负荷转供及恢复供电。包括永久性故障时的故障区隔离、负荷转供及恢复供电和瞬时性故障时的恢复供电,这一功能对于提高供电可靠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无功补偿和调压。在小容量配变难以实现就地补偿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在中压的配电线路上进行无功补偿的方案。采用自动投切开关或安装控制器实现对线路的无功补偿调节和电压调节。这一功能指在保持配电网电压水平,提高电压质量。并可减少线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用户自动化
用户自动化与需方管理(DSM)的功能、内容大体相同,有控制和自动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主要有负荷管理、用电管理、需方发电管理等。
①负荷管理。我国传统的负荷管理(负荷控制)是在发电容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抑制负荷的方法改善负荷曲线。目前东北电网不存在发电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所要做的负荷管理是根据用户的不同用电需求以及电网现状,并依据分时电价,确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优运行方式,并加以用电控制,以节约电力,减少供电费用。
②用电管理。它主要包括自动计量计费、业务扩充、用户服务等内容。
③需方发电管理。这是将用户的自备电源纳人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中。它们在提供当地用户相当的电力之后,可能有部分电力注人配电网,尤其在晚间,有可能恶化电网的运行。如将这些电源置于控制或管理之中,将有利于配电网的运行,增加供电的可靠性,并有可能调节电网发电机组的运行,从而提高经济性。
2.3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在配电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高压配电网中的负荷,又是下一级配电网的电源。变电站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重点。也正因为如此,它已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目前新建的变电所已经逐步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建的变电所也正在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改造,这为配电电力系统实现配网自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变电站自动化与馈线自动化的接口和配合的问题。
①与二次保护配合。实现馈线自动化有多种方法,开关设备也有断路器、重合器等多种设备。馈线的负荷电流要考虑到负荷转移的情况,因此在保护的配置包括重合闸和定值的设置上要加以综合考虑。
②如果馈线自动化是采用由馈线上的FTU采集信息送到某一级SCADA系统.由软件处理信息并作出判断,而后进行故障区隔离和负荷转移,恢复供电,那么,这个SCADA系统可以是在配调中心的主站,或者就是设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前一种方式,如果采用有线传输信息,变电站至少要将信息转发至配调中心;后一种方式,变电站的SCADA系统要增加馈线自动化的应用软件.这样它就成为二级主站(如果配调中心的主站称为一级主站的话)。采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配电网而选择。在后一种方式中,实行了信息和功能的分层,但增加了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难度。
2.4 配电管理自动化
配电管理自动化是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和设备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管理,从信息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系统。配电管理自动化可以是集中式,即由一个配电管理自动化主站,实行对整个配电网的数据采集。并和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用户自动化集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称为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管理系统也可以是分层、分布式的结构。如前面已讲到的,在变电站中设立二级主站。整个配电自动化由一个一级主站、若干个二级主站以及若干个子系统,如用电管理子系统、负荷管理子系统等集成。由于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如果把配电网的设备和运行信息与地理信息、自动绘图(GIS/AM)相联系。将使配电网信息的含义表示得更直观,对运行也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配电管理自动化中G1S技术十分必要。从某种意义说,GIS/AM是配电自动化计算机平台的一部分.它可以在许多离线和在线的应用功能中使用。
配电管理自动化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与控制,运行状态监控,配电设备管理,停电管理。检修管理,计量计费,负荷管理,网络分析,营业管理,工作管理,网络结构及相关系统通信。这些功能所需要的信息很多,包括配电网内各种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配电网的运行实时信息、用户信息、备品备件等各类信息。
结语
配电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配电网的潜力,并且确保用户的电能质量满足要求,使电力公司和用户都能从配电自动化中得到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振阳,李前鹏.电力供配电系统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4(05).
[2]吴兵.供配电系统中的注意事项及其解决方案[J].广东科技,2017(02).
论文作者:王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负荷论文; 变电站论文; 配电网论文; 电力论文; 用户论文; 信息论文; 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