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式写作:深度学习视域下写作教学的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路径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育式学习,是指介于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之间,凭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手段展开自我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自育式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的特征是,对认知展开反省认知、反观自己的学习历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方向与行为,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炼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最终达到广度拓展、长度延伸、深度加厚的目标。自育式学习主要分为自育式阅读与自育式写作两类。自育式写作,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及策略的指引下,根据给定的题目展开审题、选材、构思、立意等多方面的自我监控式的写作过程及方法。自育式写作本身就是开展深度学习及深刻写作的一种路径。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当学生进行反省认知、自我监控时,深度学习就在悄然前行着。 一、自育式写作的基本原则 不管是什么文体的写作,都必须遵循基本的写作原则。以记叙文的写作为例,其基本特质是叙事性,即通过讲述故事来完成叙事。除此而外,还必须考量以下五个原则。 (一)选材陌生化 但凡记叙文,总是特别关注“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人生这三个母题,然而,为了避免选材的冲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提示语,勉力选用“我”与自然、社会、人生相融的经验中,对于读者来说较为陌生的故事,以吸引其兴趣。这一点,林语堂先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只有鲜鱼才可以清蒸。”这鲜鱼,代表的就是陌生化的素材或故事。 当然,陌生化不是一味地寻求陌生与新奇,走过头了反而会显得呆板或生硬。真正的陌生化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人”,那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经验,使他们获得审美愉悦。 (二)构思波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选好素材(故事)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行文的需要,选用爬山坡式、一波三折式、双线交织式等不同形式的构思模型,使所写文章尺水兴波,增加看点。 这一点,学生是最难驾驭的。因而,教师需要提供自我监控的策略,使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有章有法,思绪清晰,有条不紊地推进文本的展开。 (三)表达细节化 从表达方式的运用来看,最能夺人眼球的,当然还是文本的细节描写。细节甚至是记叙文的生命线。很多学生有着完备的叙事系统,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可是一落到纸上,就成为白开水一杯,无波澜、无颜色。如果增加细节描写,如借助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来彰显人物个性,借助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姿势来展示它的特征,借助景物的动静、俯仰、虚实来展现它的功能,那么,原本平淡无奇的文本,就会因为这些细节的参入而生动饱满起来。对于细节的处理,可静可动,可正可侧,更应当借助五官的参与来丰富行文的内容与涵养。 (四)意境情景化 任何人物与事物的出场,都离不开情景的参与,那是人物或事物活动的舞台。可以描摹自然情景,也可设置社会氛围,一切以服务中心人物及主要故事为要。对情景的参入,可以设置在开头,点染在中间,点化在结尾,但务必以自然为准。 (五)立意深刻化 在具体描述人事物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生发出不同的情、思、趣。如以“享受”为题,写情,必须真实感人,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思,必须引人深思,如“享受也像劳动一样,需要休息”;写趣,必须趣在理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深刻的立意,不是名句的堆叠,而是从故事中品咂出深邃的哲理,可以是关于认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生存论的,一切当以超越文本故事本身为宜。 二、自育式写作的主要策略 为达成以上写作原则,我提炼出了相应的自育式写作的策略,以保证学生自我写作的有序、有效展开。 (一)时间管理 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时间写作,而是没有培养巧用写作时间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会在周五上午第一节上作文课。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这样安排的:3分钟用于呈现题目;10分钟给学生审题,包括判断题目的三大组成——提示语、题目、要求,明确题眉、题眼、题魂;25分钟用于选材、构思、立意、交流;7分钟用于教师做适当引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选材、构思与立意。写作则放在当天晚上,一般时长不得超过45分钟。用最长的时间构思、用最短的时间表达,是我在自育式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第一策略。 (二)兴趣保持 保持自育式写作的兴趣与热情的最好策略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必须遵循基本规范,如预期目标、添加情景、设置障碍、达成愿望。以下是学生张博文在作文《享受狗尾草》中所做的尝试: 对于童年在乡村度过的我,狗尾草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预期目标) 小时候陪同婆婆走在马路上,路旁种满了狗尾草,婆婆到了自己的地上就开始了劳作,而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无聊的我,便一头扎进了狗尾草的怀抱中,用手轻轻摘下一株,将它的“狗尾巴”放在脸上,用脸去蹭,好生柔软,再放到手上,用另一只手捏住它的尾巴抚摸,就像妈妈的手牵住了我的小手,我从狗尾草中获得了温暖。(添加情景) 稍稍大了一点……我将狗尾草插在自行车的后面的坐椅上……不料的是,一只狗尾草掉落,卡在了轮轴里,自行车被迫停止,但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我飞了出去,扑倒在这一大片的狗尾草之内,腿上的皮破了。(设置障碍) 而我却没有哭,那柔软的狗尾草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安全防备系统”。因此,我从狗尾草中获得了安全。(达成愿望) 这样,学生在每次写作的过程中,满涨着猎奇心理,收获着成功的愉悦,为后续学习鼓足了劲。 (三)理解监控 理解监控是自育式写作中最紧要的一环。在审题、选材、构思完备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借助详略调控行文的节奏、凭借虚实来控制人物的主次、通过点染来设置恰当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真正行文时才不会偏离之前构思的方向,文本语言文字及情感脉络的开展才会科学有序。 理解监控当然还包括修改、调整环节。比如,学生顾定邦在写《千手观音》的高潮部分时,我引导他进行了两次修改,具体内容如下: 原文随后,乐声又趋于平缓。队伍慢慢靠拢,排成三列。21个演员用42只手组成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观音本体。最后一个音阶响起,所有的手都颤动了起来,金光从他们的指缝中透过,照向台下。 改文1 随后,乐声又趋于平缓。队伍慢慢靠拢,排成三列。21个演员用42只手组成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观音本体。最后一个音阶响起,所有的手都颤动了起来,金光从他们的指缝中透过,如缕缕金丝投影到地毯上,洒下一地金黄。 改文2 悠扬的乐声再次响起,那一双双手竟然由上至下,从下至上一层层地转动起来,而且越转越快,越转越密,令人眼花缭乱。眼看着那一只只手转出了一地残影,与舞台照射的不同光束似乎形成了一个太阳,转动不息,由金黄到金红、再到紫色、再到深蓝……这个动作似乎成了黑夜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熠熠生辉。 在一次又一次自我监控的修改中,学生也正在提升他的认知、观察、想像与表达能力。 三、在自育式写作中展开深度学习的方式 (一)对比巧用 上学期,我针对九年级的学生开展“对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的运用”的系列作文训练。一开始,我就交给他们一项任务: (1)对比有四种:平行对比、交织对比、设喻对比、假设对比。请翻阅语文教材或课外读物,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文章、片段或名句。 (2)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对比在议论文中的具体作用。 (3)根据你所整理的资料,画出以“大与小”为题的议论文的构架图。 以下是学生经过两个星期的阅读、梳理、归类的结果: (1)四种对比 一是平行对比。 第一问——希望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第二问——风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问——生命是不是花? 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 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张玉庭《你是哪一个人》) 二是交织对比。 一则故事:奥运会时,有个帖子说:西班牙队很不爱国。证据是,奏国歌时,西班牙队的混小子,没一个开口的,连装模作样假唱都懒得干。以此推论,乔丹领军的“梦一”,应该是最爱国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梦一”登上冠军领奖台时,大部分队员都身披美国国旗。然而真相是,西班牙国歌压根没歌词。现在的西班牙国歌,叫《皇家进行曲》。弗朗哥统治时期,曾经填入歌词。1975年,独裁者去世,歌词随即废止。从此,30多年里,西班牙人再没有唱响国歌。而乔丹们身披国旗,也不是爱国,而是爱“耐克”。在自传里,乔丹写道:美国国家队的赞助商是“锐步”,而乔丹巴克利们的私人赞助商,是“耐克”。因为发誓效忠“耐克”,乔丹们决定,用国旗遮住“锐步”的logo领奖。(王小枪《讹传与真相》) 一组名句:有的谎言往往富有真情,有的真话往往带有假意。小小的胸膛能容纳万物,宽阔的大海却溶解不了顽石。乐观者在沙漠中找到绿洲,悲观者在绿洲里望见沙漠。贵妇说:我内心困顿。穷人说:我心怀阳光。(《名言集录》) 三是设喻对比。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四是假设对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对比功用。 拓展内容:《扫一屋与扫天下》。 分清层次:《有的人》。 展开议论:《乐观与悲观》。 提炼观点:《短中的长》。 美化语言:《倾听花开的声音》。 (3)对比图例(略)。 这些素材,是学生为了达成自育式作文中的对比论证而展开深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由于深度学习的展开,学生写作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 (二)成语演绎 成语作文,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又一条门径。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成语开展作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成语来规范学生不同文体的要求。 比如,针对七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平实”,具体要求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夹叙夹议、井然有序、详略得当、前后呼应、画龙点睛、栩栩如生、言为心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精雕细琢。 又如,针对八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复杂”,具体要求是:意在笔先、浮想联翩、虚实相生、一波三折、欲扬先抑、随物赋形、移步换景、卒章显志、余音绕梁、直抒胸臆、咬文嚼字。 再如,针对九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要求“精彩”,具体要求是:烘云托月、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春秋笔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力透纸背、惜墨如金。 以下是一位学生续写的《愚公移山》的结尾: 树又换了一茬新叶,花又开过了一个春天。 就在这个早晨。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春的早晨。 智叟惊呆了。 就在他的篱笆外,停太行山的最后一担黄土,而远处,依旧是那个身影,和他背后那串并不笔直的脚印。 在成语的识记、运用、化用中,学生所习得的,不仅是作文水平的见长,更是深度学习品质的提升。 (三)想象妙义 想象是自育式作文的题中之意。在具体文本中,我们对想象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A级的要求:音、诗、画等,都是较为抽象的,要写得形象生动,必须借助想象。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B级的要求:单纯想象会毫无意义,想象必须结合联想。C级的要求: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想象必须富有层次。D级的要求:想象必须围绕主题,使主题鲜明突出。 以下是学生张紫柠在观看了舞蹈《千手观音》高潮部分后的想象之作: 继而又归于平静,唯有一尊佛像而已。此刻,粉色光披身,蓝色光下再现所有的舞者,排成一列队伍,一样高矮,一样胖瘦,在裙裾微微抖动的浪潮中,光影渐变成绿色,最后又回归为金色。左右手渐次缓缓开放,二、四、六、八,终至变成一轮大大的太阳——那是能普照人间的太阳,那是能释放能量的太阳,那是能照耀前方的太阳。太阳在抖动,在翻卷,在延展,最终又幻化成一把大大的金扇子,左扇一下,右扇一下,不断流转,不断变动。划动的42只手,此刻,就像是划动那只金色大船的42支桨,整齐划一,诗意无限。 可见,想象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累积的是深度学习的经验。 (四)图式规整 2015年的暑假,我带领部分学生前往安徽滁州寻访醉翁亭。用文字写下寻访的踪迹,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可是滁州偌大,琅琊山偌大,醉翁亭深深,学生提问:该从何处下手?我启发学生:可以去看一看《醉翁亭记》的开头段,研究《宇宙里有些什么》《江雪》《皇帝的新装》,它们都是怎样选材、构思的。很快,学生找到了原始文本,开展了组合阅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围绕中心对象,要么由外向内,要么由内而外,层层推进,层层闪亮,带给读者不断的新鲜感及刺激感。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文本的选材及构架艺术,画出图例,在观看图例的基础上,形成《夏游滁州》框架图,这样,选材集中,行文不乱,主题也就鲜明起来。游的是山,看的是景,学的是法。就在这种自育式的写作中,学生边走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读,深度学习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自育式写作,培养的是学生对写作认知的再认知能力,提升的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自动化程度,锤炼的是学生自我教育、深度学习的品质。自我修养写作: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写作教学路径_文学论文
自我修养写作: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写作教学路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