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650500
摘 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有十分丰富的民族审美教育资源。在“互联网+”席卷各个行业的大潮之下,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民族审美教育课程形式的改革,从而促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推广与实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时代背景与技术可行性,民族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课程内容、形式及考评方式三个方面论述基于“互联网+”的云南民族审美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审美教育;MOOC;云南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其对民族审美教育的助力
(一)背景与时代趋势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于2013年11由马化腾首次提出,而后引起了各界的剧烈反响,逐步上升为一种时代趋势。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引发了各个行业的大规模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在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与媒介的同时,“更注重协作、开放、跨界等互联网思维在传统行业改革中的作用,是把互联网作为创新要素纳入到传统行业的改革。简单的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1]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互联网向各个传统行业扩展,现实与虚拟世界边界日益淡化,各传统行业面临整合与创新的当下,教育领域若想要“遗世独立”而“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教育领域也将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促进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的变革,新的教育形式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MOOC平台的建立与推广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必然。
MOOC,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在线课程。其具有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大规模分布式学习伙伴、多样化的分布式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2]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模式,MOOC拥有专属的在线课程资源平台,且覆盖面广,为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突破点,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互联网+”作用于民族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云南省境内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省份。[3]由此可见,云南民族审美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属于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教育资源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民族文艺等,应当是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宝贵财富,且理应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然而由于对各民族审美教育资源开发的不足及传统信息交流渠道的局限,导致云南省内的民族审美教育具有区域局限性,难于推广,难于得到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鉴于此,MOOC将以其自身优势,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突破口。MOOC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将优质教学资源送至世界的任意角落,且供给任意的人来学习。在此过程中也能吸引专业化团队将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使之更适用于网络教学模式,以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MOOC将极大地降低学习成本,且采取多媒体、互动性的的教学方式,也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民族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民族审美教育的内涵
民族审美教育,其核心是民族,要义是审美,即要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中入手,发掘并抽离出其间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如民族语言、民族舞蹈、民族文学、民族手工艺等等,利用此类具备审美价值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以美启真,以美引善,陶养性情,发展个性,同时兼顾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民族审美教育的价值:
1.重要性:
重申民族审美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在互联网文化四处渗透的当下,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生代纷纷离乡背井前往发达城市谋求工作机会,而传统文化几乎无人问津,部分文化遗产已面临失传。同时,由于汉民族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不足。因此,重视民族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同胞重拾其民族自信心,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中,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逐步强化其文化认同感,增强其民族凝聚力,以期实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繁荣。
2.必要性:
民族审美教育的推行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保障,只有通过学者及非遗传承人等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民族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并持续传承下去,培养出一代文化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以审美的世界观作为生存的根本原则……以亲和系统、普遍共生的态度同自然、社会、他人和人自身处于一种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改变人的非美的生存状态,走向审美的生存。”[4]民族传统文化,也将在这类新人的传承和发展中,打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
3.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其次,则是缺乏精通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的支撑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再次,则是民族审美教育缺乏其可行的对象,尤其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如何在学校中有效开展民族审美教育,利用什么课时开展,如何考评,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最后,民族审美教育与时代发展进程不甚契合,使得民族审美文化的时代意义未得到有力彰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基于“互联网+”的云南民族审美教育MOOC课程建设
(一)MOOC平台建设构想
要将云南民族审美教育传统课程引向MOOC课程的改革,首先应当建立民族审美教育专属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与共建,也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有保障的素材来源。为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由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开发,并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吸引学员。同时,也可利用大数据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与修正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简单地采用复制和粘贴技术的‘拿来主义’的重复建设情况。”[6]而且,在民族教育资源中,需要由民族文化领域专家对挖掘到的信息进行审核筛选,由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参与共同开发优秀教学内容,使之转化为具有较大适用范围的通识性课程。此外,应当引入非遗传承人作为资源的开发者与课程的讲授者。同时,还应当有专业的多媒体技术团队为教学内容开发多种教学形式,如动漫、短视频等。以此构建出的资源共享平台,将是一个整合化的资源平台与课程学习平台,并将在不断地反馈与改革创新中走向完善。
(二)MOOC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1.内容
(1)民族语
在民族审美教育当中,民族语的学习应当是首要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7]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其本民族的语言,才能使其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对于非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民族语可帮助其了解所学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并自发进行传承。在民族语的学习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是整个该民族所理解和创设的世界,学生个体的存在融于语言之中,美亦寓于其中。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8]学生学习民族语的深度,也将决定其拥抱民族审美文化的广度。
(2)民族文艺
民族文艺是民族审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包括民族文学、民族舞蹈等。在其中,体现着该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其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表现方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往往能够予人以美的陶养。
就民族文学而言,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科学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并妥善归档加以保存。以云南纳西族为例,经过东巴们的改造、加工,口头文学得以转化为一个系统的,气势磅礴的成篇作品,起源神话、伏魔神话、神族争战神话和祖先神话构成了东巴经神话的瑰丽画卷。[9]基于对原始文献的加工与整编,使得民族灿烂的文学作品能够以汉文字得以再现,降低了其流通和理解的难度,从而能够被开发为教材文本,被更多人所接触,所传承。
民族舞蹈,其表现形式较文学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如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经过艺术家的不断宣传,现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学不同,其更注重的是实践性的练习。因此MOOC课程可由专业教师拍摄小视频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互联网技术调动学生更好地自查、反复练习,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效的解决在学习舞蹈当中遇到的难题,使得课堂传输式学习能够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10]
2.形式
(1)动漫、小视频等
MOOC课程所面对的对象并不仅只是学校中正襟危坐的学生,每一次的上课时间也并不是固定的40或45分钟。MOOC课程的受众更多的是一种处在碎片化学习状态的学员,因此其课程内容的展现形式应当更加人性化。将民族审美教育资源转化为较为精炼短小的小视频和动漫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形式,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兴趣,并满足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利于以此种较为轻松、自由而活跃的内容学习形式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进来。
(2)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非遗传承人是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因此,将非遗传承人请到校园中,由其亲自授课,加之其个人魅力对学生精神层面润物无声的感染,对于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是有极大的助益的。同时,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非遗传承人所负责的课程进行二度开发,推广至平台所覆盖的任意区域,从而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此类民族文化遗产,并可同时达到审美教育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三)MOOC课程的目标效果及评价方式
云南民族审美教育MOOC课程建设的目标效果是要使民族审美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扬,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强化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将云南特有的民族审美教育资源面向全国共享,以期促进民族审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承。
MOOC课程多元化学习的方式有别于传统课程,故而其评价模式也应当有所改革应当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可采用平时作业、技能展示、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考评,通过此种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力图改变学生过去死板的学习方式与被动的学习态度。期末考试的形式也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并依托互联网技术灵活进行处理。但是,考评方式的改革也需要课程教师及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尚需考虑实际情况,逐步进行改革。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互联网+”趋势下传统行业的进一步融合和创新,MOOC课程的建设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凸显。云南民族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MOOC课程平台的建设与推广。MOOC课程具有诸多优点,也存在着学习氛围不足,学习者难以持之以恒,学习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效果难于考评等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民族审美教育MOOC课程的建设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更好的资源扶持下,在更多的专家参与中,其课程建设必将愈加趋于完善,其美育功能也必将愈发凸显。最终通过MOOC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互利互补,达到民族审美教育的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化腾.转引自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4.
[2]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10.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Z].2015:8.
[4]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9.
[5]张姝,李艳红.基于MOOC的云南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发展策略[J].学术探索.2016(6):122.
[6]海德格尔.诗人何为[M].北京:三联书店,1996:154.
[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9.
[8]巴莫曲布嫫.中华文学通史[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9]文华,张姝.互联网时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探讨[J].北方音乐,2016(1):199.
作者简介:
何雪民,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作者:何雪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民族论文; 互联网论文; 云南论文; 课程论文; 文化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 形式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