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贸论文,理性论文,我国论文,行业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中,近两年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下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内贸系统在深化企业改革,拓展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保持市场稳定和繁荣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内贸系统却出现了国有商业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对于我国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的问题,既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又要理智地分析。只有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流通行业的特点,客观地分析其原因,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扭亏增盈对策,这是国家和内贸系统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内贸系统经济效益的状况
在内贸部党组高度重视,采取了紧急措施,各地流通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内贸系统1300万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努力争取的情况下,截止1996年底,内贸系统的商业、物资、粮食三个行业亏损金额仍然已达309.87亿元,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全行业亏损。
(二)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
1.亏损金额全面增加。1996年度内贸易系统亏损额为309.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10.18%。其中,商业系统亏损额为23.18亿元,与上年比较由盈变亏;物资系统与损额为90.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65.70%;粮食系统亏损额为19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301.99%。根据国内贸易部1997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内贸系统亏损的金额比上年又有增加。
2.企业亏损面扩大。1996年1至7月份商业系统亏损面占43%;物资系统亏损面占68%,比上年同期增加13.2%;粮食系统亏损面达80%,比上年同期增加2倍多。
3.盈利转为亏损大户增加。1993年以前盈利较多的一些企业,已有很多成为亏损大户。亏损超亿元的省市也在增加,1996年1至7月份商业系统亏损超亿元的省市比上年增加8个,物资系统增加4个,粮食系统除西藏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亏损。
(三)费用支出大,盈利能力低
1.借款逐年增加,费用开支过大。根据国内贸易部的有关资料,仅国有商业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借款金额分别为1499.5亿元、1666.1亿元和1997.3亿元。1996年商业、物资、粮食系统共支付借款利息500.66亿元。内贸系统1996年支付费用总额为1447.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7%,形成亏损的主要因素。
2.市场占有率下降,费用超过毛利。1996年1-7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0.4%,非国有商业企业销售额增加24.9%,而内贸系统商品销售额却下降4.6%。1-12月份内贸系统商品销售收入为9786.6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幅为9.67%。费用水平达到14.79% (1447、369786.65),费用超过了毛利。
3.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较低。根据内贸部国有商业系统的有关资料,1994-1996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2.15%、84.79%、76.94%,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1.29%;而资本收益率分别为0.002%、-2.35%、-6.12%;因市场交易平淡、非国有商业竞争和进口商品倾销冲击,迫使国有商业企业降价、微利或蚀本销售,致使1996年减少毛利收入20多亿元。
二、对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的深层认识
内贸系统经济效益的现状表明,要改善全行业亏损的状况,既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市场行为,从宏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又要在内贸企业内部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加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科技兴贸战略,发展新的营销方式,开拓市场。我们在分析经济效益现状,制定扭亏增盈对策时,必须对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的深层原因作理智的分析,才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准确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对策。
(一)经济效益指标不对称,帐面亏损包含着大量社会成本
我国内贸部门“把为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服务作为商品流通工作的根本宗旨,把稳定市场、稳定物价作为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实现两个转变作为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把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作为发展商品流通的根本原则,把实现内贸部门对全社会商品流通的统一管理作为努力方向。”内贸部门的工作宗旨、任务、原则和方向,使得内贸企业承担了与社会上其他各种企业不同等的社会义务,从而增加了内贸企业的社会成本,减少了内贸企业的帐面利润。这一因素使得内贸企业帐面效益与企业的客观经济效益不对称。内贸企业承担的社会成本与个体、私营或外商投资企业的成本比较,无疑增加了内贸企业的帐面成本。
1.每年要支付巨额的退休金、医药费和住房基金。目前内贸系统现有职工1300万人,按1996年国有商业系统有关资料测算,内贸系统离退休人员比例约占30%,离退休人员工资和退休金约占全年职工工资的26.26%,支付的退休金达139亿元,医药费达37亿元,合计约176亿元。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要承担着办学校、办医院、职工住宅等费用支出,这些都是比个体、私营企业多支付的成本项目。
2.自有资产少,借款金额大。内贸系统的商业、物资、粮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借款利息支出约占费用总额的三分之一,全年利息支出要超过500亿元。企业承担着国家的宏观调控任务,国家给企业的自有资金过少,额外增加了企业借款利息的费用负担。
3.比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税负重。根据全国五个大型批发市场调查,1995年销售额为492.8亿元,按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29.6亿元。由于采取包税制,实际纳税仅为2.21亿元,纳税额与销售额之比为0.45%。而同期全国国有商业销售额为4564.5亿元,交纳税金138.44亿元,纳税额与销售额之比为3.03%,比个体、私营多纳税117.9亿元。由此看出,私营、个体业主税务负担仅为国有商业的15%,在价格上占有很大优势,形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不平等。
4.国有流通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承担着市场调节成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在我国承担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市场调控任务的载体是国有流通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流通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要缓解重要商品市场供需的大波动,就要有足够数量的商品和基金储备,才能在供需出现波动时,通过收购或抛售,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市场体系建设中,把生产、流通和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粮油商品、“菜篮子”商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四个市场体系,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的作用。国有商业在宏观调控中,要起到稳定市场、稳定物价、防止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出现大波动的作用,必然要支付相当数额的市场调节成本。这部分社会成本,形成了内贸系统亏损的重要原因。
(二)产业结构不协调,增加了内贸企业的改革成本
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不畅必然阻滞生产和消费;而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和适销状况、直接制约着商品的市场销售;消费者的需要和购买能力则是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的最终标准。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再生产得以继续而互不可缺的三个环节,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关系。
1.经济体制转换,使流通产业发生许多增支减利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制度、人员素质、设备条件等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适应。解决历史包袱,建设现代化商业,需要大量的投资支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把有限的国有资产存量和财政投资的增量,向基础产业、垄断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国际竞争的重要行业集中,为市场竞争创造外部环境,使处于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摆脱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控制,为现有国有企业解除社会负担。转换机制、改善条件,需要付出大量的改革成本。
2.调整流通产业结构,需要付出管理与改造成本。我国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吞吐调节能力不强等问题的改善需要增加投资;目前存在的批发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粮油加工企业重复建设,大型豪华百货商场建设过多等问题,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企业费用增多,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造还要发生支出。
调整和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必须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金管理为关键,以成本费用管理为重点,建立和健全投资决策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薄弱,一些亏损大户主要是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大量资金压在高价位及盲目进货形成的库存上,死在房地产及联营项目中,赔在期货和股票交易里。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决策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
3.社会产业结构不协调,制约着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项目多,致使某些产品过剩,大约有7%的工业产品卖不出去。工业生产中存在的重产值、重生产规模而轻视质量、效益和市场需求的状况还比较严重,再加上改革中出现的经济利益地方化,使许多的工业滞销品进入流通领域,造成商业库存积压。由于政绩的需要,政府介入了企业经营,工业不畅运作商业,结算不畅运作银行,企业效益不佳运作财务。地方保护主义使优质商品进不来,劣质产品砍不掉,流通不畅,市场不活,影响了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开拓市场、需要付出开发成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市场出现了重要商品供求平衡,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稳定,价格涨幅下跌的新形势。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已发生明显改变。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市场形势的新特点,带来了流通领域的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加大流通产业结构的改革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在商品结构上,食品类商品销售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而大部分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却销售不畅,相当部分形成商品库存积压。
2.在企业结构上,非国有经济的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商品销售额增长很快,而国有流通企业销售在社会销售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这已成为内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原因。
3.在业态结构上,各种类型的连锁超级市场、便民店的销售幅度增长很大,而城市大型百货商场销售幅度下降,利润减少。当前在我国的流通网点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与科学布局,在批发市场建设上出现了不少市场“有场无市”、大型豪华市场建设过多、超过居民购买能力的问题,形成了企业基建借款还本付息压力大,折旧费用高,管理费用增加,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现象。
4.在市场结构上,目前农村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但与城市实际购买力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广大农村的市场潜力远未释放出来,流通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既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也需要一定的开发成本。
(四)经营机制陈旧,隐性管理成本高
内贸企业经营机制陈旧,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缓慢,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低,流通理论研究滞后,无形的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了内贸企业的隐性成本。
1.管理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尚需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企业经营管理和收入分配还不规范,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要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推行资本经营,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改变政府办企业和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改变企业粗放型经营方式,必须完善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转变观念,更新设备,形成灵敏反映市场变化的经营机制。实现扭亏增盈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向管理要效益,重视以下问题:
(1)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改变以规模数量为政绩的企业考核标准。
(2)严格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础建设,实行科学管理,建立考核指标体系,严格业绩考评。
(3)重视市场信息,加强经营与投资的科学预测和决策,严格商品进锁存的经营管理,明确并认真考核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4)加强财务管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关键,以成本费用管理为重点,清理债权和债务,杜绝企业资金在体外循环。严格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贪污受贿和违法乱纪行为,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5)实行企业领导离任审计制度。
2.流通产业科技含量低。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导向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流通理论研究薄弱,投入不足,理论指导跟不上流通实践的发展;产业技术更新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流通产业的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低。其具体表现是:
商品标准化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散粮储运技术、建材配送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运用程度都很低;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操作能力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连锁商店和大型零售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批发市场电子交易系统、重要商品储备信息系统、定点屠宰的质量保证等都有待开发和实施;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含量不高,工作效率低,信息传递慢,管理粗放,营销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对各种商品的进、销、存状况及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包括客户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财务管理、商品计划和价格管理、库存控制和商品管理、员工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系统,都需要积极推广和普及。这些不仅需要设备等硬件投资,而且需要管理科学方面的软件投资,充实高层次管理人才,实施科技兴贸;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样才能改变流通领域存在的流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服务跟不上,企业费用高,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三、内贸系统近期实现扭亏增盈任务艰巨
我国内贸部门要实现服务宗旨,执行宏观调控任务,发展流通产业,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式,既要采取有力措施扭转亏损,又要充分认识到扭亏增盈任务的艰巨性。
(一)内贸系统全行业亏损是多年来积累矛盾的综合反映,企业近期难以消化改革中的各种增支减利因素
1.许多工业企业生产力过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企业技术水平低,物耗大,成本高,产品更新慢,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商业采购环节控制不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致使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商业库存积压,商业资金周转缓慢,流通费用高,企业效益低。
2.国有商业企业利润转移。改革中,农副产品提价使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收费提高,增加了商业经营成本;建立社会保证体系,企业增提折旧补充自有资金等,增加了企业支出。
3.商品进出口政策调整。企业商品出口退税减少且不及时,占压了资金;商品走私入境和进口控制不严,挤掉了内贸企业部分销售额;外资或合资企业投资不到位,以设备或技术投资入股作价高估,既形成国有资产流失,又未达到协议的外销批量,挤占了国内市场。
4.财税制度改革。一些企业承包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到期,靠财税政策经营度日的企业失去了政策保护;财会制度改革,实行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快速折旧和计提坏帐准备等,增加了企业的亏损因素。
(二)企业自身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1.对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银行商业化改革,企业从银行取得资金困难加大;物价改革,使煤、油、电、气、运输等基础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更为困难;降低关锐,使企业在国内直接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这些成本增加因素,都使企业一时难以消化适应。
2.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市场约束和消费者购物的挑剔性增强,对商品质量、售后服务、销货方式和成本管理要求更高。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改变粗放型经营习惯,树立集约化经管观念,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费用,增强竞争实力。
3.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营手段的激烈市场竞争。改革开放后,国外大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商业企业要面对国内外的强大对手。近年来,由于竞争能力不强,国有商业已失去了大量市场,销售额和利润都逐年降低。特别是企业规模、资金实力、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手段和信息传递等相对“小、散、差”,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有一个法规、制度、技术上的完善配套和管理手段、人员素质、市场观念上的提高过程。
标签:商业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营费用论文; 经济论文; 理性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