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中学史上_教学过程论文

在“朔”中学史上_教学过程论文

在“说”中学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已引起了普遍关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感知、积累、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重要的探究形式、学习方法。结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笔者认为:以语言表达作为参与的主要方式。在“说”中学历史,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学习方式。

一、“说”中学的可行性

1.符合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

历史知识具有间接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对这些研究的对象已经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接触研究。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的事物时,一般不是进行直接的原状性的展现,而更多的是借助教学材料和语言,来间接地表达历史的事物;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往的历史进程,也是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和实验,只能借助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强调学生的经验对教育的重大意义。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学生就不能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就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其理解要么是粗浅的,要么是存在偏差的,根本经不住“考验”。“从做中学”正是要力图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高中历史的学科“间接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把历史场景都设置出来,让学生去实践。但是另一方面却可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通过言语交流的方式,用语言表述学习的过程,以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做中学”落实为“说中学”“练中学”。

2.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保持将大大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是人的重要智能领域,它是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在高中文科课堂中,女性学生占到大半,文科学生特有的特点是“能说会道”,言语思维理应是文科学生的优势。但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课堂普遍比较沉闷,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授课的主要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语言表达的习惯。偶尔,当教师满怀希望地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室里突然会鸦雀无声,学生们把头深深地埋进书堆里。另一方面,经过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历史课中愿意和教师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成绩的进步特别快。从某种意义说,语言就是一把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如果平时能注意多开口锻炼,多尝试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问题,人的思维将会越来越敏捷,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将稳定提高。

二、怎样在“说”中学到知识

1.在“说中学”,实现从不知到知之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成人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教师会的,学生不一定会;教师以为学生懂的,学生不一定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教与学相符。

新教材将历史分成专题史,这种编排方法容易造成历史知识的条块分割,对高中生来说,不易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在每章节开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知识储备的问题,在新授课之前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反馈的情况再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与进度。

比如,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新授课前我安排学生围绕“1840~1949年中国和世界的情况”的问题,设计了这些问答:(1)1840~1949中国的政治状况怎样,欧美国家怎样,从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方面看;(2)1840~1949中国的经济状况怎样,欧美国家怎样,从经济制度、经济实力方面看。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了近代历史的学习状况,学生也在学习近代民主历程前,构建了近代史的基本框架,为下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说中学”,实现从知浅到知深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历史学科讲述的内容都是远离现实生活,对中学生来说有些历史问题、历史现象是难以理解的。历史也无非是一些人的活动,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换位思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在历史课堂上经常提问“如果你在当时你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站讲台,高高在上,学生坐下面,仔细听讲。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创设积极的言语情境,让学生“在说中学”,要解放的正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适当来个角色互换,放手让学生去把握课堂的主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上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新课或上某些不太复杂的复习课时,我尝试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来主讲。此时教师扮演学生,坐在学生之中,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讲。主讲学生随时准备回答台下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解决的则共同商讨,对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台下教师也适时地以问题形式提出,引起学生普遍关注和深入思考。

3.在“说中学”,实现从知识到技能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检验的主要形式还是考试。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面对最大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应考。如何帮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技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打出了“文科作业理科化”,要求用加大训练量的做法进行历史复习。怎样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又达到训练的目的?我采用的做法是:对题目先进行分类,有代表性地按类选择,给学生“说题”。所谓学生“说题”,主体当然是学生,就是要学生首先最快速地读懂题并精要地讲出题目的理解,然后提出初步设想,设计出解题的大体步骤,找到需要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能节省一定的时间,让简单的问题一带而过;更重要的是,“说题”的题量可以稍大,可以多次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判断解哪类题该用哪种思路。

学生在谈自己的答题思路时,表述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反思自己思路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反思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注意的地方,以求更大的进步。它带来的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入,促成思考分析问题方式的转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发展。

三、“说”中学教师的作为

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敢说、乐说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有问题敢问,有想法会说。教师可采用以下的做法:一要建立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教态亲切,时常保持微笑,面对学生的目光要柔和亲切。二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或轻拍学生的背部,真诚而大声地说:你说得真好!真棒!太好了!多年的实践表明,略带夸张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不仅能起到高于预期的鼓励效果,而且会因此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极大的信任感。教学中产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绩效明显提高。三是要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在平时成绩中加分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而重要的是要进行班级学习舆论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表现是老师欣赏的。

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情境中,在欣赏与肯定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产生交流的欲望和冲动,更乐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中学”便实现了。

标签:;  ;  

在“朔”中学史上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