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对人本主义的反驳_哲学论文

哲学是对人本主义的反驳_哲学论文

哲学就是人学驳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9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理论界对人学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热潮。在研究中,对哲学与人学的关系的认识,是意见分歧最大、也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歧见纷呈的见解中,“哲学就是人学”和“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是近来较为普遍也甚为流行的观点。

坚持“哲学就是人学”观点的学者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注:《跨世纪的主题:人学与哲学》,载《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第22页。)。

主张“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的学者认为: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人学,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使然,尤其是因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中“人”的主题的凸现和展开。人是实践的主体,亦是实践的目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来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主张“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不外乎是要告诉人们,哲学不始终是人学,哲学发展的现今阶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是人学。这种提法实质上仍然归属于“哲学就是人学”的观点,只不过是做了一些限制和让步罢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无疑也包括人。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把有关人的所有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也不把人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种特性作为主攻目标,而是在透视、探究人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的最一般的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最普遍的规律。不难看出,哲学层次上的人学的研究对象与作为具体科学或部门科学的人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笔者赞同这样的见解,即:哲学意义上的人学,本质上即是关于人的哲学,而不同意“哲学就是人学”和“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的观点。因为这两种提法既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所否证,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内容和原则所不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马克思本人世界观的演变与成熟,也始终伴随着对人及其本质不懈的探索和研究。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人自身”规定人及其本质到用理想化的劳动规定人及其本质,再到用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人及其本质的发展过程。

1843年,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时,马克思已经离开黑格尔转向了费尔巴哈,并深受其人本主义理论对人及其本质规定的影响,在解答人的问题上,马克思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羁绊,但又不是简单地接受和复制费尔巴哈,而是在整合与改造其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升了费尔巴哈的观点,把人看作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但是,在说明人及其本质时,马克思仍然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1、460页。)。在这些提法中, 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直接回答人的本质与人的根本具体是什么,但他已注意到了社会性对于人及其本质的规定作用,提出了“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的论断。这较之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理性、意志和爱,显然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是,这种从“人自身”阐明人及其本质的理论,依然是抽象的、空洞的、非科学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及其本质的见解有了深化和拓展,提出了“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等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 也就是生产劳动,是针对异化劳动而企盼的理想化的劳动,然而,用自由自觉的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推理人的本质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势必要预设一个人的真正本质同现实的人的对立。在资本主义异化存在条件下,人的本质异化了,人变成了非人,然后再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成为真正的人。这种把现实的人与人的真正本质预先相分离,然后再寻求统一的论证方法,仍然没有割断与费尔巴哈抽象方法的脐带关系。把预设的人的真正本质作为出发点,用自由自觉的劳动来规定人的本质,还不是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1845年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正确地找到了规定人及其本质的出发点。他将对人及其本质的考察同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把从主体方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人化自然和实现人的自由的高度,并将人对自由获得的程度同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进程统一起来,提出新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至此,马克思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把先前那种理想化的劳动转换成创造人类自身历史的实践活动,并由此发现,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全部都是在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展开和发展的,人们置身于其中的诸多社会关系对人及其本质的规定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样,马克思便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得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人的本质, 显然是人的社会本质,也就是说,完成世界观转变后的马克思,对人及其本质的考察不是从单个人来研究人,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研究人的,人的本质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的本质是同一的。马克思用现实的、活生生的、在历史中行动着的人来取代费尔巴哈的理性、意志和爱,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取代人本主义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这正是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较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更彻底、更科学的关键之所在。

勿庸讳言,哲学与人学之间确实纽结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深化对人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建构以整体的人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体现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也是时代的呼唤。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把哲学归结为人学,更不能把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超阶级的,而是受诸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研究人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因为社会实践和生产关系既构成人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规定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以什么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也就以什么方式规定自己和确证自身。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研究人及其本质的科学途径就是考察、研究人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以及人身上所纽结着的一切社会关系。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是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的结果,也是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而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展现。如果抛开人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将哲学与人学或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简单地用等号联结起来,非但无助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构,还会影响对哲学理论的定性与定位,甚至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上的片面化和偏狭化。

将哲学归结为人学、或者将哲学的当代形态等同于人学也为哲学自身的内容和原则、尤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原则所不容。人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认识人学与哲学的性质和内容。人学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研究人的科学,人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人的一般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有的学者把人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人的整体或整体的人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意思都一样。也就是说,人学理论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一般的人或整体的人存在的图景;另一部分是一般的人或整体的人的发展演化规律的图景。人学理论图景的基本要素由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和个体特性、人的利益和价值、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等等构成。那么哲学呢?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不是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所表述的那种板块结构的“两个主义”。这两个主义就其内容实质而言是一个主义。就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开篇所反问的那样:你们知道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便是对世界的根本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所要把握的不仅是人的图景,还有客观世界的完整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两个主义是相互包容、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确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在社会历史观中实施了唯物主义原则;确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就在社会历史观中贯彻了辩证法。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在内容上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实践、从社会根源上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之后,才为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实质。

把哲学归结为人学或者把哲学的当代形态等同于人学也明显地有悖于哲学、尤其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原则。哲学发展到黑格尔那里就已经贯彻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的原则。而发展到列宁阶段,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问题变得更加不容置疑。列宁在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明确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 列宁在这一论述中所讲的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三者统一”的原则。“三者统一”的思想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列宁《哲学笔记》一书的始终。对“三者统一”问题列宁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三者统一”的思想,把三者看成是“同一个东西”,其基本含义是:辩证法的规律既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同时也是认识的发展规律,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同时还是理论思维发展的规律,具有逻辑学的意义。在列宁这里“三者统一”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根本性质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者统一”已是勿庸争辩的问题。所以,没有理由将哲学归结为人学或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人学。而应该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上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笔者认为,讲三者统一,对黑格尔哲学应使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提法,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转换成“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提法为宜)。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关于人的学说是前后一致、首尾一贯的。既不能将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归结为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也不能将晚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作是“人类学”。马克思晚年之所以研究人类学,其目的一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原始公社的起源和发展;二是通过对人类史前史的研究,校正和调整唯物史观的某些传统观点,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检验、证实他所创立的唯物而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既然如此,那么,能不能就可以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有关人、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内容呢?不能,因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领域,只是为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找到了坚实的客观基础,马克思并没有到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更加广阔众多的领域中——包括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还有实践观、价值观、方法论等问题域中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不错,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但由此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归结为人学或者把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人学,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论就其实际内容还是自身的原则而言,都是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要完整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只讲自然观和认识论不讲人学,见物不见人是片面的。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唯物史观或等同于人学,无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约着与支配着人的客观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见人不见物也是片面的。哲学的过去形态也许是本体论,也许是认识论,也许是历史观。然而,哲学的当代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绝对不是纯粹的人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从根本上、整体上把握人,还要从根本上、整体上把握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而人类社会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客观物质世界没有完全人化,而且,客观物质世界也不可能完全人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要研究人的问题,从哲学的维度对人及其本质予以科学的规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马克思对人本学、人道主义和人类学的研究,都不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是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这一宏伟目标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什么对象变化和主题转换的问题,存在的只不过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作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研究的主题和最根本的任务仍然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民族最佳发展途径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以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有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唯物史观和哲学意义上的人学。换言之,以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统一为根本特性和建构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如果抛开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失去了依托,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也会蜕变得令人无法把握。

那么,人学何以可能又怎样可能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科学地建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既然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必然要有“人”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也自然缺少不了“人类社会”的内涵。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二者是相互渗透、彼此包容的。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社会结构层面和心理结构层面;二是人的“类”特性层面和人的“个体”特性层面。上述两个方面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共同规定人及其本质。其中,人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类”特性对规定人及其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正是在自己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类”特性中获得了个体的本质、价值和意义;而人的心理结构和人的“个体”特性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类”特性。人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类”特性与人的心理结构和人的“个体”特征是彼此兼容、互为前提的。所以,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综合协调起来考察和研究,才能建构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人学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  

哲学是对人本主义的反驳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