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流_心理学论文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流_心理学论文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具有某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操作行为主义者将有机体之操作条件反射与强化的相互作用视作有机体与环境的交换过程,现代交换主义者则将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视为相互有选择地强化对方的活动,操作行为主义透出了交换的色彩,现代社会交换则烙下了行为主义的印迹。行为主义的心理演绎研究策略曾给社会交换之探索带来曙光,但也几乎使其误入歧途。唯有拓展思维,采取多维、多层、多面之策略才能使社会交换研究走出误区,步入光明。

关键词 行为主义 社会交换 多维 多层 多面

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换具有某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乔治·霍曼斯在其作为当代社会交换理论发端的《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一文中宣称:“我自己最终将成为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原论者”。①他后来在其巨著《社会行为:其基本形式》一书中重申了这一观点:“我们相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基本的解释命题。”②这一表述充分昭示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与他日后将其交换理论建构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母体之中是完全一致的。正如E·P·霍兰德指出的:“霍曼斯的理论在个体奖赏的意义上比费斯汀格的理论更具有心理学内容。它之所以广泛地表现出这种特征,是因为它是基于强化观点之上的”。③

一、行为主义者的交换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有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之分。行为主义者否定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但是在具体的理论内容、观点倾向、研究方法和强调重点等方面,旧、新行为主义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认为,在所有心理学流派中以及在新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各家理论之中,唯有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学说最适合于用来作为建构其交换理论的基石。行为主义包括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在许多方面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具有某些类似,因为它们均基于这种假设,即人类是追求报酬的有机体,人们行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快乐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他们采取那些将产生最大报酬而得到最少惩罚的选择方案。在这里,报酬只不过是表达经济学家“功利”和享乐主义者“快乐”概念的另一种方式而已,而“惩罚”则等价于“成本”和“痛苦”的概念。在行为主义者眼里,报酬是强化或满足有机体需求的行为,相反,惩罚否定报酬或强迫支出能量以避免痛苦。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主要是围绕着斯金纳箱的实验展开的。兹让我们用斯金纳箱中的鸽子行为来加以说明。假设箱中有个灯(S[,1]),一个鸽子偶然能够啄到的盘子(R),箱子可能会偶尔提供一些刺激(S[,2])。假设程序是这样的:a,如果灯一亮;b,如果鸽子啄了盘子五次,那么,S[,2]发生。鸽子每啄盘子五次,S[,2]发生一次,如此持续很长时间。假设实验对鸽子作如下设计:C,如果鸽子最近一段时间很久没有遇到S[,2];d,如果啄盘子能够导致S[,2],那么鸽子就会啄盘子。在这些条件能够满足的前提下,鸽子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便会形成。

斯金纳依据鸽子所做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一系列行为规律。这些有关行为的理论原则在现代交换理论家手中略作了修改,但其主要的理论命题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融进现代交换理论的某些形式之中。这些命题主要有:A,在任何特定情景,有机体将会发出那些能够导致产生最大酬赏和最小惩罚的行为;B,有机体将会重复那些在以往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C,有机体将在与过去行为曾得到报酬的情景相似的情景中重复表现那一行为;D,目前的刺激如果在以往是与报酬相联系,那么这一刺激将会唤起与以往行为相类似的行为;E,行为的重复仅当它们能够继续产生报酬时才出现;F,假如某种以前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曾得到报酬的行为突然中断报酬时,则有机体将会表现出情绪冲动;G,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报酬愈多,该行为的价值变得愈少,有机体愈易于选择其他行为以寻求其他报酬;H,有机体被剥夺积极强化物越彻底(时间越长),它发出受到强化的行为的频率越高;I,一项行为愈是受到惩罚,有机体发出该行为的频率愈低;J,一项行为愈是受到强化,有机体发出该行为的频率愈高;K,某一特定活动频率的增加,受制于某一可选择活动频率的减少。

霍曼斯选择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石,并非是偶然的。这一学派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A,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特征,这就是围绕着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证分析。斯金纳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科学哲学的思想,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观点,把行为主义看作是关于心理学内容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哲学。他认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建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他宣称,行为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关,其理论中所用的全部概念只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各种不同相关形式或实验者的操作。在现代交换理论家看来,操作行为主义就是研究有机体的环境交换系统。在斯金纳的研究中,鸽子与环境进行交换,鸽子是否发生啄行为依环境是否提供刺激(强化)而定,反过来,环境是否提供刺激依据鸽子的啄行为。在现代交换理论家眼里,社会互动是一种社会交换,而社会交换关系即是人与人以及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表现为,交换双方依酬赏或惩罚而发生的彼此呼应和一致的行为变化,布劳曾指出:“社会交换被认为仅限于依对方的报酬反应而定的行为。”这种对交换行为的双边的、相互决定和相互酬赏的过程的界定,与斯金纳的操作分析如出一辙。B.它拥有大量的通过这一研究方法而获得的实证规则,而较少有理论解释。这一点正符合现代交换理论家们尤其是霍曼斯的胃口。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出现的大量命题,正是操作行为主义原则的翻版。霍曼斯认为,依据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研究基本的社会现象并建构基本的命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采纳心理学尤其是抛弃了社会和文化决定论的心理学原理(操作行为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包含着可应用于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最一般规律。无怪呼他感叹道:“所有社会科学的基本命题都是相同的,都是心理学的。”④当然,当代社会交换理论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引进显然已做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已被重新界定,其原理也被支解融汇于交换理论的命题之中,但是,这一血脉关系还是清晰可辨的。

二、交换主义者的心理观

霍曼斯在使用心理概念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含意,这反映出在不同时期他对心理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解,恰恰正是这些不同的心理观决定着他建构理论的取向。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A,在受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之前,霍曼斯的心理概念主要指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心理概念的陈述主要侧重于“个体及其行为的三要素”,他称之为“操作、情感和互动”。⑤这一意义主要在他早期研究人类群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B,1955年以后,霍曼斯改变了对心理的解释,意指对动物和人类共同行为的研究领域,或称行为心理学。这一概念在他所创立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C,1969年以后,霍曼斯对心理概念重新加以界定。他指出,心理学意指“作为人类的人的行为”,属于人类物种,它仅研究人类的行为,与非人类的行为相对应。它不同于研究群体中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同时也排除了非社会化的人包括儿童和病态人格,而仅仅局限于已经社会化了的成年人的行为。对心理学的这一重新界定显然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正如莱德菲尔德指出的:这一意义发展了人类的本质。但是,霍曼斯这一重新修正了的心理观并未给他在先前创立的行为主义变换理论带来多少改进。因此,这一概念只是被作为一种招牌而束之高阁。

霍曼斯早期对人类群体研究所使用的是归纳策略,而后期对交换行为研究使用的是演绎推理策略。这种转变使得他相信只有一种心理学最为有效,这就是由巴甫洛夫、华生创建,一直延续到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它包容其它种类的心理学,其中尤以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最对他的胃口,霍曼斯早期笃信,并不存在独特的人类行为,人类行为能够最终演绎成为来源于动物行为的心理学规律。只有借助心理演绎主义,人类的行为与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解释。这一心理观始终统治着他建构交换理论的全部过程。

霍曼斯认为,斯金纳实验研究中的鸽子啄圆盘与得到人类的强化是啄与食物或鸽子与心理学家之间的交换。食物强化了鸽子啄目标,而啄又强化了心理学家:告诉他有关动物行为的科学规律。由此他受到启发而相信,对于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来说,无需更多的概念,即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演化为相互强化的复杂形式即可。不仅要使有关个体行为的命题转化为适合社会情景的,而且还要把有关鸽子的命题改变为适合人类情景的。

霍曼斯希望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获得有关其交换命题的实证依据。他宣称:鸽子的行为完全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一种有关人类社会交换行为的模式,甚至是最复杂的社会互动也可以用解释动物行为的操作行为主义原理来加以解释。但实际上,其社会交换理论并未全盘接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仅研究外显行为的观点加以修正;对不可观察的现象尤其是人类的价值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当然,这种论述所使用的全部是行为主义的语言。

三、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命题

社会交换与行为主义的结合,其结果便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呈现了浓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色彩。霍曼斯将社会交换界定为:彼此相互有选择地强化对方的活动,并影响到未来交换可能性的两个人之间的活动或行为。他在其关于交换理论的第一篇论文中,就描述了一种社会交换的图式:在人类两人互动中,每一方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另一方行为的强化,强化即价值,每一方表现行为时要付出代价。这就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图式。交换者之间有一种行为的相互依赖,每个行为者的行为强化和塑造着对方的行为,每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反应,必须适合他所获得的报酬。他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表现程度依赖于他所获得的报酬的数量和种类。交换必须对双方均有利可图。霍曼斯称此为“人类交换的公开秘密”⑥。这一交换图式表明,先前在环境中出现的强化物决定后继交换模式的过程。他认为,把交换的动因归之于现在和未来的因素,而对适当的强化历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是错误的。显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论调。

霍曼斯对其所要建构的理论类型和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他希望在他的命题陈述中表明他的思想,解释关键的变量,从而形成一种逻辑演绎的结构。最终能够解释人类的互动行为。霍曼斯之所以对建构逻辑命题如此热衷,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斯金纳的影响。他写道:“它(斯金纳的理论命题)是由或然性命题而不是由范畴命题所构成的。命题是普通因果的陈述,而不是目的论的陈述。这种命题是高层次的。未来都是可以把握的,它们并不能一下子从更一般的命题中产生出来,这种命题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能够用来解释许多事情,当然,行为心理学也不是可以解释任何事情,但是,我确信它的失败只是在于缺少资料或在探索长而复杂的因果链条方面的困难,而不在于命题本身固有的不适用性。”⑦霍曼斯有关社会交换的基本命题共有六个。每一个命题均以其中主要变量来加以命名。霍曼斯坚信,这些命题能够为其解释更复杂的社会互动和宏观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带来曙光。命题如下:

A,成功命题(The Success Proposition):对于人们所采取的所有行为,某人的特定行为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B,刺激命题(The Stimulus Proposition):假如在过去某一特定的刺激或刺激集的出现,一直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越是与以往的刺激相似,该人现在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或类似的行为。

C,价值命题(The Value Propsition):某人行为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

D,剥夺——厌足命题(The 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获得某一特定报酬,该报酬的任何追加单位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E,攻击——赞同命题(The 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E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料想不及的惩罚,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越有价值,(E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所期望的报酬尤其是报酬比预期的大时,或者没有受到预料中的惩罚,他就会高兴并越有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就变得越有价值。

F,理性命题(The Rationality Proposition):在选择各种行为时,个体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结果乘以得到结果的概率乘积较大的一种行为。

上述霍曼斯有关社会交换的基本命题,其内容主要是来源于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化原理和基本的经济学原则。但他似乎并不想使他的命题简单地重复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因此,他对这些原则作了重新修正。在我们看来,霍曼斯的交换命题之所以是新鲜和重要的,是因为它们被应用于解释人类的社会互动。表面上看来这些命题与社会交换行为并无什么联系,这是因为“交换理论”并非交换行为的一个特殊子集。它所要表明的只是,社会互动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种交换形式。

命题A是对行为频率与报酬频率之间函数关系的一般陈述,它直接来源于桑代克的“效果律”。如果某人发现某一行为的成功能够为他带来积极的价值,那么,他就会不断重复同样的行为以获得更多的报酬,行为的频率依赖于报酬的频率。但是,这一命题所存在的问题是它没有说明个体第一次为何表现出该行为。同时,酬赏的方式对行为发生的频率也有影响,对于这一点它也未加解释。命题B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刺激泛化和次级强化原理的重述。在社会互动中,某些特定的人及其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和言语的特征构成了刺激。这些特定的人及其突出的特征在以往曾经构成对某个体的行为的报酬或惩罚的可区别性刺激。当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刺激再现时,这些行为也将会重现。该命题中的关键变量是,现时呈现的刺激与过去出现的刺激之间的相似程度,只有在二者的相似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现时刺激才会对行为具有启动和强化作用。命题C涉及到价值问题。根据这一命题,酬赏的积极价值的增长能够使某人更易于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惩罚的消极价值的增长会使得该人更不易表现出该行为。在社会关系方面,价值命题表明,那些能够产生更多利润或报酬价值的关系要比产生较少利润的关系更易于保持和重现。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前三个命题,实质上是对人类理性的陈述。它们表明,人们不断重复受到奖赏的行为,对与酬赏相联系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以事物的价值为基础表现行为。总之,它表明人类是理性的。用布劳的话来说即是:“人类依据过去的经验或对未来的期望,在可能的关系或潜在的行为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一个最好的。”⑧

命题D所陈述的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原理。如果一个人经常获得某种报酬,他便会对其感到满足。对于他来说,该报酬的价值便会降低,他便会变得更不易于表现出该行为。边际效用原理在经济学有关价格的理论中居于中心位置。同样,命题D在交换理论中解释有关交换率的确定以及交换关系的形成和断离方面,也居于中心位置。显然,具有理性的个体所从事的活动,其价值须大于放弃了的活动的价值。然而,依据命题D,人们首次所获得某一单位物品的价值最大,第二次其价值略减,第三次又减,依次类推,很快人们便会达到一个满足的位置,即该物品的价值降低到接近于零。这时,交换关系也就接近于结束了。当某一个体对某一特定报酬感到厌足时,这一关系中的互动频率便会减少,当对这些报酬的需要增加时,互动频率又会增加。

上述四个命题所表述的是,当个体在介入某一社会交换中可能获得报酬的情况。而命题E所表述的是当这种获取报酬的希望破灭时,可能出现的情绪反应。斯金纳观察到,当鸽子得不到预期的报酬时,便表现出愤怒和挫折,霍曼斯便由此推论人类也许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命题F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定理。它综合了刺激、成功和价值命题。在社会互动中,个体总是会遇到在众多的可能采取的交换行为中作出选择的情况。人们权衡各种可行的行动,他们预测或算计各种行动可能产生的报酬的价值,以及获得报酬的可能性。报酬的价值大但获得的概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该行动的可能性,相反,报酬的价值小但获得的概率大,就会提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这一命题显然是从成功和价值命题演绎而来。它表明,在社会交换中报酬的两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均不可能独立于另一个而单独发生作用。命题的内容表述的是理性算计的功利主义观点。但却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词语出现。

四、交换行为主义的缺陷与局限

交换行为主义理论自从本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引起了社会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人们对其大加赞赏,认为该理论冲破了传统研究的樊篱,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研究社会互动带来了曙光。但是,交换行为主义理论由于其创立者思想境界的狭隘和理论观点的偏激,因此表现出不少问题和难以自圆的破绽。

首先,交换行为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心理演绎主义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霍曼斯相信只有一种心理学最为有效,即操作行为主义。它包容了其它所有种类的心理学,显然,这是一种狭隘的陋见和误解;另一方面,他认为并不存在独特的人类行为,人类行为能够最终演绎成为来源于动物行为的心理学规律,反过来又根据动物行为规律来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的这种心理演绎主义观点,在思想基础上是忽视了当时科学哲学中出现的一种趋势,即人们对使用过时的与不相关的传统的物理学观点来建立科学的哲学观已颇感不满。人们开始反思:演绎方法是否是科学研究中唯一的和最好的方法。索培(Thorpe,W.H)指出:“许多人都认为,以往由于科学演绎主义的技术使我们能够成功地控制自然的力量,因此,我们现在就更应当接受这种理性的、机械主义的哲学观。但实际上,这是对科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演绎主义并非是科学家的活动与科学进步的唯一工具”。⑨柏特兰菲(Bertalanffy,Ludwig Von)也指出:“古典机械主义的科学观已经不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了,因为现代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牛顿定律或电动力学定律之类的有关‘过程的规律’,而是‘有组织的复杂的问题’。因此,科学研究中应要求新的策略和新的强调”。⑩即是说,当代社会科学是一种全新的类型,因为它所面对的问题要求获得有组织的整体的规律,而不是采用虚无主义的演绎方法,把有组织的整体机械地分化成最简单的单位,然后再用根据分解了的单位来推论整体的特征,因此霍曼斯的科学模式(物理学的模式)不适合于当代社会科学。

其次,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似乎存在着一种痛苦的矛盾。一方面,他相信他在使用心理学原理把人当作人类来进行研究,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学原理又来自于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更为突出的是,霍曼斯无视这一事实即人类不同于动物,其行为反应不必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人类对未来行为及其结果的预测不必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因此,霍曼斯交换理论对人类独立于过去经验对未来反应的预测的解释,就显得捉襟见肘鞭长莫及了。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其交换命题之中。兹让我们分析一下他的成功命题在解释人类行为时,所遇到的困难。成功命题:某项反应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某种酬赏(强化),那么该反应再次出现的频率或可能性就会增加。(11)这一命题没有表明当个体遇到一个新的情境,其报酬模式他不熟悉,他将会如何反应?或者个体认为未来的可能性将不同于他以往熟悉的酬赏模式,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同样的情形也反映在价值命题或其它命题之中。霍曼斯没有告诉我们,当个体产生了对未来可能性的估价时,其行为结果将会是怎样。或许我们对霍曼斯的交换命题要求太过于苛刻,因为在一项命题之中陈述过多的事实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但是,当我们运用其命题解释人类的交换行为时,却无法回避地遇到了上述情况。事实上,人类的交换行为不仅受过去成功经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对未来成功所抱希望的影响,这里所强调的是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力量,而建立在以动物为被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交换行为主义命题,对于解释这类现象却爱莫能助。

上述对霍曼斯演绎主义研究策略和行为主义交换命题的批评与非难似乎是显得严厉了一些,当然,他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还是主要的。其理论中的缺陷与局限将由后人来加以修正和补充,遗憾必将成为历史。

收稿日期:1995-02-25

注释:

①George C.Homans: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7-1958.V63,p597.

②George C.Homans: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Harcourt,Brace&World,Inc,1974,p67.

③Holland.E.P.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psychology.4th edition.1981,p39.

④Jerzy Szacki.History of Sociological Thought,1979,p526.

⑤George C.Homans.A Coneptual Scheme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Organiz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2(Feb.,P14.

⑥George C.Homans: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Harcourt,Brace&World,Inc,1974,p62.

⑦George C.Homans.Sentiments & Activities.The Press of Glencoe,1962,P48.

⑧Peter M.Blau.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John Wiley &Sons,Inc,1964,p18.

⑨Thorpe,W.H.Retrospect,1969,in koestler and Smythies,p428.

⑩Bertalanffy.Ludwig von.Chance or Law.in koestler&Smythies,1969,P59.

(11)George C.Homans.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67,p36-37.

标签:;  ;  ;  ;  ;  ;  ;  ;  

行为主义与社会交流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