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近期进展及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进展论文,近期论文,国外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11
修订日期:2013-06-30
1 引言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国内学者有关商业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评介和探索的文献就不少,主要成果有:陈福义等对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阐述[1];陆大壮对中国古代商业地理学的形成、近代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及建国后我国商业地理学的回顾和前瞻[2];周春山等人对1984年以来中国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的评述[3];杨吾扬总结了商业地理学的近期成就,指出了商业地理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4];石忆邵[5]、郑勇军[6]分别对农村集市、专业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张文奎等人对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7];侯锋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商业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指出空间分析和区域研究是商业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8];赵荣[9]、蔡宗夏[10]分别介绍了日本、法国的商业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发展特点,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日本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支柱是商圈研究和商业地域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城市商业规划政策和立法、商业活动的空间扩展与平衡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法国商业带来的契机和挑战等问题探讨。管驰明等人归纳和总结了19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的若干主要方向[11];桑义明等人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我国商业地理研究的趋向[12];张萍对历史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容做了概括[13]。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2004年以前国内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方面的评介较多,而对近10年的相关进展关注不够。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国外商业地理学的主要进展做简要评介,并对其发展趋向进行展望。
2 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近10年来,国外学者有关市场和商业地理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下列几个方面:
2.1 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新商业地理学研究
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是商业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但近年来,随着消费和创新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城市日益崛起,消费范畴逐步拓展,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奢侈品消费引人关注,知识资本的流动日趋频繁,新商业地理学便应运而生。
Wilson从商品流通中的社会关系视角,研究了商品交换和消费中的种族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和地理后果,指出应当重视并处理好商品流通中的包容和排外关系,通过削弱种族障碍将有助于扩展商品流通边界和消费范畴[14]。Hughes通过对英国食品和服装零售商学习开发他们的伦理贸易项目的方式的考察和评价,指出伦理学习实践不仅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创新方式以保持企业盈利、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裨益于他们在商业实践中成为更负责任的法人公民,从而在知识资本主义形态的形成中发挥较好的作用[15]。Hughes还探讨了知识流动与跨国贸易和管治的关系,指出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对维持地方企业、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16]。
由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构成的商品链或营销网络,拥有各类居住于不同地方的行动者,包括生产者、批发商、购买者、零售商、其他中介商和消费者。然而,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者尺度,而较少关注消费者。近年来,零售商创造和控制全球广泛的供应链的能力已经引起了商业地理学的关注。“新零售地理学”认为,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商品链不只是受到供应商的控制,而且受到消费者期望的驱动,因此,不能将它们分离开来进行“脱钩”研究,而应当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商品链或营销网络的综合研究。如Ilbery和Maye运用供应链简图,考察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地区(落后的农村地区)5种不同零售类型(农场商店、屠宰场、饮食承包单位、专业商店、超市)的食物供应链的发展,特别是重点考察了这5种不同零售类型的上游联系及与当地投入供应商的关系的性质[1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中介服务链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极少。因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此外,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的空间差异也需要引起商业地理学者们的注意。
近期的另一个进展是对动态的营销地理学即商品、消费者及其时空关系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包括消费者能感知的市场、虚拟市场(如电子商务)等市场生态学的研究探索[18]。
2.2 零售业国际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感召下,零售业国际化已成为近年来商业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内容集中于跨国零售商扩张的过程、动机、区位布局、进入方式、业态选择、驱动机制、溢出效应、应对策略等方面。
Gereffi从“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I)视角,分析全球化经济的转变过程及其联系,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全球商品链:消费驱动型和生产驱动型。在消费驱动型商品链中,大型零售商、分销商、贸易公司在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种模式的商品链中,海外次级承包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代工服务,因此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中;反之,在生产驱动型商品链中,跨国公司对资本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有绝对的控制力[19]。Dawson从国内市场和目标市场的市场饱和情况、企业管理者、消费者、国内法律等多个角度对零售商全球化扩张的动因进行了分类[20];Wrigley和Lowe对Dawson的分类加以扩展,并根据“推动因素”、“促进因素”和“拉动因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和细化的分类[21]。Alexander将零售商的全球化扩张动因归纳为满足国内市场、被动对外扩张、主动对外扩张和以全球化扩张为核心的四种类型[22]。Wrigley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跨国零售企业的扩张并非为了应对本地市场的竞争,而是通过将资本流入相对安全的新兴市场来获得盈利[23]。
McGoldrick将零售产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归纳为六个方面,即许可证方式、挂靠方式、特许经营方式、合资方式、兼并方式、自主开店方式等[24],此后的研究也大多支持这种分类方式。新兴市场中,新的零售形式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国外零售商投资的进入。Weatherspoon和Reardon回顾了非洲地区超级市场的扩张方式,并分析其是否会被欧美大型食品零售商所收购,重复其在拉丁美洲、东亚和东欧的模式来渗透非洲市场[25]。Wrigley将跨国零售业的经营策略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化经营,采用集中管理的形式,输出管理理念和文化,并追求购买、市场和后勤的规模化经营;另一种经营策略则更为灵活,多与当地企业合作经营,并在不同的国家开展权力下放[26]。
关于跨国零售业的空间影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颇丰。首先,跨国零售业的进入会对当地零售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当地零售商被挤出市场,或对当地大型零售商造成压力,促使其联合经营[27]。其次,跨国零售业在不同国家的零售商中产生竞争[28]。Rocha和Dib分析了沃尔玛进入巴西后外国和本国零售商的应对策略[29]。第三,跨国零售商的购买决定会对当地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30、31]。
需要指出的是,跨国零售商的进入不仅改变了当地购物的传统性质,而且改变了城市和社区的命运,同时还会引发当地原有零售业格局的重构。零售商供给战略的全球化增强了他们在本地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及本国市场的集中化程度,这些变化都对任何一个地方的零售商的实力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然而,关注跨国零售商与东道国市场的体制和受规章限制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案例研究较少。况且,这些影响既是相互的又是双向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Coe和Hess以东亚和东欧为例,对零售业国际化对当地供应网络结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32]。Mutebi探讨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政府对大型跨国零售企业迅速扩散到它们的城市地区的不同政策反应,及其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面貌的影响[33]。Wrigley和Currah考察了跨国零售企业崛起中电子商务面临的组织挑战,指出地方、空间和嵌入性继续影响着多渠道分配中的新经济发展[34]。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与本地化有机结合的时代潮流中,跨国零售商的战略本地化同样是其扩张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跨国零售商具有极高的地方嵌入性,主要表现在:跨国零售商设法建立和维持广泛的商店网络。采购他们的产品以满足各种消费文化的需求,管理与本地供应基地的联系及其扩散。Coe和Lee通过对韩国Samsung-Tesco联合经营公司的实证研究,剖析了该公司的战略本地化的三个特征:产品本地化、来源本地化、职员和战略决策本地化;指出跨国零售商的战略本地化是一个随时间演进的动态体系概念,而地方化应被视为具有对母公司产生更广泛影响潜力的双重动态体系[35]。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跨国公司及其区位选择时,还开始关注卷入全球零售分配体系中的企业结构和网络的异质性[36-38]。
2.3 购物中心的吸引、扩张与竞争研究
Maryam和Heidarzadeh从消费者的视角评价了伊朗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因素,以最大似然法估计相关矩阵,从而得到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最重视的是购物中心的租户组合形式以及购物环境[39]。Aloys和Cindy对荷兰2004年后新颁发的零售政策下大型购物中心的吸引力进行评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型购物中心的交通可达性、停车场、主要商业街长度、商铺类型、主力店类型等因素进行了模型分析[40]。
由于不同国家的跨国零售企业在同一区域或城市的空间扩张而引发的新的竞争格局成为近期的研究热题。Graff选择三个最大的折扣链Kmart、Target和Wal-Mart,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区位扩张战略及其竞争状况的差异性特征[41]。研究结果显示:这三大折扣链均采用超级购物中心的形式进行扩张,但它们的扩张区位与竞争状况存在明显差异,Wal-Mart的超级购物中心数量最多且分布较广;Kmart和Target将其超级购物中心集中于少量的大都市地区;与Wal-Mart和Kmart相反,Target则将其超级购物中心布局在中产阶层而不是蓝领职员为主的大都市地区;Wal-Mart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战胜了它的超级购物中心竞争者,现在正面临着主要杂货链的竞争。
Brandao Antonio等人比较了一座城市的两个购物中心的竞争关系发现,购物中心的商铺总利润虽然少于百货公司,但购物中心中的商铺却没有动机入驻百货公司,相反,百货公司会将自身分解融入到购物中心中[42]。
Lee和McCracken从商业活动的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在商业服务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丹佛市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的购物中心的区位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了两地购物中心的区位变化的动力机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它们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布里斯班的购物中心仍然倾向于中心城市布局,而丹佛的购物中心则呈现出郊区化态势,这种差异性与两个城市不同的购物中心开发政策及产权制度相关[43]。
2.4 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与产业区位的研究
Davis和Weinstein将赫克-俄林的新古典比较优势模型和克鲁格曼模型结合起来,以OECD国家为例,对“国内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进行检验,证实“国内市场效应”对OECD国家制造业的细分具有重要作用[44]。Behrens基于对市场规模所依赖的“职能等级”的观察,通过对交易商品和非交易商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市场规模对产业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商品通常存在“国内市场效应”;而对非交易商品,这种效应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产品差异化的程度[45]。高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一般支持“国内市场效应”,而当产品能够充分替代时,一种反向的“国内市场效应”就可能出现。
2.5 商业空间重构与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
Halbert运用修正后的统计和制图方法论工具,分析了巴黎大都市区从传统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演进的过程中,中心城区与郊区次中心的经济地位的互动演变态势,证实了巴黎大都市区内部商务服务业的分散化与核心商业区的扩张是并行不悖的,因此,核心商业区衰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46]。不过,他认为“分散化不可能成为21世纪大都市区的典型特征”的大胆预言尚为时过早,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尽管学术界对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做过一些研究,但全球和地方供给结构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消费者长期行为的累积效应的研究却关注不够。Clarke等人以英国港市Portsmouth为研究背景,通过对1980年和2002年消费者购物态度和购物行为所进行的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首先从当地商店之间的选择这一地方层面,探讨了零售业重构对消费者选择的长期影响效应,以期廓清零售业竞争与消费者选择经验之间的联系[47]。Jackson等人又从商店内部的选择这一更微观的邻居和家庭层面,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了零售供给的选择过程及其与消费者空间选择的关系[48]。结果表明:消费者在商店之间的选择可以根据可近性和便利性来理解;而消费者在商店内部的选择则与价值观、价格和质量有关。而且,消费者在商店之间和商店内部的选择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强烈影响。由此可知,必须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其家庭背景关联起来进行分析。
2.6 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Athreye和Keeble基于英国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定量测度和分析了专业性的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和企业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49]。他们认为,专业技术中介服务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结构性差异又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行为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密切相关,正是企业的技术行为差异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差异,而技术行为差异又源自劳动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性的技术中介服务市场的出现。
Head and Mayer基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思想,即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收入与该国到达巨大市场的运输成本(距离是关键指标)有关,通过构建市场理论潜力与可达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论证了市场潜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证实了市场潜力是人均收入增长的有力驱动因素[50]。
Watson认为,在英国城市地区,城市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大型购物中心,传统的市场几乎成了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因而他选取8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市场,通过对这些样本市场上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活动的考察,探讨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市场的社会潜力。他得出结论:市场作为一个场所,能够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一个重要的公共和社会活动空间[51]。他的研究拓宽了我们对这种城市空间的理解,可视为市场社会地理学方面的一个研究尝试。
2.7 商圈与集聚经济研究
商圈研究曾是商业地理学的传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商圈生命周期理论、商圈空间结构演变、商圈与交通可达性、商圈划分模型、商圈租金等方面。商圈与集聚经济研究近来也受到关注。以往文献对集聚经济的测度多集中在制造业,或关注生产力、工资、人口等要素。一般认为,商业业主之间之所以趋向集聚,很大程度上是受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影响;集聚力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日本流通学者石原武政认为,形成商业企业集群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降低消费者成本;二是解决消费者商品需求种类远远大于供给方能力的矛盾;三是集群内店铺对外部的依存关系[52]。也有学者认为:商圈内外部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以及乘数效应是影响商业企业集群的主要原因。Drennan和Kelly则另辟蹊径,从办公楼租金的视角来研究集聚经济,通过分析美国49个样本调查区域的120个主要办公楼市场过去18年的租金变化特征,并构建模型来定量测度集聚经济对办公楼租金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大都市CBD中的办公楼市场存在集聚经济,而中小城市和郊区办公楼市场中的集聚经济效应并不明显[53]。
3 商业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向
3.1 创意商业逐步崛起
创意商业是指建立在创意产业基础上的、以提供商品展销、物流、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科研、休闲、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商业和商务服务。如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为了促进各国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打造世界级的创意集群,在着力提高创意产业的企业化与创造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创意商业,通过建立泛北欧创意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设立泛北欧创意投资基金、推动北欧创意投资俱乐部、树立对“北欧品牌”的忠诚度、发展北欧创意集市等一系列举措,来振兴和拓展创意商业,增强其全球竞争能力[54]。随着全球创意集群的成功推进,创意商业及其空间差异将会成为未来商业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3.2 节能店铺正成为低碳商业发展的新潮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日益深入人心,环保和节能问题备受关注,低碳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低碳商业亦方兴未艾。在特易购(Tesco)、沃尔玛等商业巨头的引领下,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店正成为低碳商业发展的新宠。这种节能店大规模应用了全新风换气系统、冷凝水回收系统、电子膨胀阀、高效节能风机和高效电子整流器等一系列国际顶尖水平的节能设备,从而实现了空调、冷冻冷藏以及照明的低能耗[55]。据分析,这些节能店在提供绿色环保商品的同时,预计可节约能源25%-30%左右。因此,低碳商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同样将会成为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兴奋点。
3.3 伦理商业与伦理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商业和贸易竞争中的公平性或平等性是商业地理学关注的又一个核心问题。国家、区域或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易于导致商业和贸易竞争中的不公平性,进而影响到其间商业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商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球供应链的公共政治意识也不断增强,零售商如何学会把伦理贸易规则和标准纳入到主流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便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实践任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商业企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商业企业和贸易机构的社会审计方面的培训以及伦理贸易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其伦理贸易方面的法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是商贸企业和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公平贸易向伦理贸易推进的关键举措。伦理商业和伦理贸易地理学有可能成为新的生长点。
3.4 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的研究愈益深化
市场特别是大型市场既是商品、信息、交通和服务的集合地,也是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基地。当前这些大型市场大多已从纯粹的交易场所转变为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配送、加工、研发中心、办公、食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产经营流通模式,成为研发设计中心、制造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创业企业孵化器、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交互融合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这些大型市场“综合体”已远非昔日的传统市场,它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重要。市场的发育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而且有助于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样,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有利于为市场的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大的支撑,而且产业链的细分、拆解、重构、融合、交织和渗透,也必然会对原有商业模式提出创新的要求。传统商业区位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均质、静态、封闭”等几个方面[56]。新的商业区位研究必将突破这些不足,以“异质、动态、开放”的新思维,深化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的综合研究。如Yan和Molly对美国三种主流零售场所(中央商务区,CBD;生活休闲中心,Lifestyle Centres;封闭式购物中心,Enclosed Shopping Malls)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这三种类型零售场所的零售性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这三种零售场所的接受程度,首次将近年新兴的生活休闲中心纳入到购物中心的研究体系中来[57]。
3.5 定量分析和模拟仍然是商业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定量化和模型化既是当前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又是商业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借助GIS技术和手段,采用数学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各类商业活动中心、全球商品链(GCC)、全球生产链(GPC)、全球市场网络(GMN)展开定量分析和模拟将是未来商业地理研究者的一个新课题。
标签:地理学论文; 商业论文; 商业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商业空间论文; 商圈分析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地理论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