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提问行为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及对策探讨论文_莫瑞霞

基于教师提问行为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及对策探讨论文_莫瑞霞

茂名市高州市分界镇飞马小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答非所问"现象的成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自弹自唱,必然会涉及到课堂提问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未听清楚教师所提问的问题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对数学课的热情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点名要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回答,无奈学生还在神游,由于未听清楚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果就是学生用"答非所问"来应付教师。

(二)教师的提问方式缺乏趣味性,学生对问题关注度低

问题的趣味性十足,则能促进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趣的问题则关注度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提问的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对教师所提的数学问题未能产生足够兴趣,学生心不在问题上,自然是"答非所问"。教师所提的问题也无疾而终[1]。

(三)教师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存在漫无目的的提问现象

提问如果能直指问题核心,目的性明确,则能有助于学生解答问题。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由于词不达意,所提的问题的目的性不明确,学生半知半懂,无法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核心。答案自然未尽人意。

(四)教师的问题属无效问题,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未能清楚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什么效果性,只是简单地提问,为提问而提问,没有发挥问题的价值。此类问题缺乏有效性,属于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如"大家都懂吧?","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类低效的问题,无法得到学生有用的信息反馈[2]。

二、解决学生"答非所问"现象的对策

(一)以趣味性问题为起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时,将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提出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趣味化的素材或内容,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就引导学生将问题与课堂上知识结合起来了解和学习,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和思维,从而有助于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章"认识更大的数"这章节数学内容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问问学生"你爸妈平时有没有给零花钱你们用吗?"学生们一听问题是和自己生活有关系的问题,就来了兴趣,纷纷都举手说爸妈有给零花钱我用。然后教师再问学生"那你爸妈给你零花钱最大的金额是多少啊?"有的学生回答说是一百元,有的说是五十元,有说的十元,通过这有关零花钱的提问,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提出来了,教学氛围也活跃起来了,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将学生的情绪引导到"认识更大的数"这章教学内容上,向学生讲授比"零花钱"更大的数。由此可见,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用趣味化的方式提问出来,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用针对性强的、有目的性的提问启发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在讲解知识关键点难点时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刺激学生的答题思路,以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的高低,决定是否需要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66页"除法"这章节数学内容时,先在教学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和你妈一起出去买东西,你看到商店里有卖棒棒糖的,二元一粒,你想要吃,你妈给了你8元,你可以买多少粒呢?"学生一听是关于吃的问题,立即开动脑筋,数学水平高点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答案:4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接着针对第一个问题做个扩展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0元,你想买个20元的书包,那你能买多少个呢?",这个问题较上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做了个拓展,难度提高了,学生就根据上一个问题重新思考起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程度,开始教授学生怎样做"除法",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点消化,掌握好"除法"的概念内涵。

(三)创设情境提问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提问中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此学生有时会觉得难以理解,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提问的内容越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魅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创设情境提问时要注意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学习能力、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创建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接受程度,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运算律的50页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班中挑选两个穿紫色衣服的女学生,两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学生,叫这四个学生同时站在讲台上,学生站位的排列顺序是一个紫衣女学生,一个蓝衣男学生。四个学生在讲台站一排,下面的学生的目光全集中到了讲台,然后教师就提问学生:大家都讲讲这四位同学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四位同学所穿的衣服的颜色有没有相同?讲台下的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的答案。都说只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紫色和蓝色。然后教师就把穿同样颜色的学生站在一起。接着教师就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上"86+53+24+47",写完就问学生这组算式相加是多少?学生就按正常的节奏来计算,等学生都算完了,就和学生们讲述加法运算定律的规律。加法运算定律中的数字可以变动位置相加的,同类的可以相加,86和24就像穿紫色衣服的女同学,53+47相当于穿蓝色衣服的男同学。加法运算可以通过变换彼此间的位置来加快运算速度。通过这种情境提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生活的实例来加深认识,既加深了印象,又通俗易懂。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提问要直指问题的重点,提高提问问题的准确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除了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外,还需要考虑问题是否具备有效性,一个有效的问题能让学生开动脑筋,思维会进入到数学的知识点中去,从而令到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有效率。那教师应怎样将提问才变得有效率变得有给力呢?教师最好从提问时机和问题本身进行考虑。对于引导性的问题,教师就先在教学前期就提出,让学生可以有足够时间去预习和了解。发散性问题,则在教学完毕后提出会有更好的效果;对于内容方面,则需要根据内容的方向,拓展其内容,使学生有更大的启发和收获。

结束语:

数学教学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任凭教师在讲台上自弹唱,对教师的提问自然是"答所非问",因此,针对这种"答所非问"的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通过提高提问教学的质量,用趣味化的提问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用有目的性的提问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魅力,用有效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各种提问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质量,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凡.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J].东西南北:教育,2018(13):290[2]

[2]程红平.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法[J].东西南北:教育,2018(14):336

[2]彭显平.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设计[J].东西南北:教育,2018(15):62

论文作者:莫瑞霞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基于教师提问行为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及对策探讨论文_莫瑞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