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论文_王舒鹤,李德杏,阚湘苓

论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论文_王舒鹤,李德杏,阚湘苓

王舒鹤 李德杏 阚湘苓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0193

【摘 要】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概括论述中医人文教育的古今情况,对比分析,旨在寻求加强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医教育;高等中医人才;人文教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是一门由人文-技艺双重主导的学科。[2]“人文”最早见于《易·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在古代,中医学称为医道,这个“道”,是一种切身感受。[3]医道的存在,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医家对“人”的重视,揭示了医生应具有人文素质的要求。

1.中医人文教育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中医教育包括师承教育、学校教育、自学以及中医书院几种,人文教育在师承与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师承模式下师生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选择老师,对于素质差的学生,老师可以拒绝接受。梁代杨泉在《格物论》中记载医学生要聪明达理,廉洁淳良;《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也提到要“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成功拜师后,老师口传心授,学徒耳濡目染,教学中注重医理传授,注重临床实践和医德的培养。[4]

古代官办医学院校始于南北朝,形成和完善于隋唐时期。[5]至清代,课程设置从太医院教习厅到中医书院,缺少对人文课程的重视,人文缺失现象初步显露。随着改良医学教育呼声四起,[6]利济医学堂、云南医学堂应运而生。利济医学堂设置国文、历史、音韵等多门课程。[7]云南医学堂以传道授业、济世活人为教育目标,充满了对医德品行的重视。[8]利济医学堂、云南医学堂的开设补充了清代中央医学教育与中医书院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为振兴现代医药事业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

2.现代中医人文教育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1956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所中医学院建立,从此中医教育正式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9]1962年五老上书与“全国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加强了经典课程的学习,古代医道在经典中得以体现。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邓铁涛等名老教授对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痛心疾首,曾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典传承。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大约占8%,分为三个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人文素质课,医学人文课程。大多人文教育课程为思想政治课。[10]对于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通过教学反馈提示,存在着实际操作过程中未予以重视、课程死板、学生无兴趣等问题。[11]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此问题的关注有待改进和提升。

3.人文教育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人文教育是历史的选择

回顾中医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优秀中医人的必经之路。缺失了人文教育的清朝官办体制面临着崩溃瓦解,而取代它的医学堂中,保留人文教育的利济医学堂和云南医学堂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对后世中医教育有借鉴指导作用。

3.2人文教育有助于理解医理

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详细论述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医学知识,并指出习医者还应通晓易学、老庄之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学等,可见中医学与古代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思维方式很难被从小接受现代科学的学生所接受。轻则不理解医理,死记硬背,重则对中医失去信心,投奔西医。

3.3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医”

孙思邈对大医的定位为“精”与“诚”,我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定义,“术”为“仁”的实施方法,“仁”为“术”的精神支持。人文教育中渗透的仁、恕、精、诚思想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道德与职业信仰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加强中医院校人文教育对策

4.1加强中小学人文教育

中医事业是中国精神的依附,是传统文化的脊梁,中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其意义深远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畴。[12]201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成功挂牌;同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蔷薇小学、晶城中学也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医药领域的特色建设。

4.2提高生源人文素质

中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决定了中医学生要有一定的人文基础,所以在人才选拔上中医院校可适当招收优秀文科人才;[13]鼓励吸引名牌大学本科文史哲学生攻读中医硕士博士学位。[14]

.3发扬大学人文精神

以人文素养基本构成为本,参考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一般组成,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另外任用高水平教师,加强政治课堂医学人文知识渗透,可提高教学质量。除课堂教育外,还可通过举行讲座,开设社团活动等方式加强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建设。

5.总结

综合上述观点与具体实践笔者认为,中医院校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在中小学阶段不断渗透、培养兴趣,大学阶段进行合理引导、深入研究。当前我们能做的是加强学校的重视:调整人文课程比例,增设选修课,在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中体现相关内容;同时授课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医学的认知与理解。这过程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引导,中医人不断探索努力,虽然过程艰难但其效果与影响必定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参考文献:

[1]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

[2]李文彦.高等中医教育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医教育,2001,20(4):1-2.

[3]曲黎敏.中国古代文化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中医教育,2005,24(1):20-22.

[4]盛亦如.中医教育史研究综述(1949-1994)(待续)[J].中医教育,1995,14(6):10-14.

[5]吴云波.我国医药教育起始年代辨识[J].中华医史杂志.,1982,(1):23.

6]李梦华.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研究[D].云南:云南中医学院,2013:8-10.

[7]金日红.利济医学堂始末及教育概况[J].中华医史杂志,1982,12(2):90.

[8]李梦华.浅析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思想[J].光明中医,2014,29(11):2444-2445.

[9]刘理想、张其成.从“五老上书”论坚持中医教育的主体性[J].中医教育,2006,25(6):13-16.

[10]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9(2):106-109.

[11]郭梦舟、吕宾、孟立娜.浅议中医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21-22.

[12]朱未来、王元勋.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12-14.

[13]陆丽明.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J].亚太传统医药,2006,(11):39-42.

[14]郑蓉.以史为鉴浅谈中医教育[J].医药世界,2006,(7):56-57.

作者简介:王舒鹤(1996—),女,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论文作者:王舒鹤,李德杏,阚湘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  ;  ;  ;  ;  ;  ;  ;  

论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论文_王舒鹤,李德杏,阚湘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