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183;目的#183;价值--对康德真善美哲学体系的反思_哲学论文

自由#183;目的#183;价值--对康德真善美哲学体系的反思_哲学论文

自由#183;目的#183;价值——对康德真、善、美哲学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目的论文,哲学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现象和本体、知性和理性、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必然和自由等等区分开来予以考察并作出系统的论述,康德实为哲学史上的第一人。但区分开来进行考察,正是进一步联系起来的重要条件。康德以独特的方式企图把他自己割裂开来的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一方面,他对对立的二者进行比较,把实践理性置于理论理性之上,把自由置于必然之上,开创了对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探索的新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他又想方设法寻找中介、中间环节把对立的二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康德把哲学区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个部分,而把判断力作为中介,中间环节。“判断力批判作为使哲学的两部分成为整体的结合手段”。①

判断力批判何以能作为使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成为整体的结合手段?判断力何以能成为知性和理性的中介?

首先,从康德整个的哲学体系来看。

“纯粹理性批判……却是从三部分构成的,即纯粹悟性的批判,纯粹判断力的批判和纯粹理性的批判。”②康德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纯粹理性(广义)批判的体系,是对包括知性、判断力、理性全部认识机能在内所作的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写作有先后,都自成系统,各有特殊的内容,但只有在康德统一、整体的哲学体系中,在各个批判的相互有机联系中,第一部分才能获得其完善的意义。康德本人就十分强调哲学的体系,“依据理性之立法的命令,吾人所有之纷歧知识不容纯为断片的,必须构成一体系”。③

作为统一、整体的哲学体系,或显或隐地必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在其中,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贯穿着的是必然和自由这条红线。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中提出四个二律背反,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作为宇宙整体的世界是不能认识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而且他把思维中产生的矛盾归结为四种,也是有局限性的。但他却抓住了关键,康德所提出的四个二律背反,始终是哲学、科学以及社会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从古代到当今,都带着时代的烙印,“自然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斗着。在四个二律背反中,康德并没有分出主次,或指出那个更为重要,它们都是各有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但在康德哲学中,第三个二律背反,即必然和自由无异是最为突出的。在该书的最后“纯粹理性之建筑术”中,康德明确指出:“人类理性之立法(哲学),有二大目标,即自然与自由,因而不仅包含自然法则,且亦包含道德法则,最初在两种不同之体系中表现此二者,终极则在唯一之哲学的体系中表现之。”④这里的“唯一之哲学的体系”应可理解为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至判断力批判在内的统一、完整的哲学体系。可以看出,在第一个批判中,康德已相当自觉地提出了自然的必然和人的自由贯穿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思想。

其次,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内容及其关系来看。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阐述了认识的问题,着重的是自然的必然,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道德的问题,着重的是意志的自由。从一个视角,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二种不同的先验能力,必然和自由被分别在二个不同的领域中演绎着;但从另一个视角,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只是同一个纯粹理性的不同方面,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都同时贯穿着必然和自由。

自然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但自然的普遍必然从何而来?康德认为,它不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相反,却是人给予的,“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⑤。一方面,康德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人,受着自然的必然的制约,是没有自由的。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康德强调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的能动作用,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而是法官和证人的关系,隐含着人对自然的支配和统治、人在自然面前是自由的思想。而且,限制必然,正是为自由留地盘。康德的认识论作为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有机部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论证人的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道德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⑥。在道德领域中,他正面、系统地论述了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指摆脱了自然,不受自然的必然的支配。但康德所说的意志自由并不是任性的、无规律的。在意志的领域与在认识的领域一样,也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和规律的。他指出道德的首要和主要之点就在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立法原则。”⑦道德的绝对命令本身就含有普遍必然地存在而又普遍必然地被遵守的意思。只是道德领域的普遍必然性和规律与自然的不同,它的存在和遵守是意志的自决、自主和自律。意志,也就是理性,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立法。意志自由和自律的密切相关正是在道德领域中自由和必然的统一的康德表述。虽然这个表述并不尽善,但不失为至今乃具有巨大影响的创见。

康德之把自然和自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意义和失足,这里且不赘言。从以上却可以看到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他也企图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把二者联系起来。在自然的必然中强调人为自然立法。在意志自由中又强调理性为自由立法。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康德煞费苦心企图论证的既是在本质上相同的理性中存在着的普遍必然的先验法则,又是主体所具有的自由立法的创造精神。必然和自由不只是分别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辩证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在康德的认识论和道德学说中。当然,必然和自由在康德哲学中并不是并列的,他先验地却深刻地揭示了实践优于理论、自由高于必然的思想,这也正是康德真、善、美之所以能成为统一、整体的哲学体系的重要契机。

再次,从判断力本身的特点来看。

前二个批判是有内在联系的,是同一个理性批判的二个不同的方面,贯穿着同一条必然和自由的红线。但从整个哲学体系来看,这种联系还是不够的。在康德那里,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毕竟是割裂开来在理论和实践二个不同的领域中论述的,而自然立法和自由立法是“悟性和理性在一个而且是同一个的经验基地之上”的两种不同的立法,这就需要一个过渡、中介、结合手段。

判断力之所以能作为知性和理性的中介,与康德对判断力的独特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康德把判断力界定为“一般地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机能”。⑧判断力又分规定着的判断力和反省着的判断力两种。规定着的判断力是把自然界中的特殊归纳在知性所给定的普遍原理、规律中,而反省着的判断力则通过审美和目的论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到普遍”。⑨虽然程序不同,但二者都涉及到自然的特殊,都是表示普遍和特殊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提出了反省判断力的一个超验原理:“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一个物体和谐物的只是按照目的而可能的品质相一致时,唤做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所以判断力的原理,在涉及一般经验规律下的自然界诸物的形式时,唤做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界的合目的性。”⑩可以这样理解,这种“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就是把自然,包括艺术甚至社会看作一个合目的的有机、系统的整体的超验原理。

“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是“自然的合目的性”把原来独立的审美和目的论在反省判断中联系起来,审美判断涉及的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目的论判断涉及的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而且也正是“自然的合目的性”把自然和自由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并使最后目的成为可能,“判断力以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纯粹理论的过渡到纯粹实践的,从按照前者的规律性过渡到按照后者的最后目的成为可能”。(11)

“审美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美学著作,同时也是联系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中介。康德哲学由审美判断力作为中介而形成真、善、美的体系。在康德那里,作为中介的美的领域是自由的,又是必然的,也是合目的性的。在“美的分析”中,康德指出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是不管内容、不计利害而又具有普遍必然的合目的性的纯形式的鉴赏。由于审美快感是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对对象没有任何欲求,它是一种“自由的愉快”。但美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只是美的普遍必然性与真、善中的有所不同,它的特点是并不依赖于概念,而来自先验的可以普遍传达的“共通感”。“共通感”不是外在的感觉,而是“建基于我们认识诸机能的自由活动中的自由的情绪,而不是建基于概念”。(12)显然,审美的“共通感”的普遍必然性也是主观的。

自然和人,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在康德关于“崇高”、“天才”和“艺术”的论述中得到更深层的揭示。“人们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是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做艺术。”(13)康德认为:艺术不是自然,又好象自然;艺术是有意图的,又须象是无意图的;艺术把行为建立在理性目的之上,却又无实在的目的;艺术是自由的,而仍然需要着某些强制性的东西。艺术需要天才,艺术是天才自由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通过天才,“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14)。在天才这一天生的心灵禀赋中,显现了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审美判断并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愉快或不快的感情来判定形式的目的性的机能,康德称之为主观的合目的性。这种主观的合目的性是建立在想象力在自由中的活动的。但他认为不能把自然的形式只与主观感情相联系,自然自身的存在就具有客观的目的。目的论判断就是通过知性和理性来判定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的机能,康德称之为客观的合目的性。在目的论判断中,康德强调的是内在目的,也就是绝对的目的。自然是按照内在目的的规律自行组织起来的有机、系统的整体,其中部分和整体、部分和部分、原因和结果、目的和手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目的论判断中,可以看到德国古典唯心辩证法的创始人杰出的关于联系、系统、发展的思想。

康德强调自然的客观目的的主要之点在于最后引出“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的论断,先验地揭示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的思想。他甚至断言,没有人类,没有理性存在者,没有道德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自然界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人类,整个世界就会成为单纯的荒野、徒然的、没有最后目的的了。”(15)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而且,只有有了人,才有目的的概念,才能提出自觉的目的,自然界才具有最终目的。“只有作为道德的存在者才是我们承认为世界目的的。”(16)在康德那里,自我是认识对象之所以成立的根据,那么同样,理性存在者、道德的人是自然之所以能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的先决条件。

康德提出过人是目的的著名道德原则,说明人不是手段,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客观目的”。康德把自然界的最终目的又回归到道德的人,但作为自然的最终目的的人比在道德领域中所说的人是目的的人来说,更显丰满和完善。粗略地说,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道德的人:

他是与自然结合的人。在前二个批判中,自然和人被分割开来,置于二个不同的领域,而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力图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当然也可说是调和起来),自然界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是象有机物一样的自然目的,而是“这个作为目的来说,终之是通过人和自然的结合而得到促进的目的”。(17)

也是文化的人。“通过人和自然的结合而得到促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人的文化。“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18)与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密切联系,他以自由和目的来定义文化,称之为一种理性的存在者能自由地抉择目的的能力。面对当今关于文化的百余种说法,自有其不衰的魅力。虽然,康德又指出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是具有自然的这个最终目的的条件的,文化之成为最后目的是与道德相联的。但谈到与文化有密切联系的道德的人,就涉及到社会、历史等领域,闪现出走出抽象人性的迷宫的一线曙光。

又是自由的人。康德不但指出文化、道德的人是有自由地抉择其目的的能力的人,而且还进一步把自由的概念发展为人的自由的概念。“自由概念充分证实它的实在性是通过理性的因果作用的,而这个就是服从道德律而且同时又服从自由通过这些规律而规定的最后目的的人的自由这个概念”。(19)在人的自由的概念中,更明确地揭示出自由和规律、必然性的统一。

康德十分重视目的的问题,但目的本身并非就是目的。康德的目的论,主要是道德的目的论,考察的中心是人,是人的自由,是人的自由在自然中的最终实现。

不过,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有不少“谜样的东西”和“暖味之处”,康德自己也以为难以说清,那就给予后人更多探索的余地了。

在道德学说中,康德继承以往的传统,对道德价值作了深邃的阐发。他崇尚动机而非议效果,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动机论的典型代表。他所说的动机不是指好的或坏的动机,而是不管内容、不计利害、不虑及行为效果的道德动机。“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预期的效果,也不在于这种预期效果的动机的任何行为原则。”(20)这种可说是没有任何动机的动机,才是真正的道德价值,究其实,只是一种普遍立法。

这样,在康德那里,只有善良意志才具有道德价值,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并不因它期望的事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21)这样的善在自身之内就具有全部的价值,它自为地就是无比高贵的,即使竭尽全力而仍一无所获,它仍然象一颗宝石,自身发射着耀眼的光芒。

善良意志不但在自身之内具有全部价值,而且具有绝对的价值。康德指出,工作上的灵巧和勤劳有市场价值,聪明和活跃的想象力富于情趣的欣赏价值,只有“善的意志是人生存能唯一借以有其绝对的价值”(22)。康德所谓的绝对价值的显著特点就是不论内容,不计利害。在这一意义上说,美也是具有绝对价值的。他曾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美使人愉快并提出人人同意的要求,在这场合人的心情同时自觉到一定程度的醇化和昂扬,超越着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别的价值也按照着它的判断力的一类似的规则被评价着。”(23)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自然的最后目的时,康德进一步把绝对价值和最后目的、人的存在以及人的自由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哲学体系更为统一、完整。康德把价值与人的存在本身联系起来,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作为自然最后目的的理性、道德的人,也就无所谓价值,“如果世界只是无生命的物所构成,或者甚至是部分有生之物然而是无理性的物所构成,那末这种世界的存在就会毫无价值了,因为在它里面不会存在着任何的存在者对于价值是什么有丝毫的概念的”。(24)因为只有有理性的道德的人才会有目的的概念,同样,也才会有价值的概念。这样,价值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外在的,“唯有人自己才会给予其自身的价值”。(25)

更重要的是康德把价值与人的自由密切联系起来。一方面,他指出从自由中才能得到价值。即使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如果他们的理性只能把事物存在的价值寄托于自然对他们的关系,就是寄托于他们的福祉,而不是从原始的根源来为自己得到这种价值,即在自由中得到价值,那末诚然在世上是有相对的目的,可是没有绝对的目的,因为这种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存在仍然总是一直没有目的的”。(26)绝对的目的和绝对的价值在康德那里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有从自由中才能达到绝对的目的,才能获得绝对的价值。另一方面,康德又指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自由。人的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所得和他所享受的,人自身的价值“是在乎他所作的事情,在乎他不是作为自然锁链的一环,而是在他的热望能力的自由上……”(27)。康德认为,物质的享受的幸福即使有价值,也只是相对的价值,获取幸福说明人只是自然锁链的一环。而善良的意志就是自由的意志,由于它,世界的存在才有一个最后的目的,人的存在才有其绝对的价值。

可以看出,在康德那里,价值与自由、目的密切联系,已不只是道德领域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康德整个真、善、美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真、善、美统一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的发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后人诸多启示。

(一)在古代,真、善、美处于原始的朴素的统一状态,特别是真和善的统一,苏格拉底就有知识即德性的说法。到近代,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分析的方法,不但各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也分化为各部分,真、善、美也区分开来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得到比较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认识论方面。到了康德,他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见解,爆发出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火焰,开创了在逻辑上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主体性学说的先河。他在建立体系上的独到之处是:一方面他把美与真、善区分开来作为心意机能的一个独立的情感的领域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另一方面又力图把它们联系起来,他把审美判断力作为中介,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真和善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哲学体系。康德突出了真、善、美三个部分,他的统一、完整的哲学体系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这是建立哲学体系的新途径。虽然实际上他并未能把三者在更高的阶段上联系起来的,而且带有“先验的”、“超验的”性质,但这种意向有积极的一面,在哲学体系的发展史上有它的地位和意义。

(二)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自由从来就是哲学的主题。特别从文艺复兴以来,为适应资产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西方哲学家们更热衷于对自由作出哲学的论证。康德的真、善、美哲学体系的重大意义正在于贯穿着自由这一条红线,它企图揭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最终目的即自由,就在真、善、美的统一中。虽然康德把自由看作是在彼岸,通过信仰才能达到,但却开辟了对自由的哲学探索的新时期。康德对意志自由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指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人高于自然、自由高于必然。在高扬意志自由的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的不可分离,企图以情感、合目的性、判断力、艺术等等作为中介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在他所提出的最后目的中达到了自然与人、必然和自由的最高统一。在强调理性、自我的基础上,康德以其并不甚科学的论证揭示了必须科学地对待理论和实践、人和自然、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达到人类最高的理想、自由。

(三)对于价值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价值和自由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一切价值都可以说是人要求自由的展现,这是很有道理的。康德的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价值和自由的关系。他区分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指出自由意志才是绝对价值,这也就是从主体方面揭示了人的自由或自由的人自身是绝对价值。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人自身的价值,都是与自由密切联系的。人是目的只有理解为、提高为自由的人是目的,才有它自身的意义,人和人要互相把对方看作是目的,也只有在自由的人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自由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目的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核心。

但康德强调的实践理性只是一种理性,而不是现实的实践。他的关于自由、目的、价值以及真、善、美统一的理论始终都囿于理性的范围之内。杰出的思想家只能感慨于理论的灰色,而遥望常青之树兴叹!

注释:

①②⑧⑨⑩(11)(12)(13)(14)(2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16、16、17、18、35、151-152、148、152-153、201页。

③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5、570页。

⑤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3页。

⑥(20)(2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50、43页。

⑦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

(15)(16)(17)(18)(19)(22)(24)(25)(26)(27)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9、111、93、95、149、110、118、110、118、110页。

标签:;  ;  ;  ;  ;  ;  ;  ;  ;  ;  ;  

自由#183;目的#183;价值--对康德真善美哲学体系的反思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