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影子教育在我国小学阶段也非常普遍,孩子们早出晚归,不堪重负,而家长对于孩子本阶段的教育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本文主要对这个现象进行试探性讨论。
关键词:小学阶段;影子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性
前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影子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影子教育不仅是应试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义务教育甚至小学阶段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课外补习原本可以使那些在学校没有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学生有机会将短板的知识补回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现阶段共同的教育目的。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与预想的大相径庭。孩子们被埋在了无休无尽的课外补习当中,他们需要补习的不仅仅是短板的内容,原本的查缺补漏中又衍生出了培优补习。这在无形当中又将孩子的负担增加了数倍。本文主要以小学生为例,探析我国小学阶段的家长对于孩子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否明确。本文将从教育目的的最初定义、影子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入手,结合影子教育在我国小学阶段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探析家长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明确性认识。
一.关于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几种不同解释
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解释。就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而言,可以将教育目的分为以社会为依据和以人为依据两种。以社会为依据即国家层面上的教育目的,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储备人才。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目的又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倾向性,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各有侧重,即方向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以人为依据的教育目的一般以人的需求作为其确定目的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能完全考虑社会的因素,人的发展需要也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可忽视,也就是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要使每个人都各尽其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受教育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小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在这一阶段确立的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初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是知识上,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进行简单的阅读、书写、表达和计算,学会观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不难看出给出的培养方案很宽泛,并没有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某种程度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关于影子教育
(一)影子教育的产生及存在形式
影子教育可以被理解为补充教育,即利用课外时间对学校科目进行补充学习,最早出现的地区主要是在东亚地区,随后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产生最早是因为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学校科目的知识,从而聘请私人教师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学习。不同国家课外辅导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沿用其最早的授课形式,采取一对一授课,有的则是几十人的班级集体形式,最早的补习内容主要是以学校课程为主。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影子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显著的教育现象存在了几十年,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则刚刚兴起。近几年随着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的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就包括影子教育在我国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存在的过程。
(二)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出现到兴起,短短的十几年之间,影子教育在我国可谓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状态。无论是补习的形式、内容还是接受补习的目的等方面都可见一斑。形式上不仅继承了一对一的单独授课形式,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出现了大班、小班的形式,不仅有教师当面补习,也出现了远程辅导的形式;内容上,从最开始的以学校课程为主,到现在的多样化教材;而补习的目的也从最初的补差,到现在的培优补差相结合。再说一下接受补习的人群,最初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学生无论是补差还是培优,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这也是在应试教育下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既然是应试为目的就多数是初高中学生,或者是一些参加社会考试的大学生以及成年人,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课外补习的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了课外补习的大军。
三.影子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一)学校课程的二次学习
本文将小学阶段的教育暂时定义为预备教育。然而,在预备教育阶段中出现了大量的课外补习学生,并且比例在逐年增长。这一阶段的补习内容主要以学校课程的二次学习为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补习的人数逐渐递增,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很多学生要参加择校考试,这一时期补习学生人数一般会达到一个峰值。近几年来,中小学减负政策不断推行实施,很多地区的小学在校时间减少,同时作业负担也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外补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
(二)专项知识的强化提高
专项的强化提高一般是指针对某一科目的某一项专门训练,一般不是指某一科的课程完全的二次甚至多次重复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补习。这里简单列举几项,如作文、阅读等专项特长学习,奥数专项特长学习,英语学校教材以外知识的扩充学习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补习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因为确实短板,比如,语文作文没有思路,不知从何入手,阅读理解不知道侧重点在哪里,而绝大多数孩子补习则是为了培优。我们不能排除产生这种培优补习现象的背后存在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心理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不禁要思考,小学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吗?那么对于这个目的的具体落脚点在哪里,家长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吗?对于小学生培养方案他们是怎样解读的呢?
四.影子教育对我国小学生的影响
说到影响,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有积极的影响必然会附带产生消极的影响。课外补习也不例外,无论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课程的二次学习还是专项知识的强化提高,我们不能否定的是通过这些方面的课外补习,其相应的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些提高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常见的也是家长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例如通过某门课程或者某个专门方向的课外补习,使得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然而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虽然学校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是增加的课外补习任务让其不堪重负,普遍的现象是小学生放学之后直接奔向补习班,晚上七八点才下课,不仅平时是这样的节奏,周末也是安排的满满当当,小小年纪时间安排的比上班的家长还要紧凑,在这样高频率的上课、补习的节奏下,对于身心还没有发育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轻者可能对某一学科产生抗拒情绪,严重的则可能产生厌学的心理,这对于孩子的今后的发展是一个很严重的障碍。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生家长对于课外补的目的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在没有明确规划的情况下,家长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让孩子参加补习的呢?本文根据一些普遍的现象,对以上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从而试图探析家长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否有明确性的认识。
五.家长对小学阶段教育目的不同理解
小学家长对于孩子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理解各不相同,一部分家长是能够正确认清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有一些甚至对于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培养规划,合理的安排孩子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必要的知识,合适的时机接触相应难易程度的内容,在保障孩子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使孩子快乐的学习。但是绝大多的家长是处于盲目地状态里的,他们对于孩子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下就是几种具体的表现情况。
(一)盲目攀比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望子成龙”是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推崇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很多家长早早的为孩子的今后做好了准备,然而就小学家长而言,一部分人考虑孩子的发展并没有从孩子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什么样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适合自己的孩子等等,在这些因素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盲目的攀比。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没有确定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之前就盲目的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过难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进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只关注“智”的发展
还有一部分家长不会去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关注点只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全方面的
发展,此处的全方面的发展不是指简单的涉猎,某种程度上是精通。多数人认为孩子学习某一知识开始的时间越早,就越容易将其熟练掌握,但是却忽略了学习内容的多少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并不是开始的时间越早,掌握的就会越好,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相对应的发展方向,家长要根据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不是一味的越早学完所有的课程越好,导致孩子没有了童年,或者童年的记忆只有补习;其次,全方面的发展的初衷是好的,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提倡全方面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更是提倡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国方面的发展,但是家长理解的全面发展与我们所倡导的有些不同,他们把“全面”理解为所有的科目,也就是把“智”当成全部,而忽略了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那么他的发展就不能只有一个智方面的发展,其他方面也要协调发展。这也是对于小学教育目的没有明确认识的表现。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在不断的趋于合理化,教育目的是以社会本位还是以个人本位为基准,一直是教育界的两大阵营,两者缺一不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两者也会逐渐趋于平衡。影子教育本不该对教育目的产生影响,因为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直是跟随着学校教育的步伐,我们可以将影子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因为它的作用就是以学校教育为风向标来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本文用大量篇幅分别对教育目的以及影子教育进行阐述,就是为将两者的区分清楚,本文的观点是影子教育不该影响教育目的,目前在小学阶段也非常流行的影子教育不应该影响家长对于孩子教育发展明确性的认识。从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着急,在对目标没有明确性认识、对孩子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最终导致小学生埋没在无尽的课外补习之中,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希望小学生能有一个真正健康的童年,真正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国家的相关教育部门能够出台一些面向小学生家长的针对教育目的、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以及宣传视频等,让更多处于教育迷茫阶段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及培养方向有明确性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促使我们国家的教育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薛海平,王东,巫锡炜. 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
[4]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
作者简介:刘阳(1992.09—),女,山东省青岛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6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刘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