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教研修一体化”管理的校本化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组论文,校本论文,修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是实现教学改革转型的因素,当代中国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在学校变革的实践中才能最终完成。只有学校实践,才能将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转化为真实的教育力量,转化为教师新的行为能力、习惯与专业生存方式。在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研组逐渐形成了“教研修一体化”的校本化经验。 一、明确“教研修一体化”之内在意义,实现价值提升 1.教学管理的方式从条线分割走向系统整合 “教研修一体化”的提出,传递的是教研组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教研组管理中,一般由教研组长负责策划、组织教研活动,而且学校教科室还会另外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这样的多头管理,导致了1+1<2的管理效应。“教研修一体化”的提出,意味着教研和科研力量的融合,传统的教研将被赋予新的研究内涵。这一融合将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的日常研究融入理性的研究力量,由此,教师的教学实践变革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土壤和平台。 2.教学管理的功能从控制约束走向指导引领 “教研修一体化”,意味着教研组组织功能得到重新认识。通过教研活动成事成人的价值追求,直接催化了“教研修一体化”的教研组管理方式变革,价值追求的重新定位,将要求教研组织的管理功能实现从管理为主导到指导引领为主导的转换,查备课、查作业、查常规等日常管理行为都会因为育人价值的追求而发生方式、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育人价值的追求,更会促进教研组日常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参与方式、内容设计等诸多要素的变化。教研组发展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价值追求,将焕发每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活力,教研组也因此获得发展的内生力量。 3.教学实践意义从学生发展走向师生发展 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往往把教学实践的育人价值仅仅指向学生,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同样还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土壤。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实现自身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应该在自己所从事的“日常实践”中。这是由日常实践的持续性、亲历性和可改变性决定的。“新基础教育”强调的,正是教师变革实践与自身成长的统一性。随着对教学实践意义的重新认识,语文教研组的活动策划和设计都将产生相应的改变。 二、探索“教研修一体”的管理机制,激活理性力量 1.创设融合性管理组织,发挥整合功能 在以往的管理中,年级组和教研组作为学校组织中的子组织,其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认识和重视。年级组作为行政系统,同年级的各科老师更多的是以自在的形态聚合在一起,缺少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而教研组更多的是执行高层的决策,作为一个组织和组织内成员的力量并没有得到认识和开发。我们进一步厘清了这两大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年级组享有行政权,作为一个综合性组织,学校下放管理权限,将各年级学生发展研究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年级组。年级组可以统筹年级内的课程管理、人员调配,同时还承担为学生发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发展评价、家校联谊研讨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策划与组织,具体通过年级组例会得到落实。教研组则享有专业权,有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指导和提升的职责,有根据教师专业水平来分配教师工作内容的职责,具体通过每月教研活动日制得到落实。这两个组织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互助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尝试在语文教研组织内部设置教学研究责任人,让其中一名教研组长担任。这位研究责任人要负责语文组内课题的规划与管理、教学研究专题的策划与推进等等。由此,教研组内教学研究与日常教研的融合,通过组织变革得到了保障,教研与科研的真正融合,让研究和思考的理性力量共同指向教师日常实践的品质提升。 2.完善整体性管理秩序,积淀文化新质 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整体管理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时空的统筹管理。教研组对每学年的工作和每一学期的工作实现两个一管理:教研组一张学期工作行事历,备课组一份学期工作行事历。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前,会根据前一学年的发展现状,调整并形成新一学年的年历。年历明确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对学校各项工作做了长程的合理的时空分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而教研组的学期工作行事历,更可以让每一个人明确每一周学科组的培训安排,从专题学习、专题沙龙到专题研究,从品牌教师到新教师,学校的教师发展在学科组发展规划里得到了具体化的实施。 如2011年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周历表部分内容(见表1、表2)。 通过行事历的管理推进,让整个教研组一学期、一学年的工作策划体现出时空的节律,语文教师能在合理的节律生活中拥有良好的工作保障。另外,行事历的管理,在保证常规稳定的同时,还将促进教研组实现传统优质项目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教研组活动研究和管理的连续性,避免了猴子捡玉米棒,捡一个丢一个的断裂状态。通过行事历的管理方式,教研组还可以将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新内涵、新要求转化为新常规,提升为新特色。所以,行事历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教研组管理策划的整体性、常规的延续性、管理的监控性、组际的分享性、个人与团队的协调性。 3.探索创造性管理制度,形成运行机制 新型的研修方式必然带来教研组工作方式的变革。以往的教研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从学科主任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大家各司其职,这样的工作模式尽管条理清晰,分工明确,但它所呈现的弊端是负责人承担着策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事务,被事务所困扰的责任人每天忙忙碌碌,其余教师对待教研组事务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细细盘点组内成员,不难发现每个教研组其实都是“藏龙卧虎”的,许多老师有自己的优点与特色,这样的资源如果善加利用,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教研组内的管理变革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双组长制——“合作才能共赢”。在备课组建设中,我们尝试建立了双组长制,构建共同成长、合作共赢的工作团队。两位组长中,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做备课组长,负责处理备课组的常规事务,另一位是骨干教师担任研究组长,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成立研究领衔团,不仅需要带领大家梳理已经研究过的课型中的典型案例,让已有的研究案例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性资源,还要带领组员进行新的研究,系统整理知识结构,规范研讨制度,拉出一条纵向的线,以点连线,立体网状推进研究,形成整体结构认识。 (2)建立联动机制——“殊途同归是一种智慧”。“工作组”是语文教研组基于责任人的又一种管理角色安排。为了让研究更具成效,语文教研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研究兴趣为基础,以研究能力为保障,以研究聚焦为策略,组建若干个工作组,以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和工作组三组联动的有效的研究机制。工作组的任务主要是“落点着地研究,双向反思交流”,每个工作组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又彼此分享研究成果,以进一步将“提炼中心”上移,催生出更多的实践成果。工作组定期“诊断课堂”,然后“聚焦问题”,由“领衔人”召集,通过海报、网络论坛等形式,既向公众推荐和研究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实践案例等),又积极引领教师的关注和研讨方向,让志趣相投的教师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而使研究呈现出“个体主动和群体互动”的研讨氛围。另外,语文组还以工作组为单位,及时跟踪各研究个体或团队的研究过程,建立“研究月历”制度,及时记录教师的研究“轨迹”,对研究课进行局部的微格分析,使每一个工作组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呈现系统性和递进性。而教研组也应该加强服务意识,及时提供智力援助(包括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保障该研究能够逐渐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教研修一体”的活动设计,积淀实践智慧 有了整合的组织架构,有了新的运行秩序,只是为教师的研究生活提供了硬件保障,如何让研究走进教师的日常实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研究品质,从而实现真实、扎实、平实的累进式成长呢?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推进设计中也作出了系列变革。 1.平台策划,实现教研活动的层次化设计 在实施“教研修一体”的语文教研活动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不同层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定位。学校可以从语文教研组层面、语文备课组层面、语文教师个体层面三个维度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系统形成“整体设计序列化专题,立体网状推进”的研究格局。一般来说,我校语文教研组层面实施的是“导师引领、专题研究”,在导师的引领下,教研组追求“开拓新研究,做精老研究”;备课组层面实施“骨干引领,专题细化”,将教研组研究“点”的研究逐步深化;教师个体层面,则在两大系统的研究中实现自主选题,“同伴互动、自主研究”。 2.功能开发,放大教研价值的多元化挖掘 教研组织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土壤,对一个教研组织来说,其育人功能是多元的,应该有先进理念的方向引领,有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分享,更有愿景凝聚的团队文化引领功能和人际差异资源的共享价值功能,要通过改变和提升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实现语文教师的整体发展。 (1)活动的推进——从“个体”到“团队”。语文学科组改变了教师个体“独立作战”的习惯,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上,更多地采用团队承担的形式,活动的推出与展示尽可能以团队为单位,一人领衔,全员参与。从一人动到组内人人动,凝聚了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 (2)活动的方式——从“展示”到“研讨”。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往“汇报展示”的活动方式,明确了教研活动的承担者主要是为研讨提供课堂实例素材的角色意识。活动前,确立研讨主题或问题,课后由执教者介绍设计意图,然后围绕主题由其他教师评议,依据老师们的建议上重建课,再思考这种重建是否合理,如何调整。自活动的策划调整了思路,老师们的心态平和了,不再为课堂出现的某个失误而尴尬,抱着研讨的态度,上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为研讨提供话题。 (3)活动的主体——从“观摩”到“参与”。观十次也不如自己真正参与、体验一次。学校教研活动立足于“人人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体验者”进行长程设计,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研讨。事实证明,富有参与体验的老师,更能在组织活动中得到触动和改变。 3.动态规划,实现研究内容的整体化策划 任何一项学科教学研究,让参与者先获得较有价值的感性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入课堂教学研究实践层面时,教研组应该关注实践研究的序列构建问题。我们着重关注了研究内容的“横向序列”和“纵向序列”,学科组在开展课型研究或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在动态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已有的研究内容的“序列”。 比如我们在进行相关课型的研究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横向研究内容的架构: (1)单元教材分析。在具体分析单篇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单元教材前后之间的关联,并由此抽象出具有单元指导意义的大单元教学育人价值的挖掘。 (2)单元教学提升点预设。通过先期规划,教师不再以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或课文内容进行点状的教学,而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域和能力域,寻找每个教学点具体处在这一“结构”的哪个节点上,进行整体关联式的设计与思考。 (3)单元常规养成和基本学力提升计划。重组单元教学内容,以各种类结构教学为依托,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特的学科滋养,让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经历结构的发现、建立、提升和运用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形成或者提升某一种学习常规与基本学力。 (4)学科活动策划。将教师从狭隘的学科教学领域引入更为广阔的学科领域,具体从学科活动实施目的、学科活动实施内容、学科活动实施策略、学科活动实施评价这四个维度进行学科活动的长程设计与实施。 表3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语文学科“大单元构建与实施”的结构化研究内容。 4.介入引领,实现研究序列的方向性引领 有了整体化的内容序列,实践研究就有了大方向,教师就能在这一立体网状的研究内容结构中找到某个研究的落点。但是较为现实的问题就是研究落点相对分散,初步的研究成果往往以“散点”的状态存在于语文研究团队之中,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相同的问题域。我们在策划教研组活动时,就会根据研究现状,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干预方式介入教师或备课组的研究之中,加强沟通交流,基于个体和备课组的初步的探索成果,适时提炼出全校语文教师都比较关注的话题,并将此话题转化成为研究中的一个个真实的问题。 (1)呈现结构,点状交流。备课组的激活往往需要管理者对学科组的各项工作有先期的系统性思考,只有经过整体系统思考之后的“激活”,才不会在研究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对语文学科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要求他在面对研究任务或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入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采取恰当的手段使研究工作得以高效率地开展。在启动各项研究之初,学科组负责人在前期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先形成结构化研究的路径图。这样做,可以让每位教师在全新的专题研究中逐渐找到落点,使研究的推进呈现出清晰的路径感,同时也将每一全新的专题研究彼此关联的“研究落点”和“研究整合点”呈现在教师面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全体教师原有的个性化研究积淀,让全新的研究纳入到教师已有的认知体系或实践体系之中,使专题研究不再陌生。作为语文教研组负责人,所要发挥的引领作用就是对散点研讨的成果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和重建,从而形成阶段性的研讨成果,为下一步的专题研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推进研究的过程中,也逐渐提升了自我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2)巧借资源,让研究内容走向“开放”。在这样的教研活动生态下,语文学科日常研究和专题研究日渐融合,专题性研究逐渐弥漫于日常研究的每个阶段,由某个封闭系统中的“点”进入到开放性的“域”中。这一过程使研究者开始跳出研究看研究,对于研究内容或专题进行重新建构,不断获得新能力,至此,语文教研组的成果交流载体创新就成为关键。我校在研究过程中则创造了专题研究月历制,如语文学科组研究月历之“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内容”(见表4)。 低年级,作为小学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习惯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依据一、二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读物的特点,我们将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绘本故事的阅读作为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主要内容。 个人扎根日常,提升实践智慧,教研组集聚辐射,提升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已成为我校教师培训的基本策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研训一体化设计,更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理性力量和实践智慧融合的提升平台。教研组教研一体化校本管理初探_教研活动论文
教研组教研一体化校本管理初探_教研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