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发展农业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出版与发展农业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出版兴农的难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出版兴农的难点

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意义重大”、“潜力很大”,这恐怕不难达成共识。但为农村服务“难度很大”,则还需要认真研究,寻找对策,真正解决问题。为农村服务“难度很大”,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农村图书市场建设问题

仅江西而言,一方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江西4150万人中农业人口就有3284万,约占80%。但由于江西是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深山老林面积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许多农民朋友反映想致富无技术,想发财无门路,不知道要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如何养?动、植物有病虫怎么办?自己有了产品哪里卖,急需良种何处有?另一方面,农业又是一个专业和学科众多的产业,涉及农、林、牧、副、渔等业,还有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农业技术又包括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水产、园艺、农业机械、蚕桑、养蜂等专业和学科。显然,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的领域、对象极为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潜在市场,对图书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潜在的市场并不等于现实的市场。这是与农民文化素质和购买力水平等相关的。目前,江西农村图书市场也和其他一些省份一样仍处于培育阶段,要建设和启动农村图书市场决非一日之功。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问题

据1997年《江西统计年鉴》数据,江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25%,小学文化的占43.56%,初中文化的占40.59%,高中的占7.23%,中专的占0.72%,大专以上的仅占0.15%。根据以上农民文化的构成情况,适时地为农民和农村尽可能多提供先进、实用并具有开拓性的农业技术与信息的农村读物,使农业技术和信息更多、更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我们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为,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民智启蒙,决不可能有对知识的普遍要求。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问题,反过来延缓和制约农村图书市场的发育和形成。

3.农村的购买力问题

购买力一般由购买愿望和支付能力所构成。江西属农业省份,据调查,江西农村住户1997年人均收入2356.41元, 而农民年人均购书支出仅10元,农民收入不高,解决温饱仍是农民的头等大事。农村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基本靠天吃饭。决定了农民不可能有较多的收入,决定了他们的开支也绝大多数局限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如果知识不能直接给他们的经济带来较大的改善,那么知识载体形式之一——农村读物也难以成为他们的精神渴求。因此,这种对农村读物购买愿望的低弱和支付能力的紧张,以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村图书市场长期难以启动。

另外,长期以来,我们出版工作者,包括领导、编辑和发行人员生活在城市,出差多半跑大地方,对农村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极少作专题调查。大多数编辑人员对农村的情况是从报纸、广播、电视了解的,表层的现象知道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缺乏亲身的体会。比如说,农民买书难,难在什么地方,不一定能找准症结。没有源头又何言活水?

由此可见,在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农民对科学技术、对农村读物的需求与农村图书市场建设有矛盾,即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矛盾,与农村的购买力有矛盾,这些矛盾归结到一点,仍是“两难”。即:“农村卖书难与买书难”的问题。以往由于对这些矛盾真正的分析与了解不多,所以有效解决的对策与措施也还不够。只要我们正视工作难点,真正把注意力向这方面转移,充分发挥出版工作独特的作用,出版支农就会大有作为。

二、出版兴农的对策

出版兴农应采取两项对策:一是适销农村读物的出版;二是农村图书市场的开拓。不断开发农村读物的题材,把农村读物选题的制定作为选题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从出版源头上不断充实、丰富农村图书市场。出版农村读物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出版选题的策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农业、农村的特殊性。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农业、农村读物出版规划。农业、农村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无论是作物还是动物生产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农事,误了季节就会使生产遭受损失,因此,出版农村读物都必须根据农事季节适当超前安排,以充分发挥出版效益。二是农业生产的地区性。一种作物或畜禽的栽培或养殖技术在一个地域,可能表现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或增产增效,而在另一地域,可能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生物自身适应性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因此,一种作物或畜禽、一个品种、一项技术是否值得向另一地域传播,或者对某一地域需要哪些技术和产品信息都要作详细的调查、分析和判断,服务才能有的放矢。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也要考虑到农村地域广阔,地理、气候差异很大,注重农村读物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不搞“一刀切”,使农民可以各取所需。这样,规划中的选题才能对路,才能适合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村读者使用。

其次,编辑组稿农村读物,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特殊性,即: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面向农村的读物在写法和内容上,要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把出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并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农村读物作为编辑工作的基本追求,是出好农村读物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农村读物编辑组稿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尊重和服务农民,包括尊重农民的阅读口味与习惯,购书效益和便于操作等方面。农村读物应特别强调从内容到形式的精打细磨,使其成为通俗化、大众化的精品。对农业科技图书,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办,尽量简化理论阐述,并多配插图,图文并茂,最大限度地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东西要“深入浅出”,即科技研究是“深入”的,而介绍给农民用的是“浅出”的,一定要农民能看得懂、用得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面向农村的出版物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目前经济承受能力和购买力水平,应尽可能做到定价合理,质优价廉。是否可以设想,让农民花上八九角钱、一元钱左右买到一本他所需要的心爱的书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出版为农村服务的农村读物时也要转变经营观念,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

最后,农村读物的选题决策非常重要。选题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出版单位一段时期的出版整体思路的决策,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出版单位对每个图书生产项目的具体安排。选题决策最能反映出版单位管理者的水平,如一个选题、一部图书的取舍,关键是决策,决策成功才能为以后的成功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反之难以成功,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不少、教训也不少。决策上的失误主要问题在于:决策前没有掌握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为什么像江西科技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农村百事通》能产生这么好的反响,能得到这么多农民的欢迎,就是因为出版决策的正确。所以作为出版单位经营者在农村读物选题决策上,应该把所有同志、所有编辑人员的智慧都集中起来,应用于决策。切忌凭个人之好恶和想当然。

总之,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都与其文化素质有关,一般来说,文化素质高的家庭,其家庭收入就越多,其种植、养殖的途径也就越多,其技术掌握也就会比较好。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版好农村读物在今后农村的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三、发行农村读物的机制问题

出版好受农民欢迎的农村读物,这是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的前提,但有了好的农村读物,还需要把它们及时送到农民读者手中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这是我们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的目的。

农村读物发行不畅是我们所有出版社和新华书店都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农村图书市场那么大,绝大多数乡镇以下的广大农村目前只有二渠道才能深入,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促销手段——价格低廉、成本低下、手段灵活、渠道通畅等等。而所有这些又归结到一点:还是个机制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发行主渠道依赖教科书垄断利润和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就足以使我们出版社和书店职工——万物之灵的人,在农村读物发行积极性和责任心上大打折扣。而这一点在风险自负的二渠道则不成为问题。网点建设或者说是销售渠道的疏通上,新华书店建一个点就需投入数万元资金,而二渠道只需租一间房或摆个摊就能解决问题。这些摊位犹如人体的微循环系统,确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一方面将血液输到全身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又将信息反馈到大脑。机制上的问题,困扰着农村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从江西情况来看,作为农村读物发行“正规军”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图书市场的变化不适应,对农村图书市场和农村读者需求的调查不注重,对农村图书需求的走势不了解,对农村读物发行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甚至有些书店和从事发行工作的同志看到农村读物发行费时、费力、效益低而往往不愿到农村送书和设立网点。还要拿一块遮羞布——“讲经济效益”。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加强农村读物的发行,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做一些宣传引导工作,但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压力的。如新华书店系统就业观念的转变,没有减人增效,没有下岗分流,就难以达到就业观念的转变。经营理念中“正规军”一定要注意出版发行农村读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项社会责任。因此不能将农村读物的发行,用单一经济标准来对待。我们也应借鉴二渠道发行的成功经验和手段,来不断改进我们的农村图书发行工作。只要我们认认真真,采取实际行动去做,农村读物发行市场就会不断拓展,成效也就会越来越明显。总之,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将是出版业谋求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把主渠道的触角伸向乡镇以下的广大农村,发扬五六十年代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流动售书,送书上门,这是从战略上解决农村读物发行问题的重要途径。

标签:;  ;  ;  ;  ;  

出版与发展农业的难点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