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冲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CT诊断,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后期的治疗非常有帮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临床诊断

脑梗死又被称为是脑卒中,是由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与形成血栓引起的一种脑组织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逐渐的会造成脑部的缺氧、缺血、脑组织坏死的情况,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情况下,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渐的提升,且这一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成为了威胁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早期给予患者有效、正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1]。本文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与CT诊断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临床诊断之后均确诊为脑梗死,同时排除存在脑外伤史的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46-79岁,平均年龄为(63.2±4.8)岁,部分前循环梗死9例,完全前循环梗死13例,后循环梗死8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为(61.8±4.3)岁,部分前循环梗死10例,完全前循环梗死12例,后循环梗死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诊断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CT进行诊断,诊断时选用的是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过程中患者呈仰卧位,扫描之前需要使用造影剂进行静脉注射[2]。扫描部位是头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仪器的层厚为10毫米,层数为8 -10层,扫描过程中以患者的眦耳线作为操作的起点,依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逐层的扫描,获得图像之后对患者的实际病变部位、大小、特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3]。

1.2.2观察组诊断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进行诊断,诊断器械选用的是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 T核磁共振诊断仪器,诊断过程这患者呈仰卧位,需要对患者头颅线圈采取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的扫描[4]。扫描参数为 T1WI/T2WI为FSE序列,TE为25 ms,T1WITR 450 ms,TE为90 ms,T2WITR为200 ~ 2500 ms,FOV 为 18 cm×18 cm,矩阵为197×257,层厚为2.5 mm,层距为0.5 mm,根据实际的扫描情况去重点分析病灶信号的特点与具体范围[5]。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进行统计,对获得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6]。

1.4统计学分析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检出率为96.7%,对照组脑梗死检出率为73.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脑梗死检出率比较 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为机体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的情况对脑血流的正常供应造成了阻碍,对机体的神经功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这一疾病在老年患者这是比较常见的,脑梗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脑梗死的病灶大部分处于丘脑、内外囊和放射冠等供血充足的位置,脑梗死的出现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都会引起脑梗死。另外,因为脂肪存在长期的沉淀情况,脑动脉血管区域会产生堵塞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脑梗死病灶的基础情况,这种情况逐渐加重之后就会引发脑梗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脑梗死的相关知识与诱发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探究与分析,以便可以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使得脑梗死的死亡率与致残率能够得到不断的降低,这种研究对临床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脑梗死是对人类健康有着很大危害的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患此病之后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瘫痪、失语等的后遗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与其家属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上的痛苦,承受较大的压力。这一疾病的发生不受年龄限制,而且现代社会脑梗死发病有逐渐趋于年轻化的趋势,这让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重视,早期的诊断与早期治疗对临床脑梗死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也更加广泛,这一技术是利用了核磁共振的原理,根据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结构中发生的衰减情况,借助外加梯度磁场检测发射出的电磁波,绘制出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脑梗死的临床检测中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的优点,能够对患者脑部结构进行准确的识别,同时机体病灶与周围组织也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进而实行明确的区分,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发生漏诊、误诊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取CT进行诊断,观察组脑梗死检出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不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问题,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方式比CT诊断方式的效果要好,具备更高的检出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民,郝兰春.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8):19360+19362.

[2]曲实.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7):106.

[3]张振宇.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7):1047-1048.

[4]郭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5):35.

[5]王嗣华.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4,33(33):191-192.

[6]曹文斌,姚卫兰,曹丽华,阎俊杰,崔志堂,白玉海,耿志伟.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04):402-403.

论文作者:杨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