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人民医院 普外一科 浙江 温州 325800)
【摘要】目的:探究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研究,均接受手术治疗,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入组患者被实施分组研究,其中常规护理组(100例)给予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组(100例)给予整体护理。结果:整体护理组的术后住院观察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整体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整体护理组中满意93例,基本满意5例,满意率为98.0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2.00%,(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70-02
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手段,围手术期间,有必要积极的做好同步的护理干预以提高预后[1]。本次研究探究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对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研究,均接受手术治疗,男113例,女87例。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入组患者被实施分组研究,其中常规护理组(100例)给予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组(100例)给予整体护理。组间统计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和平均体质指数以及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整体护理组给予围术期整体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宣教。结合不同患者的疾病类型、文化程度、治疗方案等,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更多与下孩子静脉曲张和手术治疗密切相关的知识,更好的配合治疗[2]。(2)心理疏导。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存在的心理负担和思想问题等,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况等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以更好的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3]。(3)术前准备。针对手术方案、身体状态、临床表现、日常行为习惯、饮食情况等,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行为护理干预方案。告知患者相应的疾病治疗流程、注意事项等,嘱患者避免过度活动或做重体力劳动,多卧床休息,术前做好会阴部及下肢的备皮。(4)术后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其日常饮食等进行护理,术后 1周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以促进其恢复。
1.3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研究数据信息均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α=0.05。
2.结果
2.1 两组基本情况统计与比较
组间统计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和平均体质指数以及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手术已经成为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手段[4]。围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整体护理组的术后住院观察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即提示,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分析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在整体护理模式下,选择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从前和术后不同阶段,以及心理和日常饮食以及功能锻炼等多个不同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方案。进而更好的保障了手术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5]。
综上所述,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效果显著。该护理方案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春艳.探讨对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3):232-232.
[2]季明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曲张静脉剥脱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5):141-142.
[3]黄琳.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5,(10):87-87.
[4]宋诚菊,王绍芝.次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6例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0,23(1):142-144.
[5]董利英.腔内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0-1881.
[6]李昕,鲁丽君,汪淑英,等.手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120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31-232.
论文作者:林小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下肢论文; 手术论文; 常规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