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论文_黄文英

后浇带施工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论文_黄文英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房屋建筑逐步趋向规模超长超大化。在施工中,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超大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缝的缺陷,使得建筑物质量提高,并丰富了建筑形态。本文基于建筑后浇带施工要点,对其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混凝土

建筑工程施工时,经常会选择设置后浇带来避免混凝土施工裂缝的产生。即:选择在底板与墙体等部位设置施工裂缝的形式,暂时分开施工各部分结构,待结构产生的收缩膨胀现象发生且固定后,再在规定时间内对提前预留的裂缝进行混凝土填充,以确保各结构部分可以有效连接在一起。后浇带施工质量,决定了工程结构性能,且会影响工程施工美观性,应基于以往经验,确定施工技术要点,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减少各类质量隐患的发生。

1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概述

建筑施工后浇带设计时,需要基于其应用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在设计时,基础结构、裙房结构以及整个高层建筑工程应连接为一个整体。但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或后期运营阶段,受重力影响,楼体结合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而产生结构性的裂缝。因此,为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就需要设置后浇带。通过后浇带的设置,可以将工程裙房结构和基础结构分开,即便后期工程地基出现沉降问题,也不会造成结构裂缝。

常用后浇带主要包括三种:第一,后浇沉降带,多被设置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楼,其作用是缓解工程结构因不均匀沉降出现的裂缝问题。第二,后浇收缩带,多被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情况的控制,避免结构产生裂缝。第三,后浇带温度带,多用于降低或消除因温度收缩产生的影响。对于后浇带来说,集合了多种变形缝功能,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一般在设计时需要确定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争取有效解决沉降与伸缩问题。设计时要基于实际出发,遵循专业原则,做好每个节点控制,并选择对应的技术工艺,从根本上来提高施工综合效率。

2后浇带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主要功能

2.1解决房屋结构沉降差异

在设计时,一般将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与基础连接为整体;在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时设置后浇带,将整体划分为两部分,等待主体结构完成施工并沉降达到50%以上时,进行后浇带浇筑,将两部分结构重新连接为整体。基础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两个阶段的受力状态,并进行必要的强度校核。后浇带浇筑连成整体后,强度的校核计算应考虑后期混凝土结构由于沉降差而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施工方法对地基土的要求比较高,能够在施工期间完成房屋结构的整体沉降。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以减少高低建筑的沉降差。

2.1.1调压力差法

主楼设计整体基础,同时加大埋深,以降低土压力和减少附加应力;低层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埋深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加大其土压力,减少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的沉降差。

2.1.2调时间差法

对主楼先行施工,等主楼基本完成其沉降后,再进行裙楼的施工,通过时间次序控制主楼与裙楼的后期沉降量。

2.1.3调标高差法

在设计阶段对主楼和裙楼的沉降进行预测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主楼标高提高;同时,降低裙楼标高,使得主楼与裙楼建成的沉降差距减少,使两者标高达到一致。

2.2降低温度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环境温度过低时,将会造成混凝土建筑结构出现明显的收缩膨胀变化;环境温度升高时,混凝土结构便会因为内部应力大于结构最大承受限度而产生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温差是造成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一直都是施工关注要点,一方面可以将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后浇带,提前预留裂缝的出现,减少裂缝的发生,提高工程结构综合性能。

3后浇带施工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1混凝土材料选择

后浇带施工应尽量选择用收缩性小的混凝土材料,且可以在混合料内适当的加入减水剂,进行均匀配置和振捣,确保后浇带强度达到要求。混凝土配置时,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原材料的性能与质量,且按照专业标准设计配比,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形成新旧混凝土界面裂缝。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保证每个细节实施的规范性,重点控制好模板侧向压力,且在不破坏模板钢丝网的情况下,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在振捣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混凝土水泥浆流失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好模板与振捣器间距,按照快插慢拔原则充分振捣,避免出现麻面、蜂窝等质量问题。

3.2后浇带设置技术

3.2.1浇筑位置

在确定后带浇筑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受力最小的构件部位,且要避免选在剪力墙中间位置,一般多设置在梁、板反弯点周围位置,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剪力或弯矩太大而增大构件自身所需要承受的压力。

3.2.2间距大小

很多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时未在施工图上设置后浇带,针对此类情况,可以结合实际施工状态,遵循后浇带施工规范来确定设置方法。设置时要重点做好预留间隙的控制,不一定完全按照设计方案来操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应将后浇带间距控制在40cm以内,并综合分析工程所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特征,确定最小间距,基本上不应小于30cm。

3.2.3浇筑温度

工程所处环境不同,施工前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征,提前标注出施工图中需要延后的后浇带浇筑项目。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为保证新老混凝土良好结合效果,需要严格控制浇筑温度,一般为 10℃,为混凝土结构收缩和膨胀最佳结合点。

4. 后浇带裂缝的处理方法

对于该楼板裂缝的修补,考虑目前市场上用于修补混凝土裂缝的材料及方法多种多样,有粘贴碳纤维布法、灌注结构胶法和灌注环氧树脂法等。而碳纤维布法虽然比较方便,但造价较高,结构胶法则没有环氧树脂法成熟,经综合比较,该楼房后浇带裂缝修补,采用了灌注环氧树脂法。修补时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灌缝处理:

裂缝处理→埋设灌浆嘴、盒、管→封缝→密封检查→配置浆液→灌浆→封口结束→检查。具体做法如下。

裂缝的事先处理,沿楼板裂缝上下表面用凿子凿成“V”型槽,槽宽与槽深均为15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油污清除干净,然后再用丙酮或二甲苯将裂缝清洗并保持干燥。

埋设灌浆嘴,沿裂缝延伸方向埋设灌浆嘴,其间距为600mm,每条裂缝上必须设有进浆嘴、排气嘴和出浆嘴。埋设时先在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上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并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齐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封缝,先在“V”型槽面上用毛刷涂刷一层厚度为1mm~2mm的环氧树脂浆液,涂刷要平整均匀,防止出现气孔和波纹,再抹环氧胶泥封闭。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需待封缝胶泥或砂浆有一定强度时进行。试漏前沿裂缝涂一层肥皂水,从灌浆嘴通入压缩空气,凡漏气之处应予以修补密封至不漏为止。

结语: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后浇带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需要结合后浇带所具有的特点,确定施工技术要点,提前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对每个节点进行控制,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从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工程施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光伟.浅谈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门窗,2014,02:71+74.

[2]王煜.浅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6:69.

论文作者:黄文英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  ;  ;  ;  ;  ;  ;  ;  

后浇带施工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论文_黄文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