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旅游业的优势产业地位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对策论文,优势产业论文,地位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为旅游业的腾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度高、文化内涵丰富,潜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市场机会。本文拟通过剖析西部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探讨发展对策,以期对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西部旅游强区有所裨益。
1 西部旅游业产业优势突出
1.1 西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中曾指出:中国有世界级的资源提供给国际游客。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中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的国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98年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比1978年增长了35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48倍。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将持续大幅度增长。我国国内旅游生机勃发、需求旺盛。旅游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时尚,大众旅游方兴未艾。1999年国庆期间,国内旅游达4,000万人次,消费约141亿元。2000年“五一”期间,各旅游景点人如潮涌,交通、住宿供不应求,国内旅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0多亿元。2000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接待近6,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30亿元。假日旅游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可喜局面。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增长势头将更加迅猛。从国外情况看,人均年收入500-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期,我国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00美元左右,国内旅游消费的巨大市场正在启动。现阶段我国职工春节、“五一”、国庆的假期加上双休日,全年法定假日共114天,各地自办的旅游节、服装节、龙舟节、花卉节、冰雪节及宗教、民俗节庆活动,同样产生着假日效应。据测算,假期每增加1天,旅游客源就增加10%,我国居民实际休假时间的增加,将为旅游热不断升温。按照旅游发达国家的统计,国内旅游收入一般是国际旅游收入的7倍至8倍。1999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2,831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国际旅游收入的2.4倍。我国国内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国内旅游客源的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西部旅游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限的商机。据国家旅游局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方面,西部地区正是这些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在西南8省(区、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思路座谈会上提到,从资源拥有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西南8省(区、市)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度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大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主要的旅游产品供给地。但目前西部地区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开发利用少、开发层次低、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据统计,1999年西部地区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为云南104万、陕西63万、四川37万、新疆22.38万、重庆18.49万、贵州16.70万、甘肃14.46万、西藏10.08万、青海2.05万、宁夏0.6万,接待总数为274.67万。1999年东部地区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为1,962.1万,西部地区仅占东部省市接待量的14%。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排序,名列前10名的仅云南、陕西2省,名列20-29名的有重庆、西藏等6省市,青海、宁夏名列全国末位。以上统计数字表明,西部地区目前的低接待量与旅游者对西部旅游产品的旺盛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西部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发展西部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西部大开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西部地区在过去我国的工业布局中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分工格局。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长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km[2]。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品中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急剧减少、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社会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比例不断下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幅回落。据统计,1993年以来,资源性产品、尤其是原材料的资源价格下降幅度达30%以上,煤炭等产品下降幅度为40%以上。能源专家普遍看好的水电资源开发工程,被提到“开发水电就是开发西部”的高度。国家投入西部地区水电建设资金数千亿元,建成各类水电站装机器容量占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但目前西部电力工业企业形势却不容乐观。1999年12月,总投资约230亿元,我国迄今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二滩电站投产,但电站6台55万kW的机组只有2台正常发电,其余220万kW机组因电卖不出去而“待岗”。四川省1999年有300个亿的电力无法销售,部分电站亏损。贵州电力同样陷入市场疲软的困境。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巨额投入,至今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旅游业,应是西部地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上佳选择。旅游业是高投资、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WTTC(世界旅游理事会)1998年发布《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旅游业将为中国创造庞大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到2010年,旅游行业的就业人数将达1,900万人,新增550多万个就业岗位;旅游业投资将达到人民币13,000亿元左右,但旅游业市场需求将达到35,000亿元人民币。我国在“八五”期间旅游利用社会资源的总体规模超过3,700亿元人民币,社会资金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为1:4.4。显而易见,旅游业的投入产出率是令人振奋的。
旅游业还具有开发受益周期短的优势,云南阿庐古洞1986年开发,对外接待后3个多月就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重庆市北碚金刀峡、北温泉过江速滑项目都在短期内收回投资。云南省1998年以来投入705亿元,用于“世博会”工程及相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世博会期间入园游客达940多万,拉动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1999年,云南省旅游行业总收入达204.68亿元,比上年增长49.51%。新疆哈密地区的白石头乡,1995年人均收入仅380元,近年中央财政投入75万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150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业,使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年均收入突破1,800元。资金对旅游业的注入,经济效益明显。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如果将大量资金投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投入大、产出低、浪费严重。甘肃已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过去集中资金开发矿产资源2,000多处,结果低科技含量的原材料销售困难,使不少企业举步维艰,投资难以收回。贵州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很能说明问题,贵州遍地开花的小煤窑、小水泥、小造纸等资源型项目,经济效益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面积达43.5%。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的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由于能源产品市场疲软、煤炭市场萎缩、价格低、资源优势弱化、煤电开发污染严重、酸雨肆虐,得不偿失。相比之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却生机勃发。“八五”期间,贵州旅游创汇和回笼人民币分别比“七五”增长38.83倍和21倍。2000年,贵州旅游业预计总收入将达56亿元,占GDP5%以上,增长速度为15.9%。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自然风光资源具有奇山、秀水、瀑布、溶洞、石林、温泉、间歇泉等奇观,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魅力独具,古朴神秘的民风民俗、蜡染、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享誉中外。而贵州丰富奇异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仅冰山一角就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市场前景应是十分乐观的。四川省阿坝州由砍树转变为投资旅游等特色产业,成效显著。1999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收入近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5%和64.4%。事实证明,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资金、人才、建设物资,既可获得高回报,又不减少资源存量,还可防止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为西部地区显露后发优势创造条件。事实表明,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开发进行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1.3 西部旅游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产业国际竞争是难以回避的挑战。西部大开发,必须对外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关专家对国际竞争力的论述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或表述为: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某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根据美国竞争战略专家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经营战略结构及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行为,其中前4个因素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西部旅游业生产要素条件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要素、人文旅游资源要素优势突出,人力资源要素逐渐优化。西部旅游业的市场需求要素增长潜力举世公认,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超常规配套发展已成定局。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商场等部分旅游企业运用新经济的理念采用知识管理、营销管理、网络管理的战略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已露锋芒。旅游业应是西部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产业国际竞争一般要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从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状况看,仅属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外贸出口货物中,原材料型、加工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创新型产品微乎其微。以市场换技术的外贸格局,决定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小。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是重型化,产品以资源型为主,目前国际市场上煤炭、铁矿等资源型产品价格低廉,许多产品的到岸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产品价格,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价格竞争,无价格优势就不可能参与竞争。国际市场在进入90年代后,对初级产品需求萎缩,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贸易产品需求增长。国际旅游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出口”、“就地出口”,创汇成本低,这就使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比较中处于国际竞争的有利位置,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后劲十足。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高、精品多,对国际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状况和需求状况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将先行建设,适度超前。国家将投资上亿元投资用于西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将修筑8条干线,总里程近1.5万km,绝大多数以高速公路标准建造,区域路网改造19.5万km,乡村公路通达里程15万km;民航重点发展支线航空网络;电网、通信、供暖等设施也将加快建设步伐。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山川秀美工程,将运用科学手段,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使西部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大地披上绿装。适度超前的交通、能源、电讯、生态环境建设,将使西部旅游业如虎添翼,增加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关于旅游业与世界经济的研究报告,把国际游客的花费,即旅游外汇收入作为服务出口来分析,我国西部省市区旅游外贸服务出口的发展势头是喜人的。1999年,西部地区省市旅游外汇收入增幅较大的有青海,比1998年增长42%,云南增长34.2%,甘肃增长23.8%,宁夏增长22.7%,重庆、四川、贵州、陕西、西藏增长10%以上。西部10省区市旅游外汇收入合计10.368亿美元,占全国140.99亿美元的13.6%。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8%,是全国旅游资源富集度最高的地区,海外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产品集中的地区,而旅游创汇仅占全国1/5强,说明西部地区发展国际旅游通过旅游创汇增加出口有很大的潜力,旅游业是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
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的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在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我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处在垂直分工的体系中,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生产和市场我们还很难涉足其间与发达国家竞争。但是,旅游产业则完全可以摆脱垂直分工体系的制约,与发达国家实行水平分工,在同一层次上参与竞争,分享高利润、高回报。因为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垄断性很强,中国西部的独特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赋予,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能再造;中国西部神奇迷人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中国西部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旅游产品互补共存,使西部旅游业有条件直接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体系,在同一层面上通过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在这一点上,西部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旅游业在西部发展中优势突出,优先发展旅游业,是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亮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必将带动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 西部旅游业发展对策
2.1 统一认识,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西部旅游业和产业优势,决定了旅游业在西部省市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产业地位。重庆、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西藏、宁夏、新疆等省市先后把旅游业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要把旅游业真正建设和培育成为西部省市的支柱产业,仅停留在写进文件、列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政府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旅游环境。常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发展旅游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在思想意识、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配套等方面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改变传统观念中认为旅游是贪享乐、高消费的认识误区,树立旅游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正当消费行为的旅游观,激发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强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象抓工业、抓农业那样,理直气壮地抓旅游。以旅游兴市,旅游兴县,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制定发展目标、经济指标、保障措施进行精心培育,从政策、财政、信贷支持、资金投入、税收、人力资源、项目审批等方面把旅游业真正作为来重点支持发展,使旅游业在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规模的扩张等方面有雄厚的资源保障,形成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
2.2 科学规划
旅游业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导。“十五”规划的编制,为西部旅游业提供了采用高品位旅游规划指导发展的机遇。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要体现新世纪、新体制、新机遇的特征,体现大力培育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主题,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重视规划目标与政策引导的结合,在规划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体现创新精神;要制定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包括产业政策导向、社会环境营造、旅游市场开拓、生产力要素配置、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产业型发展规划,而不仅仅是景区景点开发和基础建设规划;要改变在规划中重资源、轻产品,重建设、轻市场的倾向,应该是大旅游、高起点、综合性、整体性兼顾并重。旅游规划编制的专家队伍,要改变学科结构单一的状况,应包括地学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管理营销、旅游经济、园林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信息联合,形成高质量的规划成果。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调研论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重视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把握旅游需求的变化,推出“卖点”抢眼、富有新意的产品项目,防止雷同、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做到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面向市场、突出创新、操作性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旅游业跨越式快速发展。
2.3 优先投资
西部旅游业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投资拉动合理的开发建设,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需要多渠道引导资金注入旅游开发项目,促使旅游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投资效应。国家为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在转贷国债中安排了8亿旅游专项资金,利用国债支持西部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的良策。云南、广西、安徽、广东、成都等省市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旅游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旅游规划补助,支持旅游宣传促销,发挥政府资金优势投身旅游业的导向作用,效果明显。同时西部地区还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国内国外的投资者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增强西部地区的融资能力和造血功能。最近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贸部共同制定,经国务院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旅游景区(点)及其配套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列入优势产业范围,可享受在投资总额内进口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西部省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皆把旅游业列入目录。并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原属“允许类”、“限制乙类”的旅游项目,全部转为外商投资的鼓励类项目,为外商投向旅游业大开绿灯。因此,西部旅游业应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在西部投资旅游产业的国内外企业已有数百家,投资额数十亿元。在“2000年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签署外资合同的旅游项目4个,总投资3,132万美元;协议意向引资项目5个,总投资1.7亿美元。签署内资旅游项目2个,总投资1.66亿元。通过资本运作,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也是旅游业重要的融资、投资渠道,可利用知名度较高的景区、饭店、旅业集团,组建股份公司,争取上市流通,吸纳发展资金。
2.4 重视市场研究,加强宣传促销
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人们旺盛的旅游需求的推动下兴盛起来的。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旅游需求又在不断的变化,只有加强旅游市场研究,洞悉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旅游者喜爱的产品,才能增加额源,拓展市场。从世界范围考察,国际旅游热点在60、70年代是海滨旅游备受青睐;80年代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形成热潮;90年代,生态旅游颇为风行,产业旅游、体验旅游也渐在时尚。可见,不同时期,国际旅游需求的集中指向是不同的,旅游产品的地位和吸引力也不是由旅游供给者决定的,而是由市场、由旅游者决定的。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宣传促销,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偏好西部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旅游宣传促销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参与,从旅游地形象、旅游产品、信息提供和咨询以及宣传媒体、宣传形式、宣传手段等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增加旅游促销费用。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促销费用投入巨大,据WTO统计,1955年,以色列旅游促销预算为2.03亿美元、泰国近1亿美元、澳大利亚为8,800万美元、新加坡为5,400万美元、法国为7,299万美元。每1美元促销费用带来的旅游收入,法国为375美元、新加坡为141美元、泰国为148美元、澳大利亚为78美元。我国1966-1997年度旅游促销费用仅1.33亿元,投入明显不足。但国内一些省市已认识到旅游促销投入与游客接待量成正相关关系,正逐年扩大旅游促销经费。成都市1999年将宣传促销费用从每年6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并增拨340万元用于重大促销活动。云南1996年投入宣传促销费用130万元,1997年增加到400万元,1998年投入868.8万元,1999年投入430万元。通过大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大大提高了成都、云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1999年春节,大量重庆游客舍近求远,赴成都景点旅游与成都旅游业在重庆各大媒体的宣传不无关系。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旅游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云南迪庆州年财政收入4,000万元,年投入量的费用达1,000万元,结果使“香格里拉”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旅游促销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创新,要运用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的理念和技术,突出形象、突出产品、突出沟通;注重国际国内市场相结合,远近客源市场相结合,确保西部旅游业国内外客源市场稳定、快速的增长。
2.5 加强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旅游商品销售创汇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高达50%以上,国际旅游者在旅游花费中旅游购物一般占总支出的30%-50%。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地区,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60%以上。我国的旅游购物一直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弱项,旅游商品创汇仅占旅游外汇总收入2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旅游购物的增速也明显低于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外国人在亚洲旅游,在印度的花费占旅游支出的3/4,中国仅占1/4,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旅游商品种类少、档次低、特色不突出、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差,即使是精品,也未成名牌,知名度低。近年来,国内相继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西部地区民族工艺品、土特产生产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应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既有民族、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精致美观,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商品,争取创出世界名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好各类旅游商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名店名街的建设。旅行社的旅游活动中,要安排适当的购物时间,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扩大旅游商品的销售,尽快缩小旅游购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6 重视网络技术、推广旅游电子商务
21世纪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两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互联网和旅游业两者结合的旅游电子商务正日益焕发出逢勃的生机与活力,1999年全球旅游电子商务销售额已占电子商务的20%以上,达270亿美元,2000年预计突破600亿美元。西部旅游业要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介入电子商务。运用网络技术和开展电子商务,不仅是旅游信息传输、营销技术的突破,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组织管理、人才素质、文化理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大大增强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7 加快人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
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超规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旅游业的竞争最终的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旅游形象的创立、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设施、设备技术的应用,旅游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并且人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产品质量的旅游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伴生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新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层出不穷的运用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开发的旅游项目,网络旅游、网络营销等新的市场、新的观念,需要旅游业人员能很快适应和运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一方面需通过培训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和旅游学科建设,扶持旅游科研项目,多出成果、出人才,合理培养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中专生等各层次人才,逐步满足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改变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丰富、人才等高级要素匮乏的状况。
在大力发展旅游教育的同时,旅游业用人机制应同步创新,要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相应有就业机会,要为其提供能发挥才干的场所和舞台。在选聘、任职、学习等发挥人力资本潜能的环节中,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能为个人提供有效刺激、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目前西部旅游企业人员流失较快,甚至花几十万培养的人才,却“孔雀东南飞”,已暴露出旅游企业用人机制的缺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需要共同在用人机制上加大创新力度,对员工的学历层次、职务职称、资格认定、奖励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具体制度安排。通过西部旅游业人力资本存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形成西部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国际竞争力。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 贵州经济论文; 旅游收入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贵州民族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旅游商品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