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市中心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输血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输血检验时没有实施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试验组患者输血检验时实施血型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发生输血安全问题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试验组患者输血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0.05。结论 将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实施于输血患者中,临床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输血检验;血型;质量控制;输血安全
输血为临床中救助贫血患者的一主要举措,但输血的安全问题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1],由于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致使输血的技术也发生了较大的进步,主要体现为由输全血至输成分血,由替补性的输血至治疗性的输血,由血源性的制品至生物技术的制品等。因为人类的血液成分具有复杂性以及个体性等特征,致使受血者和输血者之间可能由于出现较多的输血的不良反应最终致使输血过程失败,进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评价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实施在输血中的效果,我院对其开展了深入探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100例患者,年龄区间是19-73岁,平均年龄(31.36±4.3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共分为两组:试验组一共有50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9例输血史,13例妊娠史,平均年龄是(32.24±4.43)岁,对照组一共有5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10例输血史,15例妊娠史,平均年龄是(30.06±5.52)岁。所有患者的年龄组成、性别分布等资料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输血检验时没有实施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试剂是由长春博讯公司提供的血型凝胶卡和抗人球蛋白卡,实施交叉配血试验与进行血型鉴定时,也选取此公司提供的反定型试剂以及抗筛谱的细胞等一系列需要的试剂来实施配血的检验。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参照进行输血的检验[2],将12 mL的巴比妥缓冲液与80万单位的青霉素混合对细胞进行处理,之后将1 mL 的O型血的红细胞加入其中,最后放置在常温的环境条件下1 小时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贮存。试验组:输血检验时实施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患者输血的检验办法和对照组相同,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操作为:将血液的包装袋、供血者的具体资料、血液状况与标签等情况进行检查并核实,经核实没有错误之后方能入库作为血液的标本;严格控制贮存血液的所有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将冰箱内的温度控制好,将冰箱内的温度调整到2至6 ℃,并且将对应的记录做好。为了进一步将输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升,必须严格核实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标本,此外还需要将受血者的血型鉴定好。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发生输血安全问题的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比较组间患者的输血安全问题的状况
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出现输血安全问题的概率分别为10.00%、32.00%,试验组患者出现输血安全问题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使得输血医学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地位,在临床中的适应范围不断增加。但是临床中输血所引发的不良情况始终使医护人员为之困扰。在临床中,输血的质量安全问题与患者的治疗疗效密切相关,血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应把检验的工作当做研究的重点,由血源至使用,并增强对血液的检验与消毒工作,来保证血液的使用安全[3]。
为了使感染性传播疾病和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减少,需明确划分责任,严格遵循临床中输血检验的相关规定实行,检验受血者所接受的血液,同时严格的进行筛查和检查。此外,还需在受血者实施输血之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验,将潜在的传染源检出,尽可能对易患人员进行有效保护与隔离,防治更多的人员遭受感染[4]。一般情况下,若患者需要急需输血可以为其进行合适的成分输血,但是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应选择自身输血的方式。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输血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0.05。综上所述,对输血患者实施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既安全又有效,值得广泛应用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东.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971-6973.
[2]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3(7):256-257.
[3]刘教祥.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6):69-70.
[4]张爱琴,张关亭,刘芳,等.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应用于临床偷血的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4607--4608.
论文作者:邓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患者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血型论文; 安全问题论文; 实验室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