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中的六个“不等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等于论文,哲学论文,常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客观≠第一性
首先,二者的对立面不同,客观与主观是一对范畴,第一性与第二性是一对范畴。
其次,二者的使用条件不同,第一性与第二性只在说明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使用,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客观与主观这对范畴有两个使用条件,且在不同条件下,含义略有不同:当把人类的思想作为整体与外部世界相比较时,客观与主观等于物质和意识,即,主观指人的思想、精神、认识,客观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当把个人的思想认识作为研究对象时,客观指认识的对象,此时,除物质世界之外,客观还包括别人的思想、认识。
二.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即根本矛盾,是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基本性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基本矛盾主要是从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角度提出的。主要矛盾是从在矛盾总体中所占地位、所起作用角度提出的。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矛盾运动的情况。由于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各个阶段上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有时相合,有时不合,甚至完全不同。
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按照社会基本矛盾即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一科学、完整的哲学体系。可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两个概念有大小范围之别。
四.主观主义≠唯心主义
二者虽然在本质上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但在具体含义、对立面、表现形式等方面还是有差别的。主观主义指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思想方法和作风,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只从书本知识出发,不进行调查研究,不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和经验主义(从感性经验出发,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唯心主义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意识、观念)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相对立;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感觉、意识、观念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世界万物只存在于“我”的感觉、意识之中,是由“我”的感觉、意识产生的,是第二性的)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因而是第二性的)。
五.真理≠科学理论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的,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真理只表明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正确的,但不表明这种认识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而科学理论不仅表明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且还表明它是真理性认识的知识化、系统化、体系化。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是真理,但真理未必是科学理论。
六.假象≠错觉
假象是事物本质歪曲的表现,属客观范畴。错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范畴。假象可能造成错觉,是引起错觉的一个客观因素。错觉是受假象迷惑的结果,也可能由其它原因引起。
标签:物质与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