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体地质地质分析论文_韩生荣

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体地质地质分析论文_韩生荣

摘要:卡尔却卡矿床为进入本世纪以来,在祁漫塔格地区具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找矿发现,矿化面积范围很大,共有面积近200km2,本文对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矿体地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下一步矿床开采,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体地质;控矿因素

卡尔却卡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那陵郭勒河上游南岸。矿区山脉属东昆仑山脉的分支,卡尔却卡矿区包括A,B,C三个远景矿段。其中A矿段属于热液脉性铜矿化,主要产于破碎蚀变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B矿段属于矽卡岩型铜矿化,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与奥陶一志留系滩间山群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中。C矿段金矿化属于热液型,产于花岗闪长岩体破碎带中,而铅锌则属于矽卡岩型,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碳酸盐岩接触部位。

1矿区地质

1.1地层

出露地层较为简单,由老到新主要有元古界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Pt1b)、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OST)、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及第四纪。

1.2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有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褶皱构造不发育,均为单斜地层,一般地层倾向北东,走向北西一南东。局部地段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地层倾向南西。

区内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划分为北西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其中北西西向断裂组是区内的主干构造,主要集中分布于野拉赛以西,破碎带一般宽50m--300m不等,长度大于10km以上,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断裂及其次一级构造中。北东向断裂组主要分布于野拉赛,构造带宽50m--350m不等,长度大于15km。该组断裂切穿了北西西向断裂组及岩体,为成矿后断裂构造。

1.3岩桨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体表现形式为侵入岩,少量火山岩。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的为二长花岗岩(包括中心相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其边缘相的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细晶岩,呈岩株状或岩脉产出。含矿岩体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也与花岗闪长岩有关,岩石石属中一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具重熔型花岗岩的特点。

2矿体地质

2.1卡尔却卡A矿段野拉赛铜矿体

(1)蚀变带特征

A矿段共圈出矿化蚀变带3条,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蚀变带内由碎裂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及后期的花岗细晶岩、石英脉组成。总体产状走向北西一南东向,倾角65°—80°之间。

(2)铜矿体特征

累计共圈出铜矿体10条,其中I-M2铜矿体为本区规模最大,一般矿体长在200m--1890m,厚1.54--13.5m,平均品位在0.29%--1.00%之间。矿体多呈透镜状,其产状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呈串珠状分布于地表,走向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65°--80°之间。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化、赤铜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其中原生矿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氧化矿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矿石类型以黄铜矿化碎裂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型矿石、黄铜矿化石英脉型矿石为主。

2.2卡尔却卡B矿段索拉吉尔铜矿体

B矿段位于那陵郭勒河上游卡尔却卡西侧,圈出矽卡岩带1条,产于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奥陶一志留纪滩间山群地层接触部位。带内由内矽卡岩、外矽卡岩及大理岩、安山岩组成。总体产状走向北西一南东向,倾角70°-85°之间。

(1)矽卡岩带

矽卡岩带位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奥陶一志留系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部位,长度大于3km,宽10m--100m不等,矽卡岩呈“S”型状分布。地表由TC17,TC18,TC18-1,TC20,TC21号槽控制。带内蚀变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等。矿化主要为黄铜矿化、辉铜矿化、斑铜矿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镜铁矿化等。矽卡岩中共圈出铜矿体3条。

(2)铜矿体特征

N-M1铜矿体:矿体呈透镜状,呈“S”型分布于地表,长3000m,矿体平均厚10.7m,最厚处达33.4m,总体产状倾向北,倾角近于直立,平均品位0.58%,最高品位6.2%,矿体分布受矽卡岩带控制,矿体沿走向具波状弯曲,膨大缩小等现象。其中TC20号槽中矽卡岩膨大部位,矿体厚度达33.4m,富矿地段的平均品位为3.1%,厚10.4m。矿石类型:黄铜矿化、斑铜矿化、辉铜矿化矽卡岩型矿石,黄铜矿化安山岩型矿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矿石的品位一般铜含量在0.5%--2%,最高10.13%,矿石矿物中还见有自然铜。矿体顶板为大理岩、安山岩等,底板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体内夹石为蚀变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大理岩、安山岩、矽卡岩等。

IV-M2铜矿体:矿体厚12米,平均品位0.44%。

N-M3铜矿体:矿体呈透镜状,长2000m,矿体平均厚8m,总体产状倾向北,倾角65°--85°,平均品位0.59%,地表工程由TC20,TC18-1号探槽控制。

(3)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以黄铜矿矿石、斑铜矿矿石、含铜矽卡岩矿石、含铜安山岩矿石为主,其次为含铜磁铁矿矿石、含铜镜铁矿矿石、辉铜矿矿石、自然铜矿石等。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残余结构为主,其次为它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填隙结构、浸蚀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中等一稠密浸染状和脉状构造为主,其次为稀疏浸染状和条带状。

2.3卡尔却卡C矿段金锌矿体

C矿段共圈出蚀变破碎带2条,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奥陶一志留纪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地层接触部位。蚀变破碎带内由碎裂花岗闪长岩、碎裂大理岩及后期的花岗细晶岩组成,蚀变破碎带总体产状走向北西一南东向,倾角近于直立。

蚀变破碎带

V号金矿化蚀变破碎带:蚀变带长大于400m,宽20m--180m不等。蚀变带中地表矿化主要为分布于大理岩中的网脉状含金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铅锌矿化,宽10mm左右。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蚀变带中共圈出V-M1金矿化体一条。

VI号金锌矿化蚀变破碎带:蚀变带长大于800m,宽50m--150m不等。蚀变带中地表矿化主要为含金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铅锌矿化,深部矿化主要为含金黄铁矿化,局部地段见铅锌矿。黄铁矿呈网脉状,沿大理岩裂隙分布,宽1cm左右,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蚀变带中共圈出VI-M1金矿体一条、VI-M2锌矿体一条。

3控矿因素分析

3.1卡尔却卡A矿段野拉赛铜矿体

①含矿主岩:主要为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②容矿构造:富矿体产出严格受NWW向线性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

③蚀变特征:主要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等,蚀变分带不十分明显,表现出典型的中高温岩浆热液蚀变特征。

3.2卡尔却卡B矿段索拉吉尔铜矿体

①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②有利围岩和含矿主岩:奥陶一志留系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含矿主岩主要为接触带矽卡岩,其次为岩体和大理岩;

③容矿构造:矿体产出严格受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控制,总体产状走向北西-南东向,倾角70°-80°之间,矿体顶板为大理岩、安山岩,底板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接触界面波状起伏以及膨大收缩转换部位控制富矿体的产出;

④矿化蚀变:蚀变以石榴子石、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化和硅化为主;矿化以块状、中等一稠密浸染状和脉状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

3.3卡尔却卡C矿段金锌矿体

①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体;

②有利围岩及含矿岩石:滩间山群碳酸盐岩;主要以大理岩为主,其次为碎裂花岗闪长岩;

③控矿构造: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地层外接触带上的大理岩中发育的北西向近于直立的蚀变破碎带中;

④矿化分带特征:浅部以网脉状含金褐铁矿化、赤铁矿化为主,深部以网脉状含金黄铁矿化为主;铅锌矿化相伴出现,主要以锌矿化为主,连续性差,局部地段出现。

参考文献:

[1]高西平.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J].地质找矿论丛.2015(01)

[2]张雨莲,贾群子,宋忠宝,陈向阳,栗亚芝,张晓飞,陈博.青海省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A区斑岩型和B区矽卡岩型成矿岩体特征对比[J].西北地质.2014(04)

[3]宋文彬,赖健清,黄敏,杨自安,张普斌,欧阳华平.青海省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03)

论文作者:韩生荣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  ;  ;  ;  ;  ;  ;  ;  

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体地质地质分析论文_韩生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