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成果数据库的资源分类与描述--中国档案史知识库建设研究的第二部分_文书档案论文

学术研究成果数据库的资源分类与描述--中国档案史知识库建设研究的第二部分_文书档案论文

学术研究成果库的资源分类与著录——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建设研究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研究成果论文,知识库论文,中国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0

       学术研究成果库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四个子库之一。按照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总体规划,学术研究成果库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提供学术成果、学术进展和前沿,建立全面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成果数字资源体系,并梳理近代以来学术谱系。学术研究成果库兼顾资源搜集、整理与研究,它的具体资源组织与建设方案如下:

       1 学术研究成果库的资源采集范围与目标

       从资料搜集的断限上看,学术研究成果库收录范围始自近代。中国档案事业史作为档案学分支学科,创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学者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的关注则远远超出这个学科创建的上限。例如,古代官私著述中含有关于文书档案历史问题的讨论。民国时期,许同莘《公牍学史》、沈兼士《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徐望之《公牍通论》、毛坤《档案经营法》以及徐中舒的《内阁档案的由来及其初步整理》、方甦生《清内阁库贮辑刊叙录》等论著中不乏条辨历史沿革与脉络的篇章,而许同莘《公牍学史》更是系统化的著述。关于古代部分的资料,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将其收入传世文献资料库中,近代以来的学术成果则收入学术研究成果库中。

       学术研究成果库目标是将近代档案学研究成果收集齐全。近代档案学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那时所作的调查报告与提出的整理方法、开出的改革方案,对于今天从事近代档案事业史研究者而言,既是学术史文献又是历史探求的基本史料。这些文献的实体资源散存在国内各大图书馆,检寻齐全并非易事。近年随着文献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民国时期档案学的期刊论文与专书在一些数据库中皆有不同程度的收录,如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电子书、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北大民国期刊等,但这些数据库基本是以数字化扫描文本阅读为主的文献数字资源库,目前所提供的检索途经主要为篇目、刊名、作者。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作为专题数据库,学科资源的集中与深度加工是其优长之处。我们将利用19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学编《档案学论文论著目录》中“解放前文书档案论文著作目录”、《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索引库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1911-1949),以及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民国时期期刊著作目录索引,力求将民国时期档案学学术文献搜集齐全。目前我们搜集整理出民国时期学术论文约400篇,文书档案类重要著作约100种。

       1949年以后,档案学界的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成果是学术研究成果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侯俊芳编《档案学论著目录》(1911-1983、1984-199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档案学》后附列论文篇目索引,以及相关搜索工具,目前搜集整理出学术论文约2000篇,著作约100种。

       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主体自近代以来即表现为分散性特点,学术研究成果库将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群体的研究成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期,殷墟卜辞、敦煌遗书、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等史料大发现,产生了新的学术门类——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档案学。从现代学科建制来看,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是跨越史学、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门类。除了甲骨卜辞为殷商占卜记事档案外,近代发现的汉晋简牍中的主体以及敦煌文献中的约十分之一皆为古代文书。近代以来的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研究中,不乏从文书档案视角出发的学术成果。例如,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罗振玉与王国维的《流沙坠简》、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汉简缀述》、劳榦的《居延汉简考释》、周一良与赵和平的《唐五代书仪研究》,以及李均明的《简牍文书学》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等,都含有古代文书档案研究的丰富内容或为文书研究的专门著作。

       除了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学术领域之外,在文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还有不少研究成果。例如,从史料分析、政治与行政运作等入手的文书研究,从古代应用文体分析等入手的文书研究,前者如邓小南的《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与《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中心》、刘后滨的《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王剑的《明代密疏研究》、杨起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等,后者如褚斌杰的《古代文体概论》、曾枣庄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胡元德的《古代公文文体流变》等。近年来,随着出土古文书材料的增加,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视角的转换,史学界以文书(档案)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趋势愈益明显,汪桂海的《汉代官文书制度》、赵彦龙的《西夏文书档案研究》,以及专篇硕博士论文,如刘江《北宋公文形态考述——以地方公文及其运作为中心》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台北故宫博物院庄吉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光涛、邢义田等为代表的台湾文史档案学界文书档案史研究成果也在我们的搜集范围之内。

       国际汉学界对中国古文书研究也积累了丰硕成果。日本与西方学界由于古文书学发达,在对中国古代文书档案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日本,内藤湖南等最一流的汉学家都曾致力于中国古文书学研究,是日本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的开创者。[1]在中国古代文书档案研究方面,就专门著作而言有中村裕一的《唐代制勅研究》、《唐代官文书研究》、《唐代公文书研究》、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账研究》、永田英正的《居延汉简研究》,其他还有森鹿三、大庭修、滋贺秀三等著名学者都有中国古文书研究的相关成果。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者如英国学者鲁唯一的《汉代行政记录》。

       对于文史学界以及国际汉学界研究成果的收录,我们将从档案学的学科视角出发,从中剥离出文书档案研究的专门成果。我们利用《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二、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522种学术论文集史学论文分类索引》(周迅等编)、《中国史研究入门》([日]山根幸夫主编)等中外文史研究论著目录索引,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平台,选录文书档案研究的专篇论文与专门著作。《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华文史论丛》、《文献》、《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文史类学术期刊是重点检寻对象。

       我们力求将近代以来档案学界、文史学界以及国际汉学界关于中国档案事业史所有研究成果搜罗齐全,首先是搜集整理和著录完成全面的学术成果目录数据库,其次是在解决著作版权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加工等途径提供全文阅读。

       2 学术研究成果库的资源分类及依据

       学术研究成果库的数字资源分类,依据历史时期、专题与文献类型为类目划分的依据。下面分别说明:

       所谓“历史时期”,是指从纵向视阈入手以朝代分期为分类标准,分为通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十四类。其中“通史”类包括从通史的眼光出发对中国档案事业史作纵向梳理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将两个朝代或两个以上多个朝代比较或者贯通探讨的研究成果。除了“通史”类外,其余基本按照朝代来设置类目。

       所谓“专题”,是指从横向研究视阈入手以问题为分类标准,分为通论、档案(文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档案损毁、档案法规、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学术思想、档案教育、档案宣传、对外交流、其他,共十四类。其中“档案(文书)”类涵盖历史档案(文书)的存世状况、文书程式、内容以及史料价值等内容;“文书处理”类涵盖文种设置、文书撰拟、立卷归档等研究成果;“档案管理”类涵盖档案搜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著录标引、检索、统计、利用、编研等研究成果;“档案保护”类涵盖针对档案实体安全而采取保护措施的历史研究;“档案损毁”类涵盖因自然与人为原因致使档案实体的破坏等内容;“档案法规”类涵盖历代档案法规研究以及近代以来颁布制订的文书档案法规制度与标准等;[2]“档案机构”类涵盖历代文书档案工作机构、档案库房等研究成果;“档案人员”类涵盖历代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研究成果;“学术思想”类是关于从学术与思想史角度入手的研究成果;“档案教育”、“档案宣传”与“对外交流”是近代以来档案事业史内容。

       所谓“文献类型”,学术研究成果库分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教材著作、法规标准、调查报告、译著六类。文献类型归类有利于系统用户对学术文献性质的把握。

       我们知道,传统的资料编纂,只有一种体例选择,比如,可以从历史时期为纲,每一历史时期下再按照专题细分;或者以专题为纲,每个专题下再按照历史时期细分。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数据库技术为资源整理提供了多维展示的可能。因之,学术研究成果库中,按照历史时期和专题的分类线索,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纵中有横”与“横中有纵”两种学术文献浏览脉络,以便于从时代与专题等两个方向了解学术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时期与专题下各个类目的设置,基本从逻辑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各类目间文献实际数量是否均衡。就档案学界的著作类成果而言,19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以通论性著述为主,纵向通盘考察中国档案事业史发展脉络。1994年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是集大成式的总结性著作。这一时期内,专题研究虽少,但也产生了经典著作,如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从1990年代至今,中国档案事业史在作通史、通论性研究的同时不断向专门化研究方向拓展,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入手撰写了一系列专门著作,呈现出了学科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档案事业史在专精方面所下的工夫并不均衡。学术研究成果库中各类目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的畸重畸轻的状况,未尝不能从数量上给研究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学术研究成果库将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存储强大的功能,在类目设置上为未来学术发展留下宽阔空间,因而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

       3 学术研究成果库的著录项目设置

       学术研究成果库著录项目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发表期刊、发表卷期、发布时间、学位授予时间、原文摘要、编者辑录、编者叙录、关键词、语种等。说明如下三点:

       第一,著录项目设置兼顾到不同文献类型的特点。题名、作者是共同著录项目,“教材著作”对应的是出版单位与出版时间,“期刊论文”对应的是发表期刊与发表卷期,“学位论文”对应的是学位授予时间,“法规标准”对应的是发布时间。

       第二,关于“作者介绍”的著录。学术研究知识库针对文献作者,设置了三个著录项目:作者,作者单位与作者简介。对于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求著录学者姓名与发表论文时所在单位,而对法规标准类的文献,则只需在“作者”项著录发布机构与组织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作者简介”项,学术研究成果库将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成果较富、学术影响及价值都比较大的学者撰写小传,其中以民国学者为重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是孟子“知人论世”遗教。关于著作者生平经历向来是传统目录学的重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时代环境、生平行事、师承与朋友交谊、学术趋向等对于深入把握著作的思想渊源与主题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备受学界推崇,时下学人认为是书“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档案学的最高水平,奠定了档案学发展的基础”,[3,4]是“一部不能忘却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好书”,[5]还是“一部‘贯通中西、中西合璧’的近代档案学著作”。[6]何鲁成出生于1912年,光华大学经济系毕业,从1934年开始关注档案管理问题研究,1935年进入国民政府行政院所属各部会档案整理处工作,1936年4月开始撰写《档案管理与整理》,10月底即杀青定稿,时年仅24岁。[7,8]以《档案管理与整理》这部书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而论,我们不禁要问何鲁成如此年轻有为,除了自身的资质条件外,是什么因素使他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著作?他的传记资料能够为我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思路。他的母校光华大学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渊源于圣约翰大学的重视英文授课的教学方法[9,10,11]奠定了他的学养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他的调查、实践与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他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绩的重要因素。他研究档案问题开始即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此后,他在甘乃光等指导下与档案整理处、行政效率研究会诸同仁作档案管理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及参与档案整理与管理的实验与实践。《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开头《概论》部分提到他调查的机关有50多个,当时中央机关9/10都进行了调查,设计试用了含有170余个问题的档案管理调查表。回顾近代学术史,在时代变革和中西交融的学术背景下,年轻有为的学者不乏其人,何鲁成则是档案学界的翘楚。学术研究成果库中对这样重要的学者撰写一篇小传,以与著作相辅而行,对于系统使用者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民国时期,从事档案学研究的学者来自不同学术背景,档案研究大多只是其学术生涯中的一部分,故而为他们撰写小传,尤为必要。

       最后,关于内容摘要以及评价的著录。学术研究成果库关于内容摘要和评价,设置了三个著录项目:“原文摘要”、“编者辑录”、“编者叙录”。所谓“原文摘要”,是指著作中已有“摘要”,学术研究成果库直接把原文摘要移植过来。而“编者辑录”、“编者叙录”,则是借用了古籍目录学中解题目录中的相关概念,前者是指摘取前人对著录对象的评论性内容,后者是重新撰写关于著录对象的内容摘要,甚或做出评价,如著作没有“原文摘要”,则此项是必填项目。

       学术研究成果库中关于“作者简介”、“原文摘要”、“编者辑录”、“编者叙录”等著录项目,将提供中国档案事业史学术发展脉络,为学术史研究提供资料。

标签:;  ;  ;  ;  ;  ;  ;  ;  ;  

学术研究成果数据库的资源分类与描述--中国档案史知识库建设研究的第二部分_文书档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