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与突破——基于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演变史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我国论文,困境论文,新兴产业论文,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全球竞争,明确提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措施。为了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于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定位于: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实现重大技术创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见,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能有效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模块化思想对于产业结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1],当今产业已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2],模块化已成为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本质[1]。目前的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革命仍然兴起于发达国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块化变革也主要由跨国公司主导,从而营造的全球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块化动态环境,为我国新兴产业参与国际创新分工提供了机会,但也由于模块化技术的“黑箱化”特征,使得我国产业技术更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创新困境。因此,在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会面临哪些新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实现对新兴产业技术瓶颈和发达国家技术围攻的双重突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与本文相关的文献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和基于模块化的产业技术创新。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尽然众多学者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然而针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较少,仅有余江(2012)通过专利计量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进行了研究[3]。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4]。刘辉锋(2011)认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于抓住国际上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机会窗口”,通过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产业技术实力[5]。Lin(2011)研究了在位核心企业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6]。程郁(2011)认为,技术创新并不必然带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繁荣,还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7]。 1.2 产业技术创新突破 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开始于企业层面,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该理论思想具有较好扩展性[8],近年来在产业层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陈劲(2011)认为,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更适于开展突破性创新[9]。Sen(2011)指出,印度软件业已由技术购买、渐进创新上升到突破性创新阶段,并通过突破性创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10]。Vela(2012)探索了欧洲如何形成像硅谷那样的高科技产业突破性创新局面的政策机制[11]。 1.3 基于模块化的产业技术创新 模块化思想引起了产业创新模式的根本性变革[12]。Miozzo(2005)以英国和德国的IT外包业为例研究表明,模块化被看作是激发创新的设计战略[13]。Baldwin(2001)以计算机产业为例论述了通过模块分割、替代、扩展、排除、归纳、移植可实现多样性技术创新[14]。Gereffi(2005)认为,产业链垂直分解过程也就是技术标准化基础上的模块化过程,模块化不仅是对产业技术标准化的升级,也是对产业技术标准化的整合[15]。Argyres(2010)通过美国汽车工业实证研究探索了模块化对垂直拆分和垂直一体化创新战略选择影响,并指出模块化伴随着垂直拆分[16]。国内学者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产业创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程文(2010)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模块技术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间发展极不均衡,导致我国汽车产业成为国外汽车业巨头的“组装车间”,阻碍了我国产业技术升级[17]。苏敬勤(2008)指出,我国产业应当选择“外围模块→核心模块”的技术赶超路径[18]。韩晶(2009)认为,我国企业是模块制造商,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从属于跨国公司,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应主要关注创新网络建立和创新环境优化[19]。李晓华(2010)以我国“山寨”机为例研究表明,模块再整合降低了产业的知识壁垒,进而改变了产业的竞争格局,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升级路径[20]。魏江(2013)研究发现,专业服务业的服务模块化分别通过推动个人知识结构化和企业知识显性化来提高创新绩效[21]。 总之,当前研究成果为探索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问题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新视角,然而也存在不足:(1)对新兴产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突破与赶超的专门研究鲜有涉及;(2)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突破研究,仍然停留在企业层面成果的借鉴与扩展阶段,对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新规律研究较少;(3)对发达国家主导的模块化动态背景下的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开展专门深入的研究有待加强。为此,本文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分析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变革对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选择 当通过现象来探究“如何”或是“为何”性质的问题时,案例研究方法由于可以细致地呈现事物复杂性、综合性的多因素作用关系和动态过程,并有助于得到较为全面和整体的理论解释,成为最佳选择。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机会、困境及突破规律,问题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整体性以及复杂动态性,是将模块化理论思想应用于产业创新层面的拓展性研究,符合Eisenhardt(1989)所提出的适合案例研究的相关条件[22]。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案例研究方法决定了研究对象的选择采用理论抽样而不是概率抽样,即依据案例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进行选择。选择我国手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1)手机产业是典型的模块化产业,而且是在跨国公司主导下进行模块化创新分工之后在我国兴起的,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史成为了模块化背景下中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的缩影;(2)手机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点领域,代表了我国乃至全球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而且智能手机已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产品目录;(3)手机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正值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手机产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其技术创新突破规律更具普适性;(4)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实践界以及政府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客观上提高了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为此,本文在选择具体研究对象时采用了嵌入性案例研究策略[23],即对我国手机产业从兴起到现在长达15年的技术创新演变史进行整体性研究,并选择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揭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规律。 2.3 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 兼顾研究对象的宏微观特性和多样性,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采用了以下策略: (1)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课题组对企业技术主管、工信部门官员、行业协会负责人等进行调研访谈,并针对技术问题咨询了通信领域的教授和博士,从而获得一手资料;此外,还通过查阅学术论文、财经报刊、行业报告、统计年鉴、企业网站等获得二手资料。 (2)三角测量法。为了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运用三角测量法,通过多个信息渠道获得相关数据资料,建立证据链,使数据资料相互印证并科学取舍。 (3)采用顺序分析和统一的研究逻辑。按时间顺序纵向组织数据资料[24],并借鉴Ethiraj等(2004)的观点,采用“条件—行动—结果”研究逻辑[25],分析论证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模块化动态情境、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机会与困境以及创新突破路径三者的作用关系。 3 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演变历程 我国手机产业自1998年开始兴起,到目前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国产品牌机、“山寨”机和智能机,尽管三类手机有时共存,但是在我国手机产业不同发展期的创新主导地位不同。 3.1 国产品牌机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手机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模块化水平提高,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巨头到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并把一些组装业务外包给我国企业,当时杭州通信设备厂、南京熊猫等企业以半散件组装方式成为这些跨国公司的代工企业。 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手机产业开始于1998年,在这一年,法国Wavecom公司推出将基频、中频和射频技术整合到一起的集成方案,采用Wavecom的模块集成方案之后,只需要加上少量的外围元件以及LCD显示屏、外壳等,就可以推出新机型,降低了我国手机代工企业涉足手机技术创新的门槛。在同一年,国务院5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手机牌照制度”,将大量有实力的国外企业排除在外。因此,我国在1999年就迎来了国产手机大发展,采用Wavecom集成方案的TCL、波导、熊猫等厂商,均推出了各自的手机。因为这些手机厂商获得了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生产“牌照”,都主打自己的品牌,所以被统称为“国产品牌机”。 TCL是将Wavecom集成方案作为手机产品创新平台的成功典范,所推出的手机中一度约有70%使用了Wavecom集成方案。TCL自1999年涉足手机业务,将技术创新战略定位于“先外围,后核心”,注重工业设计,强化外观差异,倡导手机科技与美学的结合,主打高端手机、宝石手机、女性手机,其典型手机特色与技术创新情况如表1所示。 尽管Wavecom集成方案降低了我国手机厂商介入壁垒,然而大多国产手机厂商仍然缺乏工业设计、外围元件连接等技术。因此,手机设计公司从产业创新链“芯片设计环节”与“手机制造环节”之间衍生出来,致力于打通国际芯片设计公司和国产品牌机厂商之间的联系。1999年年底,国内第一家手机设计公司——中电赛龙成立,到2003年我国已有大型手机设计公司20家左右,而小型设计室更是多达300家,中电赛龙、德信无线等龙头企业,研发人员更是超过1000人[26]。这些专业化的手机设计公司,适应了手机技术快速更新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国产品牌机厂商背后都有大量手机设计公司提供支持,TCL很多手机方案就是通过精诚通移动等公司设计的,因此,2003年国产品牌机市场占有率高达55%,这些手机设计公司功不可没。 利用Wavecom公司的模块集成方案,并衍生出专业化的手机设计公司,国产品牌机具备了外观设计、大规模生产组装能力。然而,国产品牌机经历了短暂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很快就出现困境。首先,国产品牌手机通过购买技术巧妙地绕过研发门槛,但同样为潜在进入者提供了机会,尤其是随着我国“手机牌照制度”逐步放开,国产品牌机厂商由1998年的5家增加到2003年的38家,新进入者大量涌入并开展技术模仿,“技术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国产品牌机是“假拉高,真炒作”,连最基本的手机质量都无法达标,以TCL3188钻石为例,从国家质检中心了解到,镶嵌在上面的76颗小钻石,每颗仅值2.1元,而且很多消费者抱怨操作速度慢,手机轻轻一握就叽叽喳喳的响,频繁出现诸如翻盖松动、听筒无声、屏幕破裂等质量问题。其次,国外手机厂商凭借强大的核心模块和架构创新能力,主导手机竞争由“外观导向”回归到“功能导向”,并大举进攻中国低端市场,2004年,摩托罗拉市场占有率达到41.6%。最后,国际芯片厂商联发科(MTK)2005年推出的“交钥匙”方案,将我国手机产业带入了“山寨”机时代,加速了国产品牌机的衰落。“从2003年净利润7.82亿元到2005年一个季度亏损4.6亿元,短短一年多时间,TCL手机就从辉煌顶峰跌进了痛苦之渊”。 3.2 “山寨”机阶段 “山寨”手机是指逃避政府监管、税负以及入网检测,并模仿品牌手机功能与款式手机的总称,涵盖了走私手机、翻新机、高仿机和拼装机等类型,尤其是高仿机和拼装机自2005年进入公众视野,一度成为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主要力量。 我国“山寨”机的发展,首先得益于MTK的“交钥匙”方案,它不仅将芯片、软件平台和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而且在手机芯片中还集成了摄像、MP3、视频、触摸屏等多种功能。采用MTK“交钥匙”方案的手机厂商,只需加上手机外壳、电池以及其他外挂设备就可以推出新机型,使得原本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历时较长时间进行手机开发变成了“搭积木”式的创新活动。MTK的“交钥匙”方案得到了“山寨”机厂商的青睐,在2006年的中国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占有率为40%,支撑了“山寨”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竞争格局。 我国“山寨”机厂商能够低成本、短时间推出新型机,还因为基于MTK“交钥匙”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手机产业配套创新链。在这创新链中进行了模块化分工,涵盖了液晶屏、耳机、电池、充电器、手写笔甚至摄像头镜片、防尘网等外围技术模块,并通过深圳华强北这一双边交易平台,由近1000家整机装配企业和3000多家配套企业构成多边创新协作关系网络,开展模块化创新活动[27]。 “山寨”机发展同样离不开手机设计公司所做的努力,但手机设计公司在产业创新中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MTK“交钥匙”方案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到芯片上,压缩了原有手机设计公司的创新空间,如以中电赛龙为代表的一些大型手机设计公司纷纷裁员或倒闭,而更多的设计公司则重新整合回到产业创新链上游或下游环节[26];另一方面,“山寨”机更多地是“局部性”创新,这又导致仅仅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小型设计公司大量出现,并致力于手机外形设计和“抄板”等工作。 “山寨”机是我国手机产业紧跟以MTK的“交钥匙”方案为代表的全球手机核心技术模块大范围集成的产物,自2005年起一度是我国手机产业创新的主力,据互联网数据中心2008年的统计,山寨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3.1%。随着我国“手机牌照制度”的取消,一些“山寨”机厂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实现了向“正规军”的转型。以天语为例,在引进MTK“交钥匙”方案之后,将制造业务外包给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企业,并凭借低成本开发、紧随市场潮流设计等创新策略,2007年天语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仅次于诺基亚,被称为“山寨机之王”。作为MTK芯片的最大使用者,天语手机时刻进行创新改进,比如采用排他性的芯片制定、与MTK共建国际一流的研发中心,使得新产品研发得到MTK更快响应。天语手机系列充分整合各类技术模块,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功能,如照相、MP4、炒股、游戏等,外加非常时尚的外观设计,从500元到2000元之间,每个50元的区间,天语都有显著差异的机型,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事实上,只有天语、金立等坚持技术创新的少数厂商能够成功转型,绝大多数“山寨”机厂商很快陷入困境。首先,MTK“交钥匙”方案的“去技术化”,使得潜在进入者大量涌入,仅有的外观设计与外围功能开发会被迅速模仿,竞争异常激烈。其次,合法性问题始终困扰着“山寨”机发展,使其难以得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事实上,随着苹果、三星开启智能手机时代,尤其是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智能机很快将价格降到较低水平,使得“山寨”机创新空间被严重压缩,据多家媒体公开报道,在“山寨”机大本营深圳华强北,“山寨”手机厂家从高峰时期的上千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300家。 3.3 智能机阶段 智能手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掌上电脑+手机+网络=智能手机”,也就是指不仅具备通话功能,还拥有PAD的大部分功能,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并且可以自由安装应用软件和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手机的核心架构,实现电脑、通信以及手机等领域技术模块有效集成。尤其是2007年以来,苹果和三星智能机对诺基亚、摩托罗拉传统垄断的成功挑战,充分反映了手机核心架构整体性重构以及对多领域技术模块交叉融合,可以实现整个产业技术变革。苹果手机不仅集成了先进的手机芯片技术,而且开发了iOS操作系统,并搭建了AppStore软件应用生态系统;三星手机一方面大范围集成最新硬件技术模块,另一方面基于Google的Android系统开源性优势,将手机作为扩展平台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提高了智能手机的个性化和应用价值[28]。 华为抓住了智能手机产业的创新本质,自2009年推出第一款智能机以来,不断进行手机核心架构规则变革以及核心模块技术集成与开发,形成了与众不同技术优势(如表2),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供应商。 总之,智能手机架构规则变革实现了多个相关领域技术模块的有效集成,不仅整合了原有的手机创新资源(如天语、金立等),而且可以集成通信设备(如华为、中兴等)、电脑(如联想等)、网络软件(如小米)等领域顶尖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非传统手机领域优秀企业可以依托已有的核心技术模块来构建智能手机独特架构、有效集成其他领域技术模块乃至开发新的核心模块,与早期品牌机和“山寨”机相比,我国手机产业技术水平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在缩小。因此,能够实现技术突破的我国智能机企业,可以不是最早涉足手机开发的传统企业,但一定是智能手机涉及的相关核心技术领域的优秀企业。根据赛诺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智能机占据了国内手机市场的71.7%,而三星、苹果等国际品牌的份额被压缩到30%以下,“中华酷联”智能机出货量分列全球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位[29],可见全球产业架构变革背景下我国多领域模块技术集成可以实现创新突破。 4 分析与讨论 基于上文对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演变史的简要回顾,围绕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模块化动态变革对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以及有效突破路径进行分析与讨论。 4.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 产业技术模块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分工的深化,而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核心技术模块集成、分解以及模块架构重构,则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开启了“机会窗口”。 (1)核心模块集成降低创新壁垒。一般地,新兴产业涉及的核心技术模块数量较多,无论是核心技术模块开发还是核心模块有效集成,都需要更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创新投入,一些跨国公司将核心技术模块集成并转让给我国,客观上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学习与模仿降低了创新壁垒,这是因为原有的核心技术模块及架构规则知识已由跨国公司“封存”到集成后的新模块部件或产品内部一并进行出售,由于市场传递产品比传递知识更有效[30],我国产业界只需要掌握新模块的功能和接口标准即可进行其他配套技术创新。 两次核心技术模块集成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开展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技能[20],Wavecom通过基频、中频和射频技术等核心技术模块集成,将手机技术创新要求的知识技能降到了我国代工企业可以胜任的水平,TCL、中电赛龙等手机厂商和手机设计公司在此集成方案上可以不断开展“外观导向”的创新;同样,MTK的“交钥匙”方案将芯片、软件以及其他技术模块进行全方位集成,将研发和生产手机所需的大量知识集成为一个“黑箱”[31],不仅降低了创新所需的知识壁垒,而且还降低了创新投入壁垒,使得天语这样的手机销售代理商甚至是一批小作坊都可以购买MTK的集成方案以及外围元器件来“搭建”新机型。 (2)模块化分解拓展创新空间。在手机产业全球扩张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手机产业技术逐步成熟,产业技术模块化程度不断提高,涵盖的技术模块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中低档市场对手机外形、花样等需求要高于对新性能的需求,尽管部分核心技术模块重回大规模集成化生产以降低成本,而在外形设计等环节的模块横向分工却不断细化[32],为我国手机产业开展外围模块技术创新提供了空间。国产品牌机时期,在芯片集成和手机制造环节之间衍生出大量的手机设计公司,同时一大批专门为品牌厂商进行代工的企业涌现,形成了产品工业设计、制造工艺改进的产业创新链。进入“山寨”机阶段,模块化创新分工进一步精专,手机产业配套创新链涵盖了液晶屏、耳机、电池、充电器、手写笔、摄像头等一系列外围模块,甚至防尘网都有专业开发商。 (3)模块架构重构削弱跨国公司传统创新垄断优势。产业模块技术架构变革会影响整个产业发展[33],这是不连续创新催生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过程,更是打破原有产业创新格局的过程[34]。首先,模块架构创新会使得原有的一些核心技术模块变为外围模块甚至被替代,并且通常还会引入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模块,使得拥有传统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可能被削弱。其次,产业核心技术模块架构重构时经常会多种架构规则并存,与原有产业技术创新优势相比,跨国公司在新技术架构下的创新优势积累时间较短,我国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较小。最后,核心架构创新推动跨领域技术模块交叉融合,可能会使我国其他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从而形成多领域综合优势[35]。苹果、三星等引领的智能机模块架构创新就颠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的长期垄断地位,并为我国手机产业技术赶超开启了“机会窗口”,使得以华为为代表的非传统手机厂商在通信、网络、PC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优势在智能机产业中得到有效发挥,而且有更多机会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核心架构,并获得芯片、操作软件等核心模块的独创技术。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论证,本文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1:跨国公司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块化动态变革,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开启了“机会窗口”,具体地,核心模块集成降低创新壁垒,外围模块分解拓展创新空间,模块化架构重构削弱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优势。 4.2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困境 跨国公司凭借核心技术模块及架构成为全球产业创新链的“系统整合者”,对产业创新链上其他模块化活动进行更大力度的控制[36],使得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更容易掉进跨国公司的模块化“陷阱”。 (1)核心模块集成造成创新边缘化。跨国公司对多个核心技术模块进行集成后,将原有核心模块相对显性的接口、界面知识以及联系规则也一并内化为新集成模块内的知识,集成的模块越多,更多的显性知识会实现内隐化,使得我国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提高[32]。另外,核心技术模块集成为跨国公司占据产业创链上更多核心环节竖起了高高的“防火墙”,并将我国产业完全“锁定”在外围模块创新上[27],而且随着核心模块集成范围越广,创新边缘化风险将加剧[37]。 基于Wavecom的集成方案,将TCL、中电赛龙等手机厂商和设计公司限制在“外观导向”的工业设计以及工艺创新,而MTK推出“交钥匙”方案之后,品牌机时代的中电赛龙、德信无线等大型手机设计公司反而纷纷倒闭或转产,取而代之的则是仅从事手机外形设计和“抄板”等业务的小型设计公司,而且制造环节的创新也变为小作坊的“搭积木”活动。尽管“山寨”机技术水平和复杂度总体上比以前的国产品牌机高,但是随着手机芯片这一关键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通过渐进革新来进行芯片创新的可能性更小[32],我国手机产业创新也逐步被边缘化。 (2)外围模块创新加剧创新同质化。我国产业热衷的外围架构与模块创新,并不能形成差异化优势[38]。首先,外围技术模块含有的内隐性知识较少,技术创新保护壁垒相对较低,创新成果很容易在产业内快速扩散;其次,外围模块化创新对产业主流产品的差异化与功能提升作用有限。 事实上,在国产品牌机阶段,以TCL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热衷于外观、颜色甚至配饰的设计,“外观导向”的创新格局难以竖起高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大量涌入,恶性竞争严重,最终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技术改进了。进入“山寨”机阶段,其创新更多为通过外围技术模块及其组合来模仿市场上流行的品牌机的功能与外形,由于整个行业没有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外围功能模块开发还是整机设计(外围架构技术),一旦成功就会在产业内迅速扩散,这种野蛮的疯长和无序的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竞争由低成本创新演变成了价格战,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由2005年的超过25%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7%[39]。 (3)模块化变革引发产业创新风险。模块化创新有时会由于解构已建立的组合原理和技术部件的需要,而出现模块化、模块化集成以及模块化重构的往复[40]。核心模块集成、核心架构重构等产业技术模块化变革,对于作为主导者的跨国公司而言,是长期的技术与能力积累而发生的质变,然而对于我国产业则是突发性的被动变革,会对我国产业刚刚积累的产业技术创新优势进行破坏。 首先,跨国公司展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模块化变革,使得我国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逐渐缩小的技术差距又一次被拉大。在国产品牌机后期,TCL等手机厂商试图降低对Wavecom集成方案的依赖,着手在3G领域使用高通的芯片组进行手机核心架构自主开发,然而仅在发展之初,就由于MTK的“交钥匙”方案而夭折;智能机的出现,对“山寨”机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使得我国手机技术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在短期内被迅速拉大。 其次,对于已经建立起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而言,在应对产业技术模块化被动变革时反而会面临更多的“核心”刚性的困扰[41],因此,在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手机厂商都是“昙花一现”。 最后,模块化变革引发的产业创新链的大范围调整,会造成很高的创新沉没成本,如国产品牌机时代的手机设计公司在底层指令交换、调频等应用软件开发已具有一定的能力,然而MTK“交钥匙”方案迫使这些设计公司纷纷倒闭或转产;又如智能机涵盖了手机、网络、电脑等相关技术模块,但并没有更多地整合“山寨”机的配套创新链,使得原先产业的大量创新投入沉没。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论证,本文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2: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模块化动态变革也给我国新兴产业创新设置了“陷阱”,即核心模块集成造成创新边缘化,外围模块化创新引发创新同质化,核心模块集成和核心架构重构带来创新变革风险。 4.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 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必然是创新能力与技术共同突破的过程,创新能力提升是基础,而技术突破是目的[18]。从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经历的三阶段演变史可知,面对充满新的机遇与挑战的模块化动态背景,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突破遵循的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路径示意图 (1)学习能力提升与外围架构技术突破。无论是哪一层级的技术突破,都是以产业技术学习与能力提升为基础的[42],且技术模块越多,技术越复杂,技术学习所需投入更多、时间更长、不确定性更大[43]。模块化集成实质上就是将原先一系列核心模块技术及其连接的架构规则一并内化为新集成模块内的知识技能,一方面,降低了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学习的能力基要求,引进集成模块之后,只需要学习少量的相对显性的模块界面、接口和标准知识,就可以进行产品外观设计与组装;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期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明确模块内的所有知识,新集成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学习所需时间必然大幅增加[44],因此,学习能力提升和技术突破一并被限定在外围层次。 由Wavecom的集成方案到MTK的“交钥匙”工程,核心模块集成范围大幅提升,将手机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壁垒降到了我国手机代工企业甚至是小作坊的能力基水平,并且有利于我国手机产业集中力量对外围架构技术进行系统学习;到了“山寨”机时代,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快速低成本模仿成为天语手机最重要的创新优势,新机型推出周期仅是品牌机的1/5到1/3。当然,核心模块一再集成,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手机产业学习核心技术模块及其连接知识(核心架构技术)的难度,如到了品牌机后期,TCL等试图基于高通的芯片组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架构,但其手机技术性能与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到了2005年TCL和阿尔卡特合资成立手机研发公司,仍在继续着第一次模块集成后的模块化解构性知识技能学习。 (2)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与外围模块技术突破。模块化分工越精细,每一模块含有的知识相对变少,这有利于我国模块供应商专注于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并可以具备一定的模块性能模仿、改进甚至增加新功能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随着手机产业技术成熟,外围模块不断分解,使得我国手机模块供应商专注于外围技术模块的专业化学习与创新,并由学习能力提升转向创新能力培育。这在“山寨”机时代最为典型,在国内建立了涵盖所有外围技术模块的手机产业配套创新链,不仅具有国外品牌机或高端产品才具有的双卡双待、超长待机、超大屏幕等功能模块,并且依据不同需求偏好增设了验钞机、手电筒等技术模块,支撑“山寨”机的多样化创新。当然,核心模块集成基础上的外围模块创新也极易造成知识技能在产业内快速扩散,“搭便车”现象严重,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产业学习能力向创新能力快速转化,无论是TCL等品牌机的“假拉高、真炒作”,还是“山寨”机的无成本模仿,最终都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而止步于外围模块创新。 (3)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核心架构、核心模块技术突破。通过将重点放在核心架构上,同时在部件层次聚焦和加强少数几个关键的子系统部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45],从而支撑产业技术重大突破。主导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架构变革,削弱甚至颠覆了跨国公司的传统技术垄断优势,并增加了未来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基本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全新的架构规则及功能模块知识技能开发竞赛,并有效集成我国多领域的特色性知识技能[46],有助于我国新兴产业在“新框架规则”下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如苹果、三星的智能机技术模块架构颠覆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的技术垄断地位,有助于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基于通信、网络、PC机等领域独特知识技能提升智能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当然,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变动对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来说是“被动的”和“不连续的”,不利于原有产业知识技能的有效“继承”,如智能机的出现使得“山寨”机厂商大面积倒闭,像天语这样能够从“山寨”机向智能机成功转型的企业寥寥无几。总之,模块架构重构使得智能机涉及的通信、网络、PC机等领域的知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融合,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支撑华为等我国智能机厂商不仅可以从事核心架构创新,而且还可以对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模块进行重点突破。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论证,本文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3:面对模块化动态背景带来的新创新机会与困境,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是创新能力与技术共同突破的过程,随着由学习能力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依次实现外围架构、外围模块和核心架构与核心模块技术突破。 4.4 产业政策规制的影响 在我国手机产业的三个创新阶段,政府均出台了政策规制,并在模块化动态背景下对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以及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表3)。 总的来说,“牌照制度”对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兴起起到了保护作用,而“牌照制度”的逐步放开又使得跨国公司涌入、本土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尽管“核准制”、“报备制”降低了准入壁垒,但仍然将绝大多数“山寨”机排除在政策之外,难以支撑“山寨”机技术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智能机产业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4: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动态变革引发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以及实现突破路径的传导过程中,我国产业政策规制可以发挥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 4.5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关系模型 以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历程为例,通过对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面临的机会、困境以及突破的系统分析可知,跨国公司推动的技术创新模块化通过开启创新“机会窗口”和设置模块化“陷阱”来对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产生双重影响,为此,我国产业通过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来推动技术不断突破,在此影响作用传导过程中产业政策规制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此逻辑关系构建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与突破的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 5 结论 国产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是当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的一个缩影,通过系统的案例描述、分析与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跨国公司主导模块化动态背景,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开启了“机会窗口”,核心模块化集成降低了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与投入壁垒,模块化分解拓展了创新空间,而模块化架构重构则削弱或颠覆跨国公司原有的技术创新垄断优势,因此,模块化变动是我国新兴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突破的最佳切入点与战略机遇期。 (2)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变动环境也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突破与升级设置了“陷阱”。核心模块化集成容易造成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边缘化,并和外围模块化创新一起引发创新同质化,而重大模块化变动则形成创新变革风险。 图2 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作用关系模型 (3)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是创新能力与技术共同突破的过程,加强由学习能力向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支撑我国新兴产业技术沿着“外围架构→外围模块→核心架构与核心模块”不断突破。 (4)产业政策规制在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变革引发的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以及突破的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产业政策,规制安排应当顺应全球产业技术创新模块化变动趋势,通过政策规制调整达到引导和支持我国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和技术不断突破的目的。 总之,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并回答了跨国公司主导的模块化变革给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实现突破等问题,并构建了作用关系模型,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单个产业案例的探索式研究方法,难免存在是否具有较高外部效度的问题,另外,更为精细的跨案例研究也有待强化。为此,加强对我国多个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突破的跨案例比较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本文提出的理论观点和作用关系模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标签:模块化设计论文; 集成创新论文; 模块手机论文; 企业架构论文; 设计公司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手机功能论文; 山寨品论文; 手机公司论文; 智能手机论文; 新兴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