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全区土地面积124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1995年底,城乡人口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6%。 本区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 三省一区均与周边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7000km以上,陆上口岸的数量和通过能力居全国各大经济区之首。目前有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8 个对外开放城市,在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及世界经济趋于国际化、区域化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东北现象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东北地区是我国内部经济联系紧密、比较成熟的经济区域,建国以来一直作为全国基础工业和技术装备工业基地,进行了大量的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能源、粮食、木材、牧业7大主导产业; 建成了以铁路为主体,公路、航空、海运、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相配合的综合运输网;沿哈大铁路形成了南自大连北至哈尔滨比较发达的产业带。1994年,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 100亿元,约占全国的12%,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呈持续发展状态,1978~1994年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2%。但是,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仅黑、吉、辽三省大型企业个数占全国17.28%,中型企业个数占全国13.24%,结构性矛盾突出,历史包袱沉重,技术改造缓慢,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在发展转换过程中,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转轨比较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1978~1995年GDP年均递增率比全国同期低1.4个百分点,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4.2%;1995年下降为11.8%。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慢,重工业仍占较大比重,1994年轻重工业比值依然保持在3∶7左右。三是利用外资比较少,1978~1994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约180亿元, 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1 800亿元的10%,对外贸易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东北现象近两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学术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暴露出许多现象背后体制、管理和经济要素方面的影响机制问题,其主要因素:一是体制转轨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间较早的区域,计划体制的约束强,经济活力不足,商品经济意识不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难度大,多种经济成份发育的程度也较低。二是对外开放相对滞后。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是从南方沿海地区逐步向北方和内陆拓展,其政策优惠程度也存在差异,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相对较晚,外资进入也相对较少,经济活动直接与国际市场相联接的部分在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不高。三是国家区域政策的影响。近10年来有相当长时间国家实行财政包干政策,由于东北地区过去是我国工业集中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数量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因此,东北地区地方财政留成的比重小,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四是产业结构过低过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基本上以钢铁、石化、机电、能源等重化工业为主,上游产品多,加工深度不足,同时长期以来技术改造投入较少,结构老化,经济效益相对偏低,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东北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要彻底摆脱东北现象,研究东北地区跨世纪的战略发展问题,需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着眼。从东北亚区域国际环境来看,竞争与合作,挑战与机遇,是同时并存的。首先东北亚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快开放步伐,对东北地区形成了一种竞争性压力。日本、韩国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发展规模可观,特别是韩国近1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8%~9%,据预测到2000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这一水平。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也已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其资源条件好的优势,加快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其次,受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发展的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及资源特点上有很大的互补性,有利于扩展区域内经济技术联系。第三,从国内看,我国经过十几年对外开放,在借鉴先进技术、利用后发效应、实现跳跃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可以为东北地区发展制定适当的政策,吸引外部资金参与建设。第四,我国经济长期活跃发展,国内市场已经大为扩展,同时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适当让出了部分国内市场和资源,为东北地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还有其自身的客观条件。
(1)本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建设地区,“一五”时期的156 项重点工程在本区就有54个,随后长期的重点建设,已经使本区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94年,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超过6 200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占80%; 主要产品量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如钢、生铁、钢材等占全国总产量的20%,原油产量占50%以上,煤炭产量占18%,发电量占16%,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有鞍钢、本钢两大钢铁基地和抚顺、大连、齐齐哈尔等特钢基地,大庆、吉林、盘锦等石化基地,长春、沈阳等汽车生产基地,哈尔滨、沈阳、大连等电力设备、重工机械、电子仪表制造基地等。这些基地在规模数量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技术装备、科技力量、配套能力在全国也具有突出优势,在深化改革搞活机制的情况下,加快技术改造,本地区必将再次成为支援全国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资装备基地。
(2)本地区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 包括有:一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区已探明矿产资源80多种,约占全国探明矿种的60%,其中75%的矿种有大中型矿床。铁、石油、菱镁矿、油页岩、滑石等矿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如铁矿占全国的25%,煤炭占全国的10%,石油可采量占全国的50%以上。二是雄厚的农业基础。全区拥有全国20%的耕地,10%的草场,40%的林地。人均占有耕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1994年全区粮食产量占全国15%,牛奶产量占全国32%,木材产量占全国37%,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牧业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三是密集的交通网络。全区建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沿海港口为门户、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管道相配合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29%,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13%,民航机场个数占全国17%,港口吞吐量占全国12%,各种运输管道长度占全国23%,是我国铁路、输油管道基本成网的地区,也是我国交通网密度较高、现代化运输方式比较齐全的地区之一。四是科技教育和技术工人优势。拥有1 000多所中央和省级科研机构,100多所高等院校,受过专门训练、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人超过1 000万人。 五是城市化水平高,东北地区有城市60多个,城市人口约4 000万人, 城市化水平约35%,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密度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大中小城市结合,布局和规模结构比较合理;六是旅游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拥有山地、海洋、草原等多种自然景观,其雪原、冰灯、雾淞为代表的北国风光,莽莽林海和边境跨国观光都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
(3)跨世纪发展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为东北提供了新机遇。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的价格体系的逐步形成,以及产业政策向能源原材料、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机械装备工业的倾斜,这必然会使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东北地区经济在区域分工和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得到相应改善,并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二是全方位对外开放,使东北广大边境地区的开放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真正成为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窗口地区。
2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2.1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要尽快摆脱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北现象。首要的是加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针对东北地区国营大中型企业比重大的特点,重点放在促进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上,要大胆试验,勇于探索,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企业改造要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在减轻国有企业负担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根据企业结构现状,注意选择一批骨干大企业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实行集团化经营。其次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外向化。东北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和经济优势,加强对日、韩、俄、朝、蒙等国家的经济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沿海、沿边开放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和技术工人多的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实行“科技兴区”。要真正在思想观念上、经营机制上、科技政策上重视和发挥这些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智力开发,加快科技兴工、兴农、兴企步伐;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有重点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产业的形成和壮大。
2.2 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重点抓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在改善交通运输、能源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改造重化工业,突出发展加工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另一方面,在短中期内以振兴出口工业与轻工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市场体系、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发展商业、物资、外贸、金融、信息、咨询、旅游和房地产等行业,为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建立社会化综合性服务体系。
农业要继续发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牧业、水产品及林木基地的作用,在进一步挖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的同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重点建设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四盟地区的西辽河流域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商品量。加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用材林生产基地和辽东山地等后备用材林基地建设。
原材料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品。重点发展以大庆、吉林、抚顺等乙烯为中心的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单体三大合成材料;进行鞍钢、本钢、抚钢、大钢、齐钢等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间的优化组合。
机械工业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汽车、电力、冶金等大型成套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机床工具、通用机械等。要采取多种形式,引进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组织科研与生产联合,加快对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重点办好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大庆、吉林、鞍山等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选择的重点开发一批项目和重点产业,例如,计算机及外部配套设备、移动通讯、电子原器件和软件开发,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高效节能、环境保护、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光机电一体化等。
2.3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吸引外资,必须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东北地区基础设施虽较为发达,但是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近期仍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首先是加强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建设,打通出海、出境、出区的主要运输通道;其次,重点建设连接各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强化区内重要干线主骨架及其配套设施。完善东北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水平。能源工业中煤炭开发总体上要稳定辽宁、吉林省煤炭生产,适当扩大黑龙江省煤炭开发规模,加快开发蒙东褐煤资源,以建设大中型矿井(露天)为主,重点建设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三大露天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一些中小矿井。电力工业应以火电为主,加强研究开发核电、水电,加快增长速度,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电源建设的同时,强化建设以50万V高压线为骨干的统一东北电网。
2.4 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一直是以大量资源消耗、总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已经转入以结构升级为主的发展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确立,与国际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只注重扩大经济规模而不注意提高产业的素质和效益,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在资源结构中,水资源不足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东北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耕地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并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与产业布局不相协调,特别是人口密集、重工业集中的沈大沿线地区,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制定完善的东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政策,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适当提高水价,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并为区域性调水工程筹措资金。从长远看,还需抓紧研究北水南调、引浑济辽工程。
东北地区资源开发强度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三废”排放量都比较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损害十分严重。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江河源头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已遭到较大破坏;西部地区沙化和碱化有加快趋势;部分大中城市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严重超标,大江大河城市段水质恶化。必须重视环境整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应采取的对策:一是进行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是发展用材林和水源林,减少采伐量,争取森林覆盖率恢复到70%左右。二是进行西部沙化、盐碱化生态工程建设,减轻生产对土地的压力,保证适当的环境容量;三是严格控制“三废”污染,针对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状况,采取多种技术改造措施,发展能源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减少排放污染源,并对城市工业污染进行区域综合治理和集中控制。
2.5 加强联合协作,促进合理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北三省一区在资源分布、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上各具特点,资源互补性很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历史形成的经济联系,树立起“合则兴、分则损”的思想,按照“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联合协作,实行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产业联合,逐步形成集团化、基地化、现代化的大生产体系;通过组建大范围、大跨度的统一区域市场和有步骤地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区域整体优势;通过建立多渠道联合筹集资金机制,联合建设几个跨省区的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通过科技力量联合,组织高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
3 经济布局与地区发展
东北地区经济布局和地区发展应以沿边、沿海开放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兴产业带,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哈大”和“沿海”两大经济地带,以此带动“东西两厢”的经济发展。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以丹东、满洲里、黑河、绥芬河和珲春等城市为重点,机会多,条件相对比较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东北地区西部资源富集,开发条件基本成熟,随着重点开发建设,将形成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1 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东起丹东,西至山海关,包括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六市,有较强的经济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是东北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沿海地区资源丰富,岸线总长1 878km,宜港岸线180km(目前开发约50 km),有24万hm[2]为滩涂和退海荒滩,6.4万km[2]的近海水域,与东北内地广大腹地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沿海地带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外向型国际化经济体系,例如临港型石化、钢铁等原材料工业,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工业、新兴产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
3.2 哈大交通干线沿线经济带
哈大铁路、高速公路沿线部分地区,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密集、大中城市最集中、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交通发达的地区;是最重要的钢铁、石化、汽车制造及重型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分布的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是该地带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针。要转换与调整城市经济功能,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和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教育等第三产业,使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由工业生产基地为主向大生产、大流通、高科技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转变。
3.3 沿边经济开发带
东北地区各省(区)都与邻国有边界关系,漫长的内陆边境上分布着36个市、县。沿边经济带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煤和有色金属矿产以及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加速沿边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要实现重点突破,扩展合作领域,设立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经济合作区,使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放城市及开放口岸成为东北地区对外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4 西部资源开发区
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市)和辽宁、黑龙江西部地区属于待开发地区。其森林、草原、煤炭和有色金属矿藏等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加速这一地区开发,对于促进和支持东北地区东、中部发展,繁荣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经济,有重要作用。西部开发首先要加快对外通道建设,重点是满洲里至锦州的铁路西通道和东西向运煤通路。其次应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坑口、路口电站,形成东北战略性能源基地。三是从区域农业资源和生态条件出发,发挥光热和土地类型多样之长,面向区内区外市场,发展牧、林、粮、果、菜等特色农业。四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水土保持、防止沙化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