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啤”会被“洋啤”吃掉吗?——对啤酒企业合资的调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啤酒论文,企业论文,国啤论文,洋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啤”仍是啤酒市场的主体
啤酒行业是个高盈利行业,又不要太高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啤酒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最多时有800多家。啤酒产量也从1979 年的52万吨迅速猛增至1995年的1546万吨,增长了28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消费国。
企业数量增加,竞争便日趋激烈。啤酒行业又是一个有规模才有效益的行业,据了解,3万吨是起码的盈利点,往上规模越大, 效益越好。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少企业都千方百计扩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但这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国内资金紧张,只好把眼光朝向外资。同时,国外大财团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纷纷谋求与我合资。
据中国酿酒协会啤酒分会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约有60家啤酒厂与外商合资,如果加上已签合同资金尚未到位的企业,大概有70—80家,而且都是3万吨以上10万吨左右中等规模的企业,大约2/3为外商控股。北京、上海等地多数啤酒厂与外商合资了。同时,一些外国牌子的啤酒进入中国市场。这似乎让人觉得民族啤酒工业已被洋啤吃掉了,外商控制了中国啤酒市场。
但是对啤酒合资问题应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上。合资数量是不是多了,不能只看绝对数,而要放到啤酒行业的总体中去比较。让我们看一组酿酒协会啤酒分会提供的数据:
1995年,60家合资啤酒厂产量为300多万吨,仅占全国产量的20 %,其中使用外国牌号的啤酒主要是蓝带(15万吨)、生力(10万吨)、嘉仕伯(5—6万吨),总产量仅30几万吨,仅占全国产量的2.6%。 60家啤酒企业合资看起来数量不少,但合资企业的啤酒和用洋牌子的啤酒产量并没有成为大头,啤酒市场的主体仍是国产啤酒企业,国内最大的几家啤酒企业也没有与外商合资。
1995年,我国进口啤酒1万多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外商合资和进口洋啤酒的同时,我国去年出口啤酒8万多吨。
不必惊慌也不可小觑
搞合资,外商确实赚走了中国人的钱,但是,如果不引进外资,我们自己的一些企业也经营不下去了。啤酒行业利用外资总体上说还是利大于弊。
这些年来,我国啤酒行业累计利用外资近5亿美元。 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了管理经验,扩大了规模,提高了技术水平,救活了一些企业;增大了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合资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中方资产的增值。北京的几家啤酒企业合资前都是债台高筑,有的已资不抵债。合资后,中方资产价值增加68%。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作为非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啤酒工业多利用一点外资对我们还是有益的。合资当然要让出一部分市场,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想扩大出口、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不开放一部分国内市场是不可能的。
但是,应当承认啤酒行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偏差,这与全国其他行业的合资情况差不多。由于合资企业享受优惠条件,一些地方和企业合资心切,存在盲目性。有的地方自行其是,给外商过度优惠。几十家较大规模的啤酒厂与外商合资,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中国酿酒协会啤酒分会,却往往不知道。另外,有些合资项目是政府行为,企业不愿合,政府“拉郎配”。
外资进入啤酒行业,也会造成一定冲击。只要国家宏观政策控制得力,民族啤酒工业就不会有大问题。据悉,国家已制订政策,今后凡是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与国外合资并由外方控股,必须经轻工总会批准。
利用资金 不丢牌子
我们的一些啤酒牌子已很有影响,不少啤酒企业在合资过程中都力求保住自己的牌子,外商也想借这个牌子赚钱,因而大部分啤酒合资企业用的是原有牌子,目前尚不能说品牌已经丢了。
北京五星啤酒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五星啤酒是我国第一家啤酒企业,号称百年老字号。可是拨改贷以来,五星啤酒消化不了利息负担,陷入困境,背上了5.4亿元的债务, 美国一世界闻名的大财团与五星合资。美方多次提出把“五星”品牌作价入股,但中方力保品牌拥有权,最后达成有偿使用五星商标的协议,即每生产1吨五星啤酒, 中方收取20元资产费。
沈阳雪花啤酒与香港华润集团合资并由华润控股,也引起很多非议。其实,这属于中方的“外资”,这种情况在啤酒合资企业中为数不少。香港华润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华润赚了钱,也还是中国的。雪花啤酒原是仅次于青岛啤酒的全国第二大啤酒企业,但苦于缺乏资金,现在合资进展顺利,雪花牌啤酒年产量由10多万吨上升到28万吨。
与其让人吃掉不如趁早联合
外资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啤酒行业自身的联合、改组、改造。几年前,我国有800多家啤酒厂,到1995年底,还剩640家,其中5 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73家。
同时,在啤酒行业的合资热中,我国最大的几家啤酒生产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拒绝了外商巨额资金注入的诱惑。近年来,丹麦、日本、美国、法国等10多家世界著名的啤酒企业多次找到钱江啤酒要求合资,但钱啤却不为所动。钱啤老总的理论是:与其让洋啤吃掉,不如我们自己趁早联合起来。目前钱啤正采取控股、租赁、承包等形式,在江苏、福建、江西、安徽及省内湖州、嘉兴等地与企业实行跨省市联合。
我国民族啤酒工业的龙头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外资和洋啤的冲击,眼光向内,坚持民族资本为主,发挥优势,发展规模。1994年兼并了5万吨的扬州啤酒厂, 后又与西北地区最大的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近10万吨)合资成立青啤西安公司,这样,青啤就有了60万吨的生产能力;
燕京啤酒兼并了严重亏损的华都啤酒,组建成年产50万吨的啤酒集团,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成为我国第二大啤酒企业。
珠江啤酒则在省内建立多个灌装分厂,并挺进中原、华东,收购安徽合肥和江苏太仓两家啤酒厂。
重点扶持10大啤酒企业
国家在政策方面给民族啤酒工业一些扶持,使它们与合资企业享有同等条件,这是必要的。给所有啤酒企业都优惠难以做到,但重点扶持一些实力较强、能够与洋啤竞争的啤酒厂还是可能的。
轻工总会副会长傅立民透露,啤酒行业的合资热已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国家已基本同意了轻工总会的意见,扶持10个10万吨以上的国有啤酒企业,从投资、政策方面给予优惠,让它们在投融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方面与合资企业享有同等条件。同时,在贷款和兼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被兼并的老企业的负担,可挂帐停息,慢慢还本。
经过扶持,这10个厂的产量到2000年将达到800万吨, 超过合资厂(发展到600多万吨)的总规模,其中青啤、珠啤分别达到140万吨,燕京达到100万吨,三大家就有380万吨,这样,仅10大家就能主导国内啤酒市场。傅立民说,这样,民族啤酒工业就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就不怕外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