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研究——基于制造业部门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部门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制造业论文,灰色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4.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制造业的竞争力是谈判考虑的重要因素。从2001年进入WTO至今,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观察进入WTO前后制造业部门结构变化对分析进入WTO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信息化国家,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把重整和发展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恢复的重要措施,足以说明制造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制造业内不同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尤其是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不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和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同。例如,重工业与化学工业制造业资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排放强度均较高,其增长潜力往往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但这些部门是工业化阶段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没有一个经济大国可以跨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因此,所有大的经济体在工业化阶段的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相关部门都占有较大比重。分析不同制造业部门对工业总体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制造业部门在制造业总体内部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各个制造业部门的演变,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提供科学信息。
二、方法选择与以往的研究
研究中国制造业各部门与工业经济总体增长的关联,分析制造业各部门在工业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演变趋势,本质上是研究工业经济总体(大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或因子(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灰色系统关联方法是用来分析系统中的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在逻辑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正好可以用来分析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工具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查询,尚未见到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中国全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结构性变化与工业经济总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已有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不同地区部分工业部门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等方面。王丽敏(2008、2009)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序度、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中各行业与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研究。成果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增长速度都与相应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度一致。郭腾云(2010)基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和库兹涅茨模式,利用灰色关联综合判断方法,对北京产业结构演变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认为2005年以后北京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邹程林等(2010)对重庆工业部门与经济增长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后认为,重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些优势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对已经发表的此类成果进行考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制造业各部门增长变化与工业经济总体增长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测度制造业各部门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在进入WTO前后随时间的变化后,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在中国进入WTO前后对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恰当的。
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间在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5年次高增长后,从2001年进入WTO之后开始进入新的加速增长期。所以,本研究以2001年进入WTO为分界点,将1994-2008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0年和2001-2008年,分别测算制造业各部门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制造业各部门对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化,从而为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和部门结构演变趋势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为制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提供科学信息。
三、数据选取与处理
1.数据的选取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总额作为反映中国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系统特征指标,选取各部门增加值作为系统相关因素。按照统计年鉴对制造业的分类,全部制造业被分成如表1、表2所示的28个部门。
2.数据处理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共分为4步:
灰色绝对关联度是时间序列相对于始点变化的绝对量之联系的表征,而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之联系的表征。综合关联度是两者的加权和,θ为权重,一般可以取θ=0.5。如果对绝对关联度比较关心,θ可以取大一些,反之,若看重相对关联度,θ可取小一些。在工业整体经济增长中,单个部门增加值增长速率越快,则其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关联越紧密,反之亦然。我们认为,相对于始点变化的绝对量之联系与变化速率之联系同等重要,所以取本文中取θ=0.5。
3.计算结果
1994-2000年和2001-2008年间制造业各部门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灰色综合关联系数(分别用表示)计算结果参见表3、表4。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2001-2008年间制造业各部门与制造业增长的绝对、相对及综合关联系数。计算结果见表4。
四、结果分析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序列X[,0]与X[,i]在绝对量上的绝对关联程度(制造业总量变化与部门i的变化关联程度),又能反映出序列X[,0]与X[,i]相对于始点增长速率的相对关联程度(即制造业总量增长速率与部门i的增长速率的关联程度),因此该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表征制造业总量变化与部门i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着重分析了综合关联系数。综合关联系数排序结果显示,2001-2008年间各个部门与制造业增长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较1994-2000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部门最终关联系数排名显著上升,而一些部门则显著下降,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对进入WTO前中国制造业部门排名前十位产业的分析
综合关联度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部门组成可以反映中国制造业总体增长的支柱产业和部门间的大体结构。在进入WTO前的1994-2000年间,综合关联度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部门为: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10个产业部门有6个重化工业,4个为轻工业部门。特别地,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部门中,没有高技术产业。在这6个重化工业部门中,有4个为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这些部门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另外4个轻工业部门全部是劳动密集型部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由此可以发现,此阶段中国制造业以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而重加工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对进入WTO后中国制造业部门排名前十位产业分析
2001-2008年间,综合关联度排名前十位制造业部门转变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与进入WTO前7年相比,4个轻工部门: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全部被挤出综合关联度排名前十位。而原来排名第25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跃居到第一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急剧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同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双双进入前十位,而有色金属冶炼产业被挤出前十位,说明我国制造业已经从原始资源为基础的初级资源产品生产为主走向深加工。排名前十位中的重化工产业从6个上升到8个,表明进入WTO后中国制造业重化工化特征更加凸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正在进入重化工化阶段,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从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主导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主导升级。
3.进入WTO前后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总体演变分析
综合关联系数排序结果显示,2001-2008年间各个部门与工业整体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较1994-2000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部门最终关联系数排名显著上升,而一些部门则显著下降。
在两个时间段的综合关联系数排序中,排序上升幅度较大的9个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升24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升22位),塑料制品业(上升14位),造纸及纸制品业(上升13位),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升13位),纺织业(上升12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升9位),金属制品业(上升9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7位)。这些排名大幅度上升的产业中,虽然有些产业没有进入前十名,但其排名大幅度上升表明其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度在上升。这9个产业中有5个是重化工产业,1个是高技术制造业,只有4个是轻工产业,而且其中的2个又是生产原材料的轻工业,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2个产业是以最终消费品为主的产业。这表明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仍然处于为生产服务主导的阶段。
在两个时间段的综合关联系数排序中,排序下降幅度较大的9个部门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24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1位),家具制造业(下降20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下降16位),烟草制品业(下降16位),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下降11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下降11位),饮料制造业(下降10位),医药制造业(下降6位)。这9个下降幅度大的制造业部门中,8个是轻工业部门,这也表明进入WTO以后,中国轻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在下降,重化工产业地位在上升,也说明中国经济仍处于重化工化阶段。
4.中国制造业部门结构演变的重点部门分析
(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曾经是中国进入WTO谈判最艰难的一个部门。在进入WTO之前,中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IT产业的基础,而当时中国在IT产业领域处于弱势状态,在整个制造业中的综合关联度仅为第25位。但是,进入WTO以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2001-2008年在整个制造业中的综合关联度急速跃升至第1位。这表明,中国的IT制造业实现了巨大飞跃,经过2001-2008年的发展,中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进展,与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在缩小,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本土IT技术正在日益接近跨国公司水平,成为增长最快的制造业部门,支撑了工业和国民经济整体持续高速增长。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还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体系支撑,除了TD-SCDMA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外,大部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尤其是在新一代基于宽带技术的信息产业集成应用领域,中国必须进一步加速技术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提高综合国际竞争能力,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化纤制造业及其加工产业地位大幅下降。在进入WTO前的1994-2000年,化纤制造业与制造业总量增长的关联度排在第一位,表明当时化纤原料制造及其加工产业在制造业增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进入WTO以后的2001-2008年,化纤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排名急剧从第1位下降到第25位,正好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形成了地位互换。与之相关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也从第7位迅速下降到第21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轻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出口迅猛上升,导致市场逐步饱和,增长速度减缓。同时也表明这些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当国民经济跨越温饱进入小康阶段之后,这些产业需求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当然,由于工资水平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提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提高等原因,中国纺织服装、鞋帽等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相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也对该产业增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金属制品业地位迅速上升。2001-2008年,包括各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如水泥)制造业在内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从1994-2000年的第24位迅速跃升到第2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用于与建筑业相关的领域和化工领域,这一部门的地位迅速跃升主要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化工产业的迅速攀升带动水泥、石材、化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需求迅猛增长引起的。金属制品业的综合关联度也从第15位跃升至第6位,其原因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快速增长类似,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集装箱、金属包装制品和容器的需求,从而对金属制品产业增长也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两个产业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在基于自然资源的原料生产基础上,加工度在提高。
(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地位进一步加强。1994年以来,中国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进入WTO以后,这一产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一方面,2001-2008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全面加快,对各种电气机械及器材的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电器机械和器材的制造能力日益上升,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很快。强劲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中国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快速增长,其与制造业总量的关联度从加入WTO前的第10位上升到了第3位。
(5)塑料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产品制造业地位稳定上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市场对塑料和化工产品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1994-2000年,中国的塑料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为第18位,2001-2008年上升到第4位。2009年,中国塑料消费量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有近40%的废旧塑料被输入中国制造成了再生塑料原料。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化时期的基础产业,1994-2000年这一产业部门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就达到了第9位。进入WTO以后,在出口增长的带动下,这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2001-2008年期间,其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进一步上升到第5位。这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重化工业化程度在提升。
(6)交通设备制造业进入稳定增长期。1994-2000年,中国的交通设备制造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为第3位,2001-2008年下降到第7位。这并不是因为交通设备制造业总量出现了萎缩,而是其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于制造业总量的增长速度放慢了。1994-2000年,中国的交通设备制造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但由于这些产业多是垄断性企业构成,再加上高关税的保护,产业附加值率远比制造整体的附加值率高。2001年以后,虽然在实物层面上交通设备制造业经济速度迅速提高,但由于进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上生产者竞争加剧,关税下降,价格快速下降,产业利润率和附加值率都有较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实物生产量高速增长下,产业附加值增长速度反而比制造业总体附加值增长速度相对放慢,综合关联度下降。事实上,尽管关联度下降,但交通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下降。例如,汽车制造产业在2003年以后出现了井喷式的组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由于竞争的加剧,使得汽车的价格持续下降,企业利润率降低。汽车制造产业利润向汽车服务业转移是大趋势。汽车金融、售后保养、修理和服务产业分享汽车制造产业的利润是世界趋势。因此,交通设备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下降只是其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特征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其重要性下降的体现。
(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1994-2000年间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排名第6位,2001-2008下降为第8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产业,因此,该产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虽然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前8位之内。其排名降低两个位次,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2001-2008年期间,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放在重要地位上,经济增长对石油加工和炼焦产品的需求强度有所降低,这使得这一产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度下降;二是电气机械、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比该产业的关联度上升得更快。
(8)两个重要产业的分析。本文对28个产业部门与制造业总体灰色综合关联度的测算结果中,在中国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重要产业的测算结果有些意外。这两个行业都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产业,而且,在实物层面上,这两个产业增长都非常迅速,每次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这两个产业都是调控重点。但是,这两个产业与制造业的综合关联程度及其变化有些意外。1994-2000年,作为工业化支柱产业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在28个部门的最后一位,2001-2008年虽然有所上升,但只提高到第19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在1994-2000年排名第2位,而到2001-2008年迅速下滑到第23位。这两个产业的变化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存在很大差别,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支柱地位相对较弱,体现了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特点。这也许正是中国后发优势的体现。中国的工业化借助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信息化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并在技术效率上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有大幅度提升。因此,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金属制造业的主导支柱地位相比,中国金属制造业的支柱地位有所降低。
五、结论
1.中国制造业处于向重化工产业主导型结构转变
对1994-2000年和2001-2008年两个阶段中国制造业各部门与制造业整体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在与制造业增长关联最大的前10个产业中,重化工产业数量从1994-2000年的5个上升到2001-2008年的6个。排名处于显著上升地位的11个产业中,有7个产业是重化工产业,而排名处于显著下降地位的9个产业中有8个是轻工业。这表明,中国的制造业结构在1994-2008年期间快速向着资本和技术更加密集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主导型转变。
这种结构转变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是相符合的,说明到2008年为止,中国工业化仍然处于向重化工化转变的过程中。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巨型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重化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迅速上升,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未来一个时期内,重化工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强化管理创新,以节能、降耗、环保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信息类制造业成为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双核心之一
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中国在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增长,除传统重化工产业成为支撑增长的核心之外,出现了第二个增长核心,即技术密集型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在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是不曾存在的。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接近10%,实现利润约占整个制造业的9%。可见,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特征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地位日益重要
在与制造业总体综合关联度排序前十位的产业中,1994-2000年只有一个装备制造业,2001-2008年上升为3个,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表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加速,对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关联性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这类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上升,说明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在上升。
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之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生态环境系统脆弱,要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总量比2000年再翻两番,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速自主创新进程,依靠技术进步,大大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使中国制造业转向物质资源消耗强度少、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进入WTO以后制造业结构高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