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对壮中国国威之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威论文,五大论文,中国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代,在人类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国威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国际地位,影响其在国际交往中受尊敬、受重视的程度,甚至决定着其生存和发展。国威不是吹出来的,它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客观存在。系统分析与研究制约国威强弱的主要因素,探寻怎样壮中国之国威的方法,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十五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威和中国的国威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国”字(指它的繁体字),是由甲骨文“或”演变而来的,其原始意义是指特定的共同生活区域,主要是由国土、矿藏、森林等自然因素和国民、民族、社会心理等社会因素共同构成的。“威”字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威风”、“威力”,如《荀子·强国》中有“威动海内”之句;其二是指“尊严”,如《论语·学而》说“君子不重而不威”;其三是指“震惊”,《国策·齐策一》中有“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之说。“国”与“威”组合成“国威”一词,某些工具书解释为“国家的威势或威严”。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作后盾,没有一定的威慑力,不讲信誉,是根本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严来的。因此,国威除指国家的威势或威严外,还应包括国家的声威信誉或声望、国家的威力或威慑力等意思在内。
中国的国威,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富饶、美丽的国土等自然条件;以其勤劳、勇敢、智慧、自尊、自爱、不屈不挠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和风貌;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其热爱和平、善邻友好、注重礼仪、诚实守信的优秀民族品格;以其求强求富、不断进取、不畏强权、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与主权的雄姿等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显示出来的威力、建树起来的威势、声威、信誉和威严、赢得的地位、受到的尊重和得到的广泛赞誉等。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她不仅很早就创造使用了“国威”一词,而且也的确曾建树过很强的国威。《管子·法禁》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中有“公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的表述;《旧唐书·牛徽传》中有“万一蹉跌,挫国威也”的告诫;清夏燮《中西纪事后序》中有“苟自强之有策,和亦无损于国威”的高论。上述记载和表述,都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国威的重视,对怎样树国威以及国威作用等的朴素理解。
在理念上重视增强国威的同时,中国也曾以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国威声振海内外,受到举世瞩目和尊重。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中崛起,开始自己的文明发展史。早在公元前,铁制农具已用于农耕,农业生产已具较高的水平。到汉唐时代,出现用于种子条播和中耕的农具,这类农具在西方被研制出已是数百年以后的事。农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精美绝代的手工制品即使现代人看了也叹为观止。汉代丝绸、唐三彩、金银器皿、玉镂玉雕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商业和对外贸易逐步兴旺,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盛唐时期的中国不仅国域阔大,民族众多,和睦相处,文化空前繁荣,一派云霞满天、万紫千红的景象,而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联系广泛。和农工商发展相伴随的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专家和学者经过详细考证研究得出结论:在明代中叶以前的300项世界发明中,中国竟占了175项,其中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尤为引人注目。所有这一切,都使古代中国赢得了世界各民族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使中国拥有较强的国家威势、威严和威望。
但令人痛心的是,曾有“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千年荣耀的中国,曾以强盛和强大而名扬天下的中国,在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由于闭关锁国、由于缺乏清醒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而又妄自尊大,迅速走向衰落。而西方各国则迅猛发展起来,国势日益强盛,中国被抛在了后面。于是,在落后就要挨打的铁的定律面前,近代中国变得像一个奄奄一息的巨人,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则像一群恶狼一样,争先恐后地扑上来,吞噬这个巨人的血肉和肢体。于是,中国的国土大量流失,中国的主权大量失落,中国失去了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国家事务的权力,经济更是走向崩溃,中国已没什么国威可言。从此,中华民族为了求强求富,重振国威,争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权力,进行了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历经无数次的挫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得了民族独立,于1949年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中华民族受人欺辱的国际地位,使之以完整、庄严的主权和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反帝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及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昂首挺胸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使得那些曾经长期与我国为敌的国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中国参与,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已重振了国威,她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渐上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十五大对壮中国国威的意义
一般说来,一定的国家实力是国威的基础。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国家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它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之行为的能力。一个国家的国威强弱除主要取决于国家实力状况之外,还受其他因素,如国家民族的独立程度、国际信誉如何等制约。下面结合学习十五大文献的体会,把影响国威的主要因素及十五大对壮中国国威的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1.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壮国威的重要前提
拥有固定的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是国家赖以存在、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国威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个国家领土被瓜分、被宰割,就像中国近代社会那样,那只能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是根本无国威可言的。
拥有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这是国家的最根本属性,也是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发挥作用、拥有威严、受到尊重的最重要前提。国家主权是双重的,即对内和对外的主权。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拥有最高统辖权和管辖权,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的内外政策,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都有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在遭到外敌侵犯时,每个国家都有行使独立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力。没有这种对内对外的强有力主权,一切看别国的脸色行事,甚至沦为别国的附庸,又怎能拥有国家的威势、威严和威望呢?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把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党的十五大更是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典范。例如,会议确定要继续坚持邓小平“一国两制”、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这对于继香港回归祖国后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以及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会议的政治报告在强调“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同时,又指出“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这是中国人民决心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外敌入侵的宣言书。它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威,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并且将对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产生深远的影响。
2.振兴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是壮国威的关键所在
经济实力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国家实力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国威强弱的最主要物质承担者。经济实力的强弱,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而且制约着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因此,经济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国威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一个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并不意味着该国必然会树立起较强的国威。例如,凭借自己暂时雄厚的经济实力,或者使用经援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达到政治上控制受援方的目的;或者动不动就挥舞经济制裁的大棒,削弱、限制、遏制对手的发展;或者财大气粗,在政治上玩火,歪曲事实真相,否认过去侵略他国的事实,散布鼓动新的扩张主义,军国主义抬头,等等,这些做法只能遭到世界上正义力量的鄙视,是树不起国家威严的。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却又是决不能的。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曾精辟指出: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任何外来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所以,要壮中华之国威,要扬中华之国威,关键的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为了发展经济,党的十五大明确强调: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十五大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优胜劣状的竞争机制等;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等等。这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举措,必将带来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启动解放思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新高潮,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步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壮中国国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精兵强军是壮国威的安全保证
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示一个国家国威强弱的最显而易见的物质因素。这是因为,军事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手段,是自人类组成国家以来解决国家间冲突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最直接的物质承担者。而战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参战双方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影响其国家的威势和威严。战争中获胜的一方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政治影响、国家威望等,从而一跃成为国际政治交往中的重要力量甚至是力量中心。而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则可能因为军事和经济的崩溃,以及人口和领土的损失,甚至国家主权的部分或全部丧失,而使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沦为非国家的境地,使国威尽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虽是决定国威强弱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力量强大就一定会有强壮的国威。如果一个国家穷兵黩武,走军国主义道路,进攻弱小的民族和国家,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它必然会遭到被侵略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和极端仇视,遭到国际正义舆论的一致谴责,其结果是不仅树不起国威,而且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遭到可耻的失败。只有把军事力量用于和平和防御的目的,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建树起本国的权威和威严。
有鉴于军事因素的重要性及其特点,我国党和政府一方面一贯反对搞军备竞赛,反对核讹诈和核威慑政策,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宣布: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这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国人民爱好和平的诚意。另一方面,由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因此,为了祖国的稳定与安全,十五大也强调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军队的建设和改革,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以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要重视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技研究”,逐步更新武器装备,等等。这样的军事战略和强军策略,对于提高我国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保卫祖国安全,对于赢得国际舆论、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壮中国之国威具有重要的意义。
4.“科教兴国”是壮国威的战略制高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实际应用往往引起生产力的三要素即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改变,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作用于经济领域而成为影响国家实力地位的重要因素。谁掌握了重要的高新科技成果,谁就能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取得重大成就,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增强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发展水平还直接制约着国家军队的武器性能和质量直至军队的战斗力,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成为国威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要壮国威,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致落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予以极大关注,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有: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等等。这一切,对于逐步提高全民族的“科教兴国”意识及其科技素质,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民族的持久振兴,最终达到壮国威、强国威的目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5.文化建设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壮国威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化因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国威的强弱产生着重要影响。这里所指的文化,实质上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具有民族特征,如民族语言、民族伦理、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传统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对民族、对国家的对外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
关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十五大报告作了精辟的阐发,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会确定文化建设的任务是: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大会提出文化建设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大会强调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提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强调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积极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一系列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必将极大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焕发青春、智慧和活力,以其文明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先进的政治意识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壮国威的强大精神支柱
政治意识又称政治文化,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于1956年发表的《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政治意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政治意识形态体系。政治意识作为一种政治信念对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起着重大的精神作用。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实力的重要因素,是一国国威强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人民四分五裂、缺乏共同政治信念的情况下,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国家威望,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因此,利用政治信仰和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因素来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鼓舞决心和斗志,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国民士气,对增强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国威,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壮中国之国威,必须加强政治思想领域的建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决策,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高举这一理论的伟大旗帜,有助于提高党和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引导我们胜利实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进而在下世纪开创更加壮丽、更加辉煌的前程,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7.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壮国威的重要条件
在国际大家庭中,无论哪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或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都应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尊重其他的国家,坚持诚信的原则。一个国家维护本国利益,但决不能不讲公理、损人利己、不讲信用、不择手段,甚至施用欺诈、造谣惑公等令人不齿的伎俩。否则,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唯我独尊,歧视弱小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或者把外交当游戏,不讲信用,不负责任,必然失去信誉,其国家尊严和威势也将大打折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我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十五大郑重宣布: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体结盟;主张在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发展或改善同世界各国的关系,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永远不称霸。这样的外交姿态、方针和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秀品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公正性、严肃性、独立自主性和无私无畏性。我们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经获得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认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极大地壮我国威、扬我国威。
总之,党的十五大在我们民族的振兴史上是一座新的里程碑,它为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使近代曾一度沉寂的华夏文明重新大放异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它对壮中国国威——让中华民族以无比的自豪和自信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