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与欧洲债务危机_货币政策论文

宏观政策的协调机制与欧洲债务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债务论文,协调机制论文,宏观政策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一体化进程陷入了新的困境。希腊债务危机还未终结,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PIIGS”)的财政状况也捉襟见肘。爱尔兰政府在2010年9月宣布其财政赤字将升至本国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GDP的100%,并向欧盟请求援助。为防止爱尔兰成为第二个发生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欧盟各国财长再次同意向爱尔兰提供价值85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巨额的援助资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政府融资难问题,危机得到暂时缓和。

然而,仅仅注入资金的援助计划并未改变债务危机的本质,不利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像触发器,不断刺激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外围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发行的政府债券市场交易创下新低,而且作为核心国家的意大利也爆发了债务危机,甚至连主导欧元区发展的法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其主权信用评级也在2012年1月被标普下调了一档。庆幸的是,自欧洲央行启动长期再融资操作以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与德国的国债息差有所减小,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价差也有所下降。但欧洲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只是为各银行提供无限量流动性,解决各银行即将到期的债务融资圈难问题和防止欧债危机下的银行业倒闭,却对各成员国的主权政府没有太大帮助,因为欧洲央行完全排除了增加购买各主权国家政府债务的任何可能。

欧洲央行为各国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体现出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协调各国独立财政政策的间接功能,有助于缓和债务危机在欧元区主权国家的继续蔓延。但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央行缺乏直接增持各成员国主权债务的法律权限,导致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解决欧债危机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尤其是已经发生债务危机的主权国家,其致力于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更得不到欧洲央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响应。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低增长国家只能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紧缩财政支出和外部资金纾困等渠道,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和主权债务的市场信誉。

目前的利好消息首先是欧盟国家领导人同意支持更为严格的财政纪律协定,且德、法等主要国家也积极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但紧缩财政支出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这是因为缺乏货币政策协调的财政紧缩,需要成员国具有结构性财政盈余为基础,才能消除相应的主权债务水平。其次来自欧元区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纾困,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但资金纾困也同样不能解决欧债危机的根本问题,甚至还会危及到接受国和援助国的经济安全。这是因为债务危机国家在经济没有恢复增长、就业没有扩大的背景下,以资金纾困方式将进一步削弱接受国的竞争力,降低其债务偿还能力,导致援助国的资金救助得不到保障,甚至具有破产的可能。

持续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欧元区前景的担忧。马丁·沃尔夫(2011)认为欧元区的根本挑战不是融资而是调整区内经济的结构失衡,但成员国仅关注自身利益的结果,使得欧元区内部结构调整很难实现。当主导国家自身经济存在衰退风险,而外围国家又面临长期萧条时,各成员国是否还能维护欧元统一值得怀疑。休·卡内基等(2011)认为资金援助和紧缩计划迟迟不能解决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法德等核心国家已经开始讨论希腊退出欧元区所带来的影响。鲁里埃尔·鲁比尼(2011)也认为希腊竞争力难以恢复,应该主动选择退出欧元。但威廉姆·比特(2011)认为希腊退出欧元影响较小,意大利如果出现主权违约将产生破坏性效仿作用,德国为避免资金援助带来的巨大损失,可能首先选择退出欧元。吉迪恩·拉赫曼(2011)甚至认为既然资金纾困等方式不能解决欧债危机,欧元区成员国不如放弃欧元。

对欧元前景的分析也不完全是悲观情绪。持乐观态度的研究者认为市场情绪也是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演变的重要途径。使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代替各成员的直接资金援助,有助于稳定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市场和安抚投资者的市场情绪。欧盟如果能建立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取代临时性的稳定基金,无论是具有主权债务固有风险的国家,还是存在债务风险假象的国家,即使再次面临债务危机,相关的应对措施和方案也将比本轮危机中表现地更好。因此,欧元不会因为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而垮台(徐明棋,2010)。另外,持折中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欧元区建立财政联盟是不可能的,核心国家将放弃外围国家而进行成员重组,新的货币联盟将由德国领导的部分核心国家组成,成员可能有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芬兰和卢森堡六国构成(威廉姆·比特,2011)。

本文并不打算分析资金纾困等方式难以解决欧债危机的原因以及欧元区的最终出路,而是基于缺乏统一货币政策协调的各成员国独立财政政策基础上,试图从宏观政策协调机制探讨欧债危机的本源,其目的是为了理解欧洲债务危机与各成员国宏观政策的协调机制有什么关系?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又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应当如何组织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使区域一体化更为紧密?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方向,还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二、文献综述

近期,希腊、意大利等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阴霾再次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分析。Arghyrou和Tsoukalas(2010)对希腊进行研究,认为其债务危机由来已久,2001-2009年希腊经济增长长期偏离欧元区成员国平均水平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Nelson、Belkin和Mix(2010)认为希腊薄弱的政府税收征管工作、经济结构的刚性以及大规模从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充实政府的财政赤字,是造成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2)分析欧元区应对债务危机的窘困。Panico(2010)认为欧元区缺乏应对危机的政策协调机制、处理各成员国经济事务的超主权机构和防止投机性攻击的欧洲稳定基金,欧盟不可能快速处理成员国出现的债务危机;(3)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Reinhart和Rogoff(2010)认为银行业危机与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存在必然的联系,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总是领先于主权债务危机;(4)分析欧洲债务危机的出路。Rossi和Aguilera(2010)分析解决欧元区成员国债务危机的三种方案:实行紧缩政策、欧盟提供援助和退出欧元区。认为欧盟提供援助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案更优,损失最小;(5)分析债务危机对其他要求加入欧元区国家的不利影响。Staehr(2010)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对其他非欧元区的欧盟国家产生消极影响,爱沙尼亚要求加入欧元区的请求可能需要执行更为严格的财政纪律。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根源上寻找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源方面:丁纯(2010a,b)认为希腊债务危机起源于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余永定(2010)从希腊的高福利制度、加入欧元区的资金流入、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货币同盟与财政同盟的不统一等方面分析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原因;刘元春、蔡彤娟(2010)认为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条件是造成债务危机隐患的根源;郑联盛(2010)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只是欧洲债务问题的外部诱因,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元结构矛盾”才是制度性根源;罗传健(2011)进一步指出欧洲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为了稳定欧元汇率和欧元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迎合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需要,这是造成希腊等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周茂荣、杨继梅(2010)也认为欧元区要实现财政趋同标准,将经历痛苦的调整过程。

国内学者还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姚铃(2011)认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大环境下,我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增长可能减弱,欧盟对华贸易政策也将更为激进。郑宝银、林发勤(2010)使用2008年12月到2010年4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欧债危机确实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且危机带来的汇率变化影响最大。由于发生债务危机和具有潜在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并不大,中国的出口增速是否会大幅下降,取决于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刘厚俊、袁志田(2010)认为只有当欧洲债务危机波及整个欧洲的时候,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才会对出口需求冲击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当意大利再次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又重新高企,可能引发全球汇率结构调整,下挫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课题组(2011)对中国经济走势进行预测后,认为欧债危机可能导致我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悲观预期弥漫等多重压力。张明(2011)对中国资本流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欧债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010年5-7月的国际资本流出高达300亿美元的规模。

虽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产生较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但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何帆、金惠卿(2010)认为希腊债务危机惊醒中国,中国应尽快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提高运作透明度,推出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举措,防范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刘迎霜(2011)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总体影响较为有限,我国在近期也不可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但从欧债危机中仍然能够得到应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谨慎开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的重要启示。

与上述研究视角不同,本文旨在研究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作用。

三、理论模型

同样,假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稳定价格水平,对应的损失函数为:

独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上述反应函数中,独立货币政策和加入欧元区后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相同,表明各成员国加入统一货币区后货币政策的功能并未改变,关键在于加入货币区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协调。由(7)、(8)、(9)、(10),易证下列条件成立:

欧洲债务危机正是在全球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希腊等国政府为实现国内经济目标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如果辅以货币政策协调也许不会如此严重。然而问题是加入欧元后,欧洲中央银行的统一货币政策是否响应“PIIGS”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进行证明。

四、经验模型、数据来源和处理

(一)实证模型

根据理论分析,考虑计量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设定的实证模型为:

3.2007年夏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一定的负影响,使用哑变量D表示次贷危机及“后危机”,将D与其他解释变量结合,可以判断次贷危机及“后危机”是否是造成希腊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

模型(14)表示了需求冲击下,政府债务与利率、实际产出的长期均衡关系。正的是债务危机可能出现的征兆,危机是否真正出现,关键在于应对危机的短期动态调整。为此,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债务危机首先出现在希腊的原因以及验证更大规模的“欧债危机”存在可能性。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二)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避免变量之间的伪回归,首先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采用Dichey和Fuller(1981)提出的ADF方法检验各变量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中,根据变量时间序列的折线图确定是否存在截距和时间趋势项,最佳滞后阶数依据SIC准则由Eviews6.0软件自行决定。检验结果表明,各国原变量时间序列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均在5%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均为平稳时间序列(限于篇幅,省略检验结果)。所以,各原变量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为本文下面的协整检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用Johansen(1991)极大似然法检验主要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滞后期为1时,综合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国政府债务与相关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的长期均衡关系(表1)。

(二)长期均衡方程及分析

根据模型(14),表2表示“PIIGS”和德国、欧元区16国的长期均衡方程。变量lni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值相一致,并均在10%水平下显著。变量lny、D×lni和D×lny的系数除葡萄牙和德国外,均在10%水平下通过检验。变量lny与lnb基本负相关,体现了欧元区各国政府普遍使用“相机决策”的政策工具:在产出低于潜在均衡产出时,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务增加。

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lni系数为0.111,说明加入欧元区后,3国长期以来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国内经济目标,没有得到欧洲统一货币政策的响应。缺乏货币政策协调的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假设欧元区相当于一个国家,则欧元区计量方程的lni系数一定为负。实际上,欧元区16国整体的lni系数为-0.150,说明具有独立协调的财政、货币政策下,利率与政府债务应具有的反向变化关系。表2中,德国lni系数为-0.373,说明在欧元区中德国仍然具备较为完备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能力,部分体现了欧元等价于马克的观点。进一步分析变量D×lni的系数可以看出,希腊在美国次贷危机及“后危机”的需求冲击下,财政政策的依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0.258,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而西班牙、意大利的D×lni的系数比之前下降了2.630和0.848,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对两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率与政府债务的反向变化,缓解了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爱尔兰可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的情形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不同。爱尔兰lni的系数为-0.445,与德国类似,应当不易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目前讨论的爱尔兰可能出现危机是由全球金融危机对该国较大的不利冲击造成的,反映在爱尔兰D×lni的系数为1.729,出现貌似希腊的政府债务和利率同向变化情形。但爱尔兰若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在原因上与希腊存在本质区别。希腊是由于缺乏货币政策协调机制,主权债务危机早已存在,金融危机的需求冲击只是一个加速恶化的过程;而爱尔兰本身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若发生危机只是由于为应对近期的需求冲击而过度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表现为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在近期快速增加而已(图2)。可以预见,如果本轮经济周期能平稳复苏,爱尔兰危机将自动化解。希腊则不同,解决希腊债务危机必须增加欧洲统一货币政策中对希腊积极财政政策的响应程度和时效性,否则,未来希腊仍然存在债务危机的风险。在长期趋势上,葡萄牙也和爱尔兰相类似,真正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也较小。

(三)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分析仅考虑政府债务与相关变量的长期关系,没有涉及它们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政府债务的短期动态模型如表3所示。各国与欧元区16国的误差修正项系数显著均小于0,既符合反向修正的原则,也表明各国政府债务偏离它们与各自相关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时存在的短期自我调整。

表3中将希腊从对各国分析中分离出来的重要因素是变量△lni和D△lni显著为正的系数,说明短期内利率对政府债务的调整与长期趋势相同。对于已经出现债务危机征兆的希腊,需求冲击在长期恶化了希腊的政府债务,短期又不断强化这种债务负担压力,导致了危机的最终出现。2007年以来,希腊政府的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均超过95%,进入2009年的第一季度,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07.2%。进入2010年后,希腊扩张性刺激经济政策更是扩大了原本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水平,仅第一季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上升到119.0%,达到5769.0亿欧元。

德国无论在长期均衡,还是在短期调整上,都和欧元区16国整体一样,政府债务与利率反向变化,体现了欧元等价于马克的不争事实。欧元等价于马克给德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表现为:(1)德国的总需求增长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外部。德国既需要扩张市场,也需要具有竞争力的汇率。欧元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马丁·沃尔夫,2010)。加入欧元区前,德国马克始终存在升值压力,德国对外贸易处境艰难。1989-1998年德国贸易顺差仅增加了165.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不到5%。加入欧元后,2002-2008年欧元的汇率累积贬值了0.8,德国的贸易顺差猛增到686.5亿美元,年均增长13%。德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很可能不是受到生产扩大的推动,而是受到货币实际贬值的推动。(2)欧元区统一的货币也为德国的区内贸易节省了交易费用,减少了区内贸易纷争。区内贸易占德国总贸易的比重一直超过50%,在许多欧元区贸易伙伴国逐渐丧失竞争力时,它们的进口主要来自于德国。如果没有区内其他国家的巨大进口需求,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时,德国经济的复苏也不会得到快速提升。如果没有欧元统一的汇率,随着次贷危机对欧洲经济的重创,德国马克的汇率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一样大幅飙升,区内外贸易将受到重挫。(3)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组合实现国内发展。当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萧条期,欧元区各国纷纷出现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速下降。德国与其他欧元区国家相比,失业率上升的幅度很小、时间很短。从2008年8月到2009年6月,德国的失业率仅上升了0.8%,同期欧元区失业率上升了2%。德国在2009年7月失业率好转,处于萧条阶段的时间仅为10个月,而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失业率仍然上升,并持续到现在。同样的欧元区,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并没有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比希腊等国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好。这些经济现象都说明德国具备一定程度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德国使用欧元获得的巨大收益,应该对那些失去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国家实施救助。这也许是德国之所以早期不愿实施援助计划,最终又拿出巨资实施援助的原因。

六、结论

通过构建货币一体化下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理论模型,使用2000年Q1—2010年Q1季度数据实证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是缺乏货币政策协调下的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负的需求冲击是出现债务危机的前提。但就不同国家而言,出现债务危机的机理又有所不同。希腊之所以最先爆发危机,主要是由于希腊政府在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都完全丧失货币政策协调经济的能力,继续扩张的财政政策使政府的债务负担不可持续。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恶化了希腊政府的债务风险,加剧了危机的出现。

2.西班牙、意大利也存在固有的政府债务风险。虽然金融危机对这两国影响程度不大,利率与政府债务的负向调节缓解了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但不能解决发生危机的根本问题。爱尔兰、葡萄牙不存在债务危机的固有风险,两国只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短期内实施了过大的积极财政计划造成的债务危机假象。

3.德国与欧元区整体的实证结论相似,说明德国加入欧元区后仍相当于具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欧元在一定程度上等价于德国马克的作用。欧元区不仅保持了德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节功能,还降低了交易费用,这给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当其余成员国出现危机时,德国应该从获得的利益出发,对那些失去货币调整政策的国家实施援助。

4.应对本次债务危机,欧元区成员国虽然存在分歧,最终还是实施援助,体现了欧盟以德法等为核心的国家和以希腊等为外围国家的利益捆绑和成员国的共同救助责任。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只有存在强势的主导国家和弱势的外围国家利益捆绑,强势国家有责任帮助弱势国家渡过危机,一体化组织才能更加紧密和发展,否则会分离乃至终结。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分析结果只是说明缺乏货币政策协调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酿成部分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各成员国是否发生债务危机的机理并不相同。样本中仅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具有发生债务危机的固有风险,其他成员国只是在本轮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出现债务危机的假象。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欧元区的内外部需求逐步回升,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本质特征的国家将逐步恢复其国内经济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也将扭转债务危机的可能假象,促进欧元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与欧洲债务危机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